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胃癌初筛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血清幽门螺杆菌( HP)抗体联合胃蛋白酶原(PG)(即ABC法)、血清PG联合胃泌素-17(G-17)(即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这3种胃癌初筛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作用和效能。 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行胃镜检查者行上述3种胃癌初筛,每种方法均分为低危人群、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以胃镜和活检病理为金标准,计算3种筛查方法各危险分层的比例和胃癌的检出率,评价各筛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完成健康体检和胃镜检查纳入研究者共3 199例。胃镜检出食管癌10例(0.31%),均为早期食管癌;胃癌37例(1.16%),其中早期胃癌者占86.49%(32/37)。采用3种胃癌初筛方法评估受检者胃癌风险,ABC法评为低危人群1 853例(7.92%)、中危人群1 339例(41.86%)、高危人群7例(0.22%),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97%(18/1 853)、1.42%(19/1 339)、0.00%;新ABC法评为低危人群2 362例(73.84%)、中危人群804例(25.13%)、高危人群33例(1.03%),胃癌检出率分别1.14%(27/2 362)、1.24%(10/804)、0.00%;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评为低危人群1 448例(45.26%)、中危人群1 213例(37.92%)、高危人群538例(16.82%),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28%(4/1 448)、1.32%(16/1 213)、3.16%(17/538)。中、高危人群合计的胃癌检出率明显大于低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935, P<0.001)。观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ABC法为0.546、新ABC法为0.503、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为0.760,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的AUC明显大于ABC法和新ABC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中、高危人群的胃癌检出率高于低危人群,胃癌漏诊率低于ABC法和新ABC法,在健康体检人群的早期胃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嗪米特对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低胃酸环境下胃排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阿嗪米特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低胃酸环境中对胃排空能力和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模型组、阿嗪米特+低胃酸模型组、高胃酸对照组、高胃酸模型组和阿嗪米特+高胃酸模型组,每组10只。其中低胃酸和高胃酸对照组大鼠均以0.9%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低胃酸模型组和高胃酸模型组大鼠分别采用奥美拉唑(20 m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 d)和五肽胃泌素(2 m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3 d)构建模型,阿嗪米特+低胃酸模型组和阿嗪米特+高胃酸模型组大鼠分别在低胃酸和高胃酸模型基础上给予阿嗪米特(50 mg/kg,灌胃,连续3 d)进行干预。以下仅分析构建低胃酸模型的3组大鼠的情况:建模第0、2、4、6、8天,测量并比较大鼠体重;建模结束后,测定并比较大鼠胃内容物质量、胃液pH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并比较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忠实显著性差异法。结果:低胃酸模型组和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液的pH值均高于低胃酸对照组(2.17±0.53、2.03±0.69比1.32±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41);低胃酸模型组与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液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模型组、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0、2、4、6、8天的体重分别为(285.40±10.86)、(283.40±6.38)、(282.00±5.04) g,(287.10±10.73)、(283.20±5.83)、(284.00±5.72) g,(292.20±11.18)、(281.90±6.23)、(289.00±5.82) g,(296.40±11.12)、(277.70±6.96)、(292.00±6.82) g,(300.80±11.29)、(274.30±8.84)、(297.00±4.17) g。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在建模第6、8天的体重均低于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6、8天的体重均高于低胃酸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均<0.01);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0、2、4、6、8天的体重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第0、2、4天的体重与低胃酸模型组比较,低胃酸模型组在第0、2、4天的体重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的胃内容物质量高于低胃酸对照组[(2.36±0.11) g比(1.85±0.20) g],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内容物质量低于低胃酸模型组[(1.87±0.42) g比(2.36±0.11)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9、0.016);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内容物质量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低于低胃酸对照组[(551.80±190.00) ng/L比(857.00±164.80) ng/L],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高于低胃酸模型组[(799.90±97.80) ng/L比(551.80±190.0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037);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外周血胃泌素水平高于低胃酸对照组[(49.31±11.93) ng/L比(35.59±5.29) ng/L],胆囊收缩素水平低于低胃酸对照组[(10.26±5.32) ng/L比(25.55±11.6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7、0.035);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中胃泌素水平低于低胃酸模型组[(35.65±6.49) ng/L比(49.31±11.93) ng/L],胆囊收缩素水平高于低胃酸模型组[(27.59±11.22) ng/L比(10.26±5.3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21);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阿嗪米特通过调节低胃酸条件下胃肠激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水平,影响胃蛋白酶原A表达,进而促进低胃酸环境下的胃排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胃癌筛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合理化胃癌筛查方案。