-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观察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观察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GDD)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GDD患者随机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腹围;评价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测定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PG、2 hPBG、HbA1c及腹围、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WBC、PCT、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FPG、2hPBG、HbA1c、腹围、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WBC、PCT、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多于治疗前;治疗组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GDD,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血糖和炎症状态,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位为中焦脾胃.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中焦失衡",临床治疗思路为"调中复衡",治疗核心为通过补虚泻实、调气和血、平调寒热、多脏腑同调的方法恢复中焦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2023/12/2
"调中复衡"理论是继承前人补土、通降理论创新所得,用于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强调从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八纲辨证胃食管反流病,倡导脾胃合治、通降为主、补虚通滞、温清并用的治疗原则,并且提出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调中复衡"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指导意义:以脏腑为主,气血寒热虚实并治,意为八纲同调;以脾胃为基,心肝肺肾兼顾,旨在五脏纵理;以机体为器,意识为神,行气血畅情志,即是形神共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以调中复衡理论为指导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8 月海口市中医医院 82 例CF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科学膳食、适度运动、多饮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自主排便频次、中医证候积分、便质干硬情况、中文版便秘状况评估量表(PAC-QOL)分值.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80.49%)高(P<0.05).两组自主排便频次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大便干结、便秘、面色咣白、夜尿清长、腹痛、腰酸、畏寒肢冷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便质干硬情况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PAC-QOL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CFC效果显著,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脾胃病治疗中的“调中复衡”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脾胃学说、脾虚理论、补土理论、通降论被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临床,在继承传统脾胃理论及通降论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调中复衡”理论,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治脾八法”“八纲通胃法”“两平衡”策略.治脾八法即健脾理气、健脾化湿、健脾温阳、健脾渗湿、温脾止泻、健脾柔肝、健脾宣肺、温补脾肾法.八纲通胃法即从脏腑、虚实、气血、寒热八纲论治胃病.两平衡即恢复气机升降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调中复衡"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继承脾胃学说和通降论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及环境变化的需要,结合多年辨病与辨证的临床实践,逐渐构建了"调中复衡"理论,即倡导以"调中"为基础,以"平衡"为目标,将脾胃学说和通降理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不仅强调时刻注重顾护中土,同时应协调机体之阴阳、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等方面,使人体机能恢复动态平衡.以调中复衡理论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其具体应用则包括以脏腑为纲,注重从症状细微变化辨别脾胃之功能状态;以气血为纲,认为气滞为脏腑功能失调之常见病机;以虚实为纲,认为脾虚为虚证、虚实夹杂之证的中心环节;以寒热为纲,温清并用以平为安四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思路和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功能性胃肠病(FGIDs)症状重叠现象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调中复衡理论是在继承脾胃学说和通降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所构建的脾胃病治疗理论.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衡是FGIDs症状重叠现象发生的核心病机,其治疗目标是恢复气机升降平衡及脏腑功能平衡的"两平衡"状态,辨治则以"八纲通胃法"作为具体方法,即以脏腑为纲、多脏腑同调为主,以气血为纲、调气复通降为要,以虚实为纲、补虚泻实为法,以寒热为纲、平调寒热为常.以调中复衡理论为指导,纲目分明,执简驭繁,可为临床诊治FGIDs症状重叠厘清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的脾胃理论传承与创新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立足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合脾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应重视疗效证据及其脾胃理论基础、复方作用机制及脾胃理论内涵科学阐释的重要意义、系列优势病种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最终上升为脾胃理论内涵的充实与丰富、临床问题与脾胃理论回归导向下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脾胃理论传承与创新进行思考,希冀引起对脾胃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的唐旭东治疗胃痞病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系统整理唐旭东教授临证医案,挖掘其治疗胃痞病的经验.方法 采集2018年12月-2020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唐旭东教授胃痞病医案,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支持向量机分析等方法,对医案基本信息,中医证型,中药频次、剂量、性味归经,方剂配伍,核心处方进行挖掘.结果 共纳入胃痞病医案303则,主要为年龄>39~69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高频证型为肝胃不和证(87次)、脾虚气滞证(66次)、脾虚湿滞证(45次).高频中药为砂仁(289次)、炙甘草(243次)、柴胡(203次).辛温类和脾胃经药物应用频次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共有4组核心中药配伍,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由6味药物组成的核心方,支持向量机分析显示各类证型与多个中药有强预测关联性.结论 唐旭东教授继承通降理论,治疗胃痞病注重调中复衡、肝胃同治、脾胃合治,临床疗效显著,可供诊疗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唐旭东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总结唐旭东教授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临床经验.认为FGIDs的核心病机是中焦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衡影响胃肠道通畅下行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及气血、神志功能整体协调的"平衡"状态.临证施治时,遵循"调中复衡"理论进行整体调治.根据脾胃病的发病规律特点,以恢复气机升降和脏腑功能的平衡为目的;辨脏腑,多脏同调,重点施治;辨虚实,动静结合,补而不滞;辨气血,用药浅深,各有侧重;辨寒热,注重配伍,以平为期;随证灵活化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