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对HSV-1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MP Ⅲ-3/4/7/10/14 在体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qPCR技术和多肽分阶段孵育平台,检测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 5 个优化突变体在Vero细胞内对HSV-1 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其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Protopolybia-MP Ⅲ多肽突变体MP Ⅲ-4/10/14 预处理Vero细胞后去除上清,能限制HSV-1 感染.进一步通过多肽抗病毒作用阶段分析实验,发现野生型多肽Protopolybia-MP Ⅲ主要作用于HSV-1 复制周期的吸附阶段,而MP Ⅲ-3/14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进入/融合以及进入后阶段,MP Ⅲ-4/7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融合阶段,MP Ⅲ-10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后阶段.结论:本工作明确了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突变体MP Ⅲ-3/4/7/10/14 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初步阐明了Protopolybia-MP Ⅲ多肽优化突变体抗病毒活性提高的原因,为胡蜂抗病毒多肽的分子设计和药用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数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探讨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北京友谊医院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和EB病毒DNA浓度的关系。结果: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在72例患者中EBV-DNA检测值为阳性的共43例(59.7%)。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63例,异型淋巴细胞<4%(阴性)9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占87.5%。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EB病毒拷贝数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将异型淋巴细胞按照比例大小分为3组,Ⅰ组(1%~10%者)12例,Ⅱ组(11%~20%者)14例,Ⅲ组(>20%者)13例,3组之间EB病毒拷贝数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拷贝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B病毒感染中DNA识别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其感染可累及血液、呼吸、泌尿、消化、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亦在相关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一种DNA病毒,EBV可被固有免疫应答中的DNA识别受体感知,触发下游一系列免疫应答。DNA识别通路由DNA感受器、接头分子及下游效应信号组成。双链DNA感受器主要包括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样受体(absent in melanoma 2-like receptors,ALRs)、环状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等;接头分子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和含有caspase招募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下游免疫效应主要包括Ⅰ型IFN、炎性小体及促炎细胞因子等。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EBV可触发宿主复杂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尤其是多种DNA识别受体介导的通路,在宿主免疫防御及病原体免疫逃避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DNA感受器为线索,全面总结近年来DNA识别信号在EBV感染中的活化作用、调控机制及临床相关性,以进一步理解EBV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为E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免疫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固有免疫在EB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人群中普遍易感的双链DNA疱疹病毒,主要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具有潜伏与转化的特征。固有免疫应答是抵御EBV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Ⅰ型干扰素的免疫应答和先天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作用,对于最初控制病毒感染和随后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至关重要。固有免疫应答与EBV的免疫逃逸机制之间存在微妙平衡,平衡的打破与EBV相关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相关,更好地了解这种平衡机制将指导EBV相关疾病的预防和靶向治疗。该文对固有免疫细胞(上皮细胞、单核/树突状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及Ⅰ型干扰素在EBV感染中的作用及EBV的免疫逃逸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的诊断价值及EB病毒相关胃癌发病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诊断价值及EBVaGC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14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前血清EB病毒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EBVaGC组(34例)和EB病毒阴性胃癌(EBVnGC)组(280例),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以二者比值计算PGR;应用电子放大胃镜检查并对可疑病变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状态。