方法: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新吴区的6个街道19个社区(村)的自然人群(105 865人)进行研究,对年龄在40~69岁的目标人群(50 063人)进行入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血清学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结果将受调查者分为4类:Ⅰ类, HP(-)、PG(-);Ⅱ类, HP(+)、PG(-);Ⅲ类, HP(+)、PG(+);Ⅳ类, HP(-)、PG(+)。Ⅲ类和Ⅳ类人群全部入选并分别纳入C组和D组,再按样本量A组∶D组=3∶1、B组∶C组=3∶1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的方法分别从Ⅰ类、Ⅱ类人群中随机抽取受试者分别纳入A组和B组,同时Ⅰ类和Ⅱ类人群中未被抽到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也均分别纳入A组和B组。对以上入组受试者进行内镜精查及病理检测,重点观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早期胃癌和胃癌的检出情况。 结果:50 063人目标人群中,最终有31 508人接受了问卷调查,目标人群参与率为62.9%。共有19 745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目标人群参与率为39.4%(19 745/50 063),血清学结果显示:Ⅰ类11 152人(56.48%),Ⅱ类8 170人(41.38%),Ⅲ类124人(0.63%),Ⅳ类299人(1.51%)。根据排除标准和自愿原则,拟对3 400人进行胃镜检查,实际到院接受胃镜检查者2 389人,其中A组1 263人、B组814人、C组86人、D组226人,拟行胃镜人群参与率为70.3%(2 389/3 400),目标人群参与率为4.8%(2 389/50 063),总体人群参与率为2.3%(2 389/105 865)。胃镜及活检病理发现HGIN+胃癌32人(检出率为1.34%),其中40~49岁1人(占3.125%)、50~59岁9人(占28.125%)、60~69岁22人(占68.750%),有25人(占78.13%)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HGIN或早期胃癌。剔除A组、B组中的非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810人(其中胃癌3人),同时将胃镜检查年龄提高到50岁(即再剔除40~49岁214人,其中胃癌1人),则接受胃镜检查的人数可从2 389人减少到1 365人,从中仍可检出HGIN+胃癌28人,其中HGIN+早期胃癌22人。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检测并结合年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的筛查方法,在自然人群中相对准确地筛选出"胃癌筛查高危目标人群"进行胃镜检查是适用于无锡地区的胃癌筛查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推荐在无锡地区采用50岁以上、血清学PG(+)及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的社区胃癌筛查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学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R(PGⅠ/PGⅡ)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青海省4个胃癌高发区县8个自然村近25 000人作为普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确定适龄目标人群(40~69岁)2 700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筛查出数值异常者949例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并行胃镜检查及活检,根据胃镜及活检病理结果分成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观察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血清PGⅠ、PGR及G17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PGⅠ、PGR及G17诊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胃镜检查949例,病理活检649例。检出非萎缩胃炎239例,萎缩性胃炎500例,消化性溃疡197例,胃癌13例(其中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8例)。血清PGⅠ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70.00±12.35)μg/L]、进展期胃癌组[(38.39±2.77)μg/L]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03.89±37.45)μg/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PGR值早期胃癌组(3.74±1.40)、进展期胃癌组(2.05±0.59)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9.18±4.10,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血清G17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18.03±4.52)pmol/L]、进展期胃癌组[(25.15±3.76)pmol/L]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4.99±7.12)pmol/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诊断早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71.8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59.0%;PGR的最佳临界值为5.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70.4%;G17的最佳临界值为15.6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3%。诊断进展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42.5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5.3%;PGR的最佳临界值为2.7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2.1%;G17的最佳临界值为20.5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9.7%。 结论:通过血清学检测筛查出胃癌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行胃镜及活检确诊,不仅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可行性方案,适合在青海省胃癌高发区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测定原发性胃癌患者血清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诊治的15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取晨起外周静脉血检测,对比分析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并计算PG Ⅰ/PG Ⅱ(PGR),并分析不同阶段、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的指标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胃癌诊断中效能。