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患者的上颌骨腭中缝多已闭合,单纯牙性扩弓及传统快速扩弓无法达到骨性扩宽,而是更多实现牙齿倾斜,导致疗效不稳定。因此,临床常采用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实现腭中缝扩展,近年随着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广泛应用,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逐渐应用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本文通过对正颌术中节段性LeFort Ⅰ型截骨术、外科辅助上颌快速扩弓、种植体支抗辅助快速扩弓3种术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疗效及其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移位-线牵拉扩张咽成形术治疗软腭口咽阻塞为主的OSAHS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移位-线牵拉扩张咽成形术治疗软腭口咽平面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收治的经确诊为OSAHS患者73例临床资料,男60例,女13例,年龄29~59(44.02±4.18)岁,均进行电子内镜的Müller试验检查提示为软腭口咽平面阻塞为主,按入院手术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观察组采用联合移位-线牵拉扩张咽成形术进行治疗。收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压饱和度(LSaO 2)及术后出血率、术后鼻咽反流、术后咽异物感、手术1年后复发率。依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结合临床实际运用对疗效的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总有效例数为治愈、显效及有效患者例数的总和。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1%(AHI更低,LSaO 2值更高, χ2分别为-1.896、-1.968, P<0.05);两组患者嗜睡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好转,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的ES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1, P<0.05);观察组的咽异物感发生率(89.74%)比对照组(55.88%)高、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0,2.56%)较对照组(8.82%,14.70%)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738、4.249、4.119, P<0.05);两组的短暂鼻咽反流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29, P>0.05)。 结论:术前严格筛选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对腭咽部手术疗效发挥重要作用。与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相比,联合移位-线牵拉扩张咽成形术能更有效提高腭咽平面阻塞 为主的OSAH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腭中缝融合程度对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cro-implant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前后患者上颌锥形束CT图像,探讨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0~34岁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28例[男性7例,女性21例,年龄(15.5±5.5)岁],分为未融合组[腭中缝未融合,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13.0±2.4)岁]和融合组[腭中缝开始融合,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9±6.9)岁]。分别于扩弓器植入当天和扩弓治疗结束当天拍摄锥形束CT,将两时间点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腭中缝打开量、骨性扩弓百分比等测量项目。结果:扩弓后未融合组腭中缝平均打开量和骨性扩弓百分比[分别为(4.97±1.47) mm和(71±20)%]均显著大于融合组[分别为(3.23±1.45) mm和(46±18)%]( P<0.05)。 结论:腭中缝融合程度不同的患者MARPE效果差异显著,扩弓前评估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预估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Loeys Dietz综合征行Bentall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全身多发畸形Loeys Dietz综合征(LDS)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数据及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3岁3个月,不完全腭裂,双手中指痉挛,疝气,膝关节过伸,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内径扩张,主动脉瓣中度返流。遗传性心血管基因测序分析提示: TGFβR2基因有一个杂合突变,为错义突变。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患儿临床特征性表型,诊断为LDS 2型。患儿3岁3个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冠状动脉延长移植(Cabrol)术",术后恢复良好。本例为我国目前报道的接受Bentall手术治疗的最小患儿。LDS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全身动脉尤其是大动脉受累严重、进展速度快。基因检测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对LDS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心动图是监测儿童LDS心血管病变进展的重要手段,对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岁以下儿童采用Bentall手术也可取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上颌骨及上气道的即刻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即刻改变及上气道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就诊的伴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48例Ⅲ类错 患者锥形束CT,其中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1~4期)24例,非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5~6期)24例。