以内镜活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EBVaGC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BVaGC组、EBVnGC组、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1±10)岁、(63±12)岁、(61±12)岁,男性分别为28例(82.4%)、228例(81.4%)、41例(82.0%),3组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BVaGC组血清VEGF水平[(253±48)pg/ml比(183±38)pg/ml、(92±25)pg/ml]和内镜色素检查阳性患者比例[94.1%(32/34)比77.9%(218/280)、2.0%(1/50)]均高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PGR(2.1±1.0比3.1±1.1、14.1±1.9)低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清VEGF诊断EBVaGC的灵敏度较PGR高[73.5%(25/34)比66.9%(22/34)],PGR诊断的特异度[78.2%(219/280)比69.3%(194/280)]和准确度[76.8%(241/314)比69.8%(219/314)]均较VEGF高,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诊断的灵敏度[85.3%(29/34)]、特异度[82.9%(232/280)]、准确度[83.1%(261/314)]较VEGF和PGR均高,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4.1%(32/34)]、特异度[95.7%(268/280)]、准确度[95.5%(300/314)]较单项及两两检测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酗酒( OR=2.310,95% CI:1.243~3.581, P=0.007)、喜辛辣食物( OR=1.516,95% CI:1.084~2.142, P=0.026)、饮食不规律( OR=1.448,95% CI:1.013~2.104, P=0.043)、有胃癌家族史( OR=2.732,95% CI:1.312~4.894, P=0.001)。 结论: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可提高对EBVaGC的诊断效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或减缓胃部疾病的进展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15例患者生殖道病原体感染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均易感染人体泌尿生殖系统,是临床上常见的3种生殖道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分为HSV-Ⅰ型和HSV-Ⅱ型两型,其中HSV-Ⅱ型主要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生殖器疱疹 [1]。本研究分析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生殖道感染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特征及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BTLA)是21世纪初发现的负向共刺激分子成员,是Ig超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其配体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 HVEM)。BTLA调节γδT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ILCs)稳态,促进效应T细胞存活,并帮助其向记忆T细胞分化;BTLA还在维持树突状细胞(DCs)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BTLA敲除的小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TLA在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BTL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出系统的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诊断22q11.21微重复合并巨细胞病毒阳性胎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妇,31岁,孕2产0,人工流产1次,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否认孕期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养宠物,否认孕期感冒、发热病史。孕早期NT正常。孕24 +周胎儿系统超声及头部MRI均提示胎儿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张,征得知情同意后,行羊膜腔穿刺术,采集3份羊水样本,分别进行常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羊水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PCR定量检测。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年临审第2021-409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粉防己碱通过cGAMP介导的cGAS-STING信号通路增强宿主的抗病毒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是否可以联合cGAMP作为cGAMP的激动剂增强cGAS-STING信号通路,从而探究粉防己碱的抗病毒功能。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粉防己碱联合cGAMP分别处理THP1-Lucia-ISRE及RAW-Lucia-ISRE细胞,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IRF3免疫应答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GAS-STING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β、CXCL10及CCL5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IFN-β表达情况。构建稳定表达STING-GFP基因的HeLa细胞(HeLa-STNG-GFP),粉防己碱联合cGAMP处理该细胞后,观察STING-GFP点聚集现象。Ⅰ型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感染THP1-Lucia-ISG细胞,粉防己碱联合cGAMP处理细胞,Western blot及荧光强度探究粉防己碱的抗病毒能力。结果:粉防己碱能够增强cGAMP介导的IRF3免疫应答,与cGAMP联用可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粉防己碱联合cGAMP处理HeLa-STNG-GFP细胞后,观察到明显的STING-GFP点聚集现象。对感染HSV-1的THP1-Lucia-ISG细胞进行粉防己碱联合cGAMP孵育,HSV-1病毒滴度、HSV-糖蛋白D/UL30的表达及HSV-GFP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结论:粉防己碱联合cGAMP可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宿主的抗病毒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感染沙眼衣原体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rEpic)感染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 Ct)前后基因表达谱差异。 方法:HcerEpic细胞经DEAE-D预处理后加入E型 Ct标准株,培养44 h后收集HcerEpic细胞(感染组),并以未感染 Ct的HcerEpic细胞作为对照组,提取两组总RNA后反转录并构建cDNA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选择代表性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结果:共检测23 997个基因,差异基因125个,其中上调基因119个,下调基因6个;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对病毒防御反应、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对Ⅰ型IFN的细胞反应等条目;KEGG富集通路为甲型流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HPV感染、NOD样受体通路等相关通路。结论: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感染 Ct前后转录组存在差异,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IFN通路,与细胞抗病毒过程密切相关。qPCR验证了ISG15、IFIT2、OASL、UBE2L6等差异显著且与IFN通路密切相关的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