结果:研究组PG Ⅰ、PGR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G 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肿瘤灶进展情况,进展期患者血清PG Ⅰ、PGR显著低于早期胃癌患者( P<0.05),而血清G17水平高于早期胃癌患者( P<0.05)。基于肿瘤TNM分期,血清PG Ⅰ水平随分期增高而显著降低( P<0.05),血清G17则显著增高( 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表明血清PG Ⅰ、PG Ⅱ、PGR、G17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效能优于单一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87%、76.77%。 结论:血清PG Ⅰ、PGR及G17表达水平和原发性胃癌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且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胃癌具有良好效能,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主细胞为主型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of chief cell predominant type,GA-FG-CCP)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3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A-FG-CCP的40例患者(41个病变)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内镜治疗、预后情况。结果:40例GA-FG-CCP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03岁,临床上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均无肿瘤家族史。除1例外,其余均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白光观察的内镜特征:①主要位于胃体上部(63.41%,26/41);②褪色/白色调(56.10%,23/41);③扩张的树枝状血管(78.05%,32/41);④背景黏膜无萎缩改变(100.00%,41/41)。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①无明显边界(85.37%,35/41);②腺窝开口部扩大(87.80%,36/41);③窝间部增宽(92.68%,38/41);④缺乏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95.12%,39/41)。患者活检标本病理均证实为胃底腺型肿瘤。肿瘤主要由异型程度低、类似主细胞分化的细胞组成,但也有散在壁细胞,多呈不规则、融合性生长的腺管。40例患者中20例未接受内镜治疗。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20例21个病变中,12个浸润至黏膜下层(20~520 μm),9个为黏膜内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水平及垂直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蛋白酶原Ⅰ和MUC6阳性,H +-K +-ATPase散在少数阳性,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低,MUC5AC、MUC2和CD10均阴性。患者平均随访15.85个月,期间均无复发或转移。 结论:GA-FG-CCP是一种分化非常好的罕见肿瘤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应用白光和窄带光成像放大观察可提高检出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的诊断价值及EB病毒相关胃癌发病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对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的诊断价值及EBVaGC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14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前血清EB病毒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EBVaGC组(34例)和EB病毒阴性胃癌(EBVnGC)组(280例),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以二者比值计算PGR;应用电子放大胃镜检查并对可疑病变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状态。以内镜活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EBVaGC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EBVaGC组、EBVnGC组、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61±10)岁、(63±12)岁、(61±12)岁,男性分别为28例(82.4%)、228例(81.4%)、41例(82.0%),3组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BVaGC组血清VEGF水平[(253±48)pg/ml比(183±38)pg/ml、(92±25)pg/ml]和内镜色素检查阳性患者比例[94.1%(32/34)比77.9%(218/280)、2.0%(1/50)]均高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PGR(2.1±1.0比3.1±1.1、14.1±1.9)低于EBVnGC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清VEGF诊断EBVaGC的灵敏度较PGR高[73.5%(25/34)比66.9%(22/34)],PGR诊断的特异度[78.2%(219/280)比69.3%(194/280)]和准确度[76.8%(241/314)比69.8%(219/314)]均较VEGF高,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诊断的灵敏度[85.3%(29/34)]、特异度[82.9%(232/280)]、准确度[83.1%(261/314)]较VEGF和PGR均高,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4.1%(32/34)]、特异度[95.7%(268/280)]、准确度[95.5%(300/314)]较单项及两两检测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BVaG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酗酒( OR=2.310,95% CI:1.243~3.581, P=0.007)、喜辛辣食物( OR=1.516,95% CI:1.084~2.142, P=0.026)、饮食不规律( OR=1.448,95% CI:1.013~2.104, P=0.043)、有胃癌家族史( OR=2.732,95% CI:1.312~4.894, P=0.001)。 