将扩弓前(T0期)及扩弓后即刻(T1期)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以前颅底区域为基准进行三维体素重叠。确定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前鼻棘点(ANS点)、后鼻棘点(PNS点)、上颌中切牙点(UI点)和上牙槽缘点(Spr点)。在重叠后的多平面重建图中,测量扩弓前后上颌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的矢状向和垂直向投影长度,分别代表该标志点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量,以及上气道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扩弓变化量与0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生长期组与非生长期组扩弓变化量的差异。 结果:扩弓后即刻部分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发生一定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移位。生长期组腭中缝变化量为4.03(2.99,4.87)mm,显著大于非生长期组[2.27(1.49,3.64)mm]( U=3.18, P=0.001)。生长期组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分别为前移0.35(0.06,0.80)、0.48(0.11,0.88)、0.48(0.13,0.99)、0.53(-0.33,1.04)和0.40(0.03,0.69)mm,垂直向变化量分别为下移1.45(0.99,2.13)、1.18(0.61,1.95)、1.30(0.91,1.96)、1.20(0.71,1.83)和1.30(0.81,1.73)mm,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生长期组PNS点前移0.18(-0.08,0.39)mm,A点、A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垂直向变化量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分别为下移0.90(0.51,1.39)、0.73(0.41,1.21)、0.70(0.55,1.08)、0.60(0.36,1.19)和0.70(0.55,1.23)mm。扩弓前后两组鼻腔宽度和鼻咽容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除发生横向变化外,还发生较显著的向前及向下的变化;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无明显的矢状向变化,但伴较明显的垂直向变化。扩弓后即刻生长期及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鼻咽容积均有所增大,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面神经管脑脊液漏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管脑脊液漏(fallopian canal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ing,FCCFL)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11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4例经手术证实为FCCFL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6~69岁。结果:4例FCCFL均为单侧,左、右侧各2例。临床上表现为鼻腔流清亮液体、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患耳在HRCT上均表现为近端面神经管管腔明显扩张,迷路段及膝状神经窝均受累,1例同时累及鼓室段。患侧膝状神经窝明显扩大,均向上鼓室内突出,其中1例同时累及耳蜗。在MRI上扩大的面神经管内呈T 1WI低信号,T 2WI和/或水成像序列上呈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样高信号,经扩大迷路段与内听道内CSF信号相连续;均无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患侧鼓室内均可见CSF样信号积液影,1例沿着岩浅大神经走行区、右侧翼腭窝及咽旁间隙可见CSF样信号。3例患侧邻近颅内脑膜增厚。 结论:FCCFL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HRCT上表现为患侧面神经管近端扩张,特别是膝状神经窝扩大;MRI上呈CSF样信号,并经迷路段与内听道内CSF相连续,弥散加权无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患侧鼓室内常有CSF样信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 mm,RPE(2.16 ±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咽部多形性腺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女,60岁.因"睡眠中鼻塞3年,发现咽部肿物2个月"于2017年2月收治入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患者无咽痛,无咯血,无吞咽困难.专科检查发现患者口咽部巨大肿物,基底位于咽侧壁,上至圆枕,下至会厌尖水平,边界清,表面黏膜光滑,局部凹凸隆起,伴黏膜下血管扩张.增强CT检查示患者咽部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内可见斑点高密度影,斑片低密度影,平均CT值为75Hu,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平均CT值为132Hu,内见斑片无明显强化影,考虑良性肿瘤,见图1.患者完善常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经口内镜辅助下咽部肿瘤切除术.术中用细导尿管经鼻牵拉软腭,Davis张口器暴露病变部位,视屏内镜检查见咽部肿块,来源于左侧咽侧壁,内镜监视下应用低温等离子刀头(CoblationⅡ ENT,美国施乐辉)沿肿物根蒂根部与正常黏膜交界处切开黏膜,沿肿瘤包膜完整切除肿物,根部彻底消融、电凝止血,检查无肿瘤组织残留,术中出血约5ml,手术历时30min.术后切除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多形性腺瘤,大小约3cm×2.5cm,伴鳞状细胞化生和钙化,见图2.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本文投稿时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年献辞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迎新如开篇,兴奋而期待.2019,《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继续坚持保证主流、开放包容的办刊理念,既突出整形外科及相关领域的经典范畴,又顺应学科自己的发展方向,吸纳新的元素,以保证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健康而持久的生命力.2019,《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将延续执行重点选题项目,初步拟定的选题方向有唇腭裂研究、儿童颅颌面外科、乳房整形与再造、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组织扩张与瘢痕治疗、微整形与风险管控、眼整形、脂肪移植、穿支皮瓣研究、组织扩张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