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观察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观察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GDD)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80例GDD患者随机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腹围;评价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测定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PG、2 hPBG、HbA1c及腹围、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WBC、PCT、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FPG、2hPBG、HbA1c、腹围、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WBC、PCT、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多于治疗前;治疗组肠鸣音次数、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GDD,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血糖和炎症状态,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以调中复衡理论为指导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8 月海口市中医医院 82 例CF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科学膳食、适度运动、多饮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自主排便频次、中医证候积分、便质干硬情况、中文版便秘状况评估量表(PAC-QOL)分值.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12%)较对照组(80.49%)高(P<0.05).两组自主排便频次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大便干结、便秘、面色咣白、夜尿清长、腹痛、腰酸、畏寒肢冷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便质干硬情况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PAC-QOL分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基于调中复衡理论的电热砭石熨摩中药透入法治疗CFC效果显著,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对经穴血流灌注量影响的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干预合穴对同经原穴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影响,探索精确测量和调节经络气血平衡的"精准针灸学"途径.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线扫描仪(LDLS)对31名健康受试者的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及肝经的(厥阴-少阳小循环)左右原穴的BP进行测量,计算其偏离标准值的血流偏离率(bias ratio of bloodperfusion,BPBR).使用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对BPBR较大原穴所属经脉的合穴进行干预,BPBR低于-30%使用电热砭石,高于30%使用抽气罐,干预前重复测量两次血流量,干预后即刻及干预后20 min各测1次,计算干预前后的BP均值及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的血流量变化率(change ratio of blood perfusion,BPCR).结果:(1)使用电热砭石后,BP均值由(103.51±41.21)PU升高至(121.97±56.22)PU(P<0.05);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0.58±16.18)%、(23.58±48.85)%、(25.62±65.89)%,干预后即刻比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维持较高的变化率.(2)使用抽气罐后,BP均值由(194.83±81.14)PU降至(173.88±88.26)PU(P<0.01);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7.62±30.49)%、(-12.12±18.20)%、(-14.35±21.25)%,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热砭石作用于合穴可使本经原穴的血流量升高,而抽气罐有相反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干预风寒湿痹型腰痛症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干预风寒湿痹型腰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腰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传统砭石疗法,治疗组采用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两组在干预前、第1次治疗后、治疗3d、治疗7d后,进行患者腰痛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腰痛评估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7 d腰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7 d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治疗腰痛症有较好疗效,可缓解患者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热砭石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热砭石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CPM治疗的基础上,电热砭石组予电热砭石治疗,西药组予塞来昔布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3 d、7 d、14 d、28 d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结果 电热砭石组SF-MPQ评分、CMS评分及ASES评分在治疗后3 d开始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SF-MPQ评分、CMS评分及ASES评分在治疗后7 d开始明显改善(P<0.05),两组SF-MPQ评分、CMS评分及ASES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2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热砭石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 电热砭石结合CPM能迅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塞来昔布结合CP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结合电热砭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电热砭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CSA患者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电热砭石方式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进行评分,并测量左侧椎动脉(LVA)及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LVA、RVA、BA的Vs及V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眩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针灸结合电热砭石治疗CSA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热中药砭石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热中药砭石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风寒湿痹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砭石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电热中药砭石治疗.干预前后采用腰痛评估量表评估腰痛程度,记录患者对干预措施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2组腰痛、举物持物受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细则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满意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热中药砭石治疗风寒湿痹型腰痛,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关节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关节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11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的82例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抗炎镇痛及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热砭石温熨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UCLA)、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2组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取血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统计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血清SP、5-HT、PGE2、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疼痛、功能、向前侧屈曲活动、前屈曲力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及UCLA总分、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VAS评分及血清SP、5-HT、PGE2、TGF-β1水平更低(P均<0.05),疼痛、功能、向前侧屈曲活动、前屈曲力量、病人满意度评分及UCLA总分、WHO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33/41)(P<0.05).结论 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明显下调血清SP、5-HT、PGE2、TGF-β1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 (30/36)和73.33% (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砭石疗法的源流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砭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细石器时代,砭石疗法最初见诸文字记载即是在马王堆汉墓古佚医书与《黄帝内经》.后来出现了专门论述砭术的《砭经》,全面概述了砭术要点.以此书为标志,砭石成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式.传统砭石主要有刃形砭石、锥形砭石、针形砭石、圆柱形砭石、类圆形砭石等.研究者们为了满足人们对疾病多样化治疗方式的需要,和施术者操作便利的需求,在秉承古砭石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泗滨浮石的物理特性,根据按摩、温熨、罐疗等不同功用需求,开发了砭板、砭锥、砭镰、电热砭石仪和砭罐等多种新砭具.传统砭石疗法主要包括刮刺、热熨、按摩三种操作,现代研究者在传统砭石疗法操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感法、压法、滚法、擦法、刺法、划法、扣法、刮法、扭法、旋法、振法、拔法、温法、凉法、闻法、挝法等多种砭石疗法操作.砭石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有: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砭石疗法可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中风后失眠、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后循环缺血等脑血管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砭石疗法目前在临床已经逐步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临床报道还是以运动系统疾病等为主,于近5年发表的文献仅6篇,其中试验性研究类文献仅5篇,还缺乏严格完善的科学分析,研究病种相对局限,对临床应用禁忌的研究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