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的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的稳定性和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力性外固定架在儿童中节指骨基底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性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中节指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17例大龄儿童手指中节基底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中节基底骨折、动力性外固定架持续牵引的治疗方式,术前经X线片诊断并依据Salter-Harris分型分类,其中干骺端骨折8例,Ⅱ型骨折7例、Ⅳ型骨折2例,术后1周内X线复查骨折对位情况,术后3周、6周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测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对比,依据美国手外科协会推荐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儿术后随访4~15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手指屈伸活动良好,无成角及旋转畸形,无关节僵直、关节疼痛等并发症。TAM评分:优14指,良2指,可1指。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应用动力性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中节指骨基底及干骺端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其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对策。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确诊脊柱Gorham病合并脊柱畸形患者12例,其中4例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男3例,女1例;手术年龄的中位数为14.5岁(11.5岁,27.5岁);侧凸和后凸Cobb角的中位数分别为29°(21.5°,78.0°)和94°(78.0°,103.0°)。患者于halo轮椅悬吊重力牵引后均行一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置钉节段跨越病变椎体,术中行SchwabⅠ或Ⅱ级截骨术,术后接受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等参数,在CT和MRI上评估脊柱骨溶解侵袭情况。结果:4例患者在牵引3个月(2.5个月,3.5个月)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降至23.5°(15.5°,77.0°)和65°(57.0°,83.5°)。矫形术中2例行关节突切除术,2例行Ponte截骨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5 h(5.1 h,5.9 h),术中出血量为3 095 ml(2 950 ml,3320 ml),融合节段为13.5个(12.5个,14.5个),置钉密度为47.8%(40.9%,57.3%)。术后脊柱侧凸和后凸Cobb角中位数分别为18°(10.5°,38.5°)和59°(42.0°,78.0°),矫正率分别为46.7%(33.1%,59.5%)和35%(12.3%,51.1%)。冠状面平衡中位数由牵引前的15.5 mm(9.0 mm,21.0 mm)降为6.5 mm(4.0 mm,9.0 mm),矢状面平衡由14 mm(-18.0 mm,27.5 mm)降至5.5 mm(-5.5 mm,12.5 mm)。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8年(2.0年,3.5年),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未见骨溶解进展、神经损伤及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路矫形术联合术前Halo牵引和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可满意纠正脊柱Gorham病合并重度侧后凸畸形,但要警惕术后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此类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资料为训练集,共计156例;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患者资料为外部验证集,共计54例。对训练集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训练集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结果:颈椎Ⅰ度脱位( P=0.002)、颈椎Ⅱ度脱位( P=0.007)、损伤节段( P=0.042)、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 P=0.027)及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 P=0.008)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一致性指数为0.88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8,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预测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概率与实际牵引失败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净获益阈值为0.03~0.84时,应用该Nomogram图模型有较好的收益;外部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79,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训练集Bootstrap法1 000次抽样内部验证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7,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 结论:颈椎Ⅰ度、Ⅱ度脱位、低位损伤节段、单侧关节突关节绞锁、不完全脊髓损伤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构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关节绞锁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经验证及评价认为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二次矫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患者的二次矫治过程,一期矫治阶段主要纠正口腔不良习惯,二期固定矫治阶段上下牙列排齐后,通过头帽-口外弓牵引,用矫形力抑制上颌生长,最终实现患者咬合及面型的良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Ⅱ类牵引模式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移作用的比较: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类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类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结果: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类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 -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 结论:100 g的Ⅱ类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反牵引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假体周围粉碎性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关节置换的数量逐年增加,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为0.3%~2.5%,其中股骨远端骨折较胫骨近端骨折常见[1].目前临床上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常用Rora-beck分型方法进行评估诊疗.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Rorabeck Ⅱ型骨折最常见,占比约81%,对此分型的治疗方法首选锁定钢板(87%)与髓内钉(84%)内固定[2-3].对于下肢骨折,既要整复骨折端对位,还要恢复下肢力线,这需要持续有效地牵引来实现.常规的牵引床虽然能够提供持续的牵引,但是其主要作用于下肢远近端的软组织,对于膝关节周围的骨性牵引力量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恢复对位对线.张英泽院士提出双反牵引架可直接进行骨性牵引[4],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上下肢各类长骨骨折[5-11].笔者于2022-12采用双反牵引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假体周围粉碎性骨折1例,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经脐旁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肠外置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经脐旁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肠外置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9 年9 月~2022 年9 月我科对27 例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施行经脐旁单切口腹腔镜辅助手术.脐旁右侧弧形切口至 1/2 周径,置入3.5 cm一次性单孔多通道腹腔镜穿刺器(Port),直视下找到闭锁部位,切除近端肥厚肠管,远端肠管对系膜侧修剪切开,5-0 可吸收缝线间断单层缝合,行端斜吻合术,然后建立CO2 气腹,观察整个腹腔情况,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27 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证实空肠闭锁15 例,回肠闭锁12 例;闭锁类型Ⅰ型8 例,Ⅱ型5 例,Ⅲa型12 例,Ⅲb型2 例.术中见胎粪性腹膜炎5 例,胆道闭锁1 例,肠旋转不良2 例,梅克尔憩室1 例,隐睾2 例,腹股沟斜疝1 例.中位手术时间110.0(90.0,122.5)min.术后中位开始喂养时间11.0(7.0,14.5)d.无吻合口漏发生.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8.0(15.0,33.5)d.1 例患儿再次手术.22 例随访0.5~4 年(平均2.3 年),无再次手术患儿.结论 经脐旁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肠外置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切口无瘢痕,操作方便,结合Port使用,可以减少肠管卡压,方便牵引,腹腔镜可以同时处理合并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 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