结论:血清VEGF、PGR联合放大色素内镜检查可提高对EBVaGC的诊断效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或减缓胃部疾病的进展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淮北地区基于高危因素及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比较的早期胃癌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及高危因素分析在淮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的效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6月,对淮北市3家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学检查,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即PGⅠ/PGⅡ),并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采用 χ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ABC法( HP抗体联合PGR)、新ABC法(血清PGR联合G-17)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结合年龄、性别、 HP抗体、PGR和G-17)3种方法的胃癌筛查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PGⅠ、PGⅡ、G-17、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共纳入1 093例受试者,其中1 021例胃、十二指肠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74%),其中早期胃癌17例(60.7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高危组胃癌检出率(16.98%,18/106)高于低危组(0.49%,3/614)和中危组(2.3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较新ABC法和ABC法有较高的胃癌检出率(Kappa=0.220,Kappa=0.185; P=0.007, P=0.049)。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629和0.729,PGR曲线下面积最大。PGR最佳临界值为<2.96,诊断胃癌敏感度0.714,特异度0.768,阳性似然比3.084,阴性似然比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 OR=7.003,95% CI:2.119~23.146, P=0.001)、 HP感染( OR=3.556,95% CI:1.478~8.557, P=0.005)、高龄( OR=1.203,95% CI:1.138~1.272, P<0.001)、吸烟( OR=1.878,95% CI:1.316~2.679, P=0.001)为胃癌高危因素。 结论: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家族史、 HP感染、高龄、吸烟因素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二者结合可用于淮北地区的早期胃癌筛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联合检测对上海中心城区胃癌高危人群萎缩性胃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联合检测对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萎缩性胃炎(AG)的价值。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选择居住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377名,根据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分为无萎缩性胃炎(NAG)组、轻至中度萎缩性胃炎(MAG)组和重度萎缩性胃炎(SAG)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 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检测(联合预测因子)对SAG的预测价值。 结果:373例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中,NAG组146例,MAG组136例,SAG组91例,3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性别、年龄、BMI和 H. pylori免疫球蛋白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血清PGⅠ、PGR和胃泌素17水平均低于NAG组和MAG组[PGⅠ:92.73 pmol/L(20.39 pmol/L,119.28 pmol/L)比133.69 pmol/L(103.44 pmol/L,183.70 pmol/L)、120.64 pmol/L(23.37 pmol/L,173.91 pmol/L)。PGR:7.40(1.63,9.52)比13.71(12.38,16.73)、10.06(4.49,15.87)。胃泌素17:2.31 pmol/L(0.59 pmol/L,3.24 pmol/L)比4.59 pmol/L(1.96 pmol/L,10.86 pmol/L)、12.51 pmol/L(11.96 pmol/L,15.60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PGⅠ=8 262.500、3 360.000, P=0.024、 P<0.01; UPGR=4 999.000、2 377.500, P均<0.01; U胃泌素17=3 748.500、1 688.000, 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R( β=-0.423, OR=0.655,95% CI 0.516~0.885, P<0.01)和胃泌素17( β=-0.509, OR=0.601,95% CI 0.415~0.859, P<0.01)均是避免SAG发生的保护因素,血清PGR和胃泌素17对SAG的联合预测因子 L=3.621-0.423×PGR-0.509×胃泌素17。血清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 AUC值分别为0.714、0.655和0.859,预测SAG的灵敏度分别为91.11%、100.00%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83.56%、95.74%和99.29%;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 AUC值高于PGR和胃泌素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2.354, P<0.01; Z=6.116, P=0.031)。 结论:监测社区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均可用于预测SAG,且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较PGR或胃泌素17单独检测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癌患者60例(胃癌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胃癌前病变组),均进行血清PG检测、Hp检测及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评估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患者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PGR)均明显降低,而PGⅡ水平和Hp感染率[71.67%(43/60)]均明显升高( F=108.14、71.75、38.43,χ 2=6.89,均 P < 0.05)。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比较,胃癌组的木村-竹本分型明显加重( H=38.91, P < 0.05)。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降低,而PGⅡ水平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上升( F=65.79、5.66、53.32,均 P < 0.01);但各期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胃癌组各期患者的木村-竹本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GⅠ、PGⅡ、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664、0.881。 结论:血清PG、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木村-竹本分类法有助于胃癌患者在内镜筛查中进行风险分层,并与血清PG水平存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