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舌与下颌正中联合及切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 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骨性Ⅱ类29例,骨性Ⅲ类22例),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 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 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 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 2]( 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 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 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 r=0.323, P=0.05),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 r=0.254, P=0.029);舌根面积与正中倾斜角呈负相关( r=-0.355, P=0.002);舌尖垂直位置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 r=-0.471, P<0.001)。 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相较于骨性Ⅰ类、Ⅱ类患者舌更厚,舌根更大;骨性Ⅲ类患者舌尖位置比骨性Ⅱ类患者低;骨性Ⅱ类患者口内舌位置较骨性Ⅲ类患者更靠前上;舌长度、高度及位置与下中切牙唇倾度、正中联合倾斜度及下中切牙槽骨厚度均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性Ⅱ类错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变化的线性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指标的测量分析,探讨影响软组织侧貌的因素及贡献。 方法:选取40例骨性Ⅱ类错 畸形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24.0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21组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软硬组织颏前点矢状向变化量呈极强相关性( r=0.862, P<0.001),比率为0.935∶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下唇突点内收量分别与上、下中切牙内收量相关性更大等。 结论:骨性Ⅱ类错 畸形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临床可根据患者诉求进行硬组织移动量的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C1A基因新变异导致新生儿德朗热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临床表现疑似德朗热综合征的男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患儿的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测。同时采集其父母外周血样,对患儿核型、基因组拷贝数、全外显子异常的疑似致病性变异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发育落后、小头畸形、上睑下垂、小颌畸形、低耳位,临床诊断为疑似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CdLS)。其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NV-seq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显示存在5个杂合变异和1个X染色体半合子变异。根据遗传模式和家系验证结果, SMC1A基因c.3500T>C(p.Ile1167Thr)半合子变异为患儿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该变异在dbSNP数据库及gnomAD数据库中未见收录,PolyPhen2, PROVEAN, SIFT软件预测为有害变异,PhastCons保守性预测为保守。ACMG变异分类标准证据支持为PM2、PP2和PP3。 结论:新发现的 SMC1A基因c.3500T>C(p.I1167T)错义变异为患儿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该患儿为CdLS综合征Ⅱ型(温和型)。本研究的结果丰富了CdLS综合征Ⅱ型的变异谱,为临床咨询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氏Ⅱ类错 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对正畸治疗前患者的锥形束CT中的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两者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 与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间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4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 畸形患者与50例安氏Ⅰ类错 畸形患者,在锥形束CT图像上利用医学影像软件中的容积雕刻功能提取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影像,并在冠状面视图定义牙长轴并测量双侧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牙齿长轴与功能 平面的夹角)以及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对不同安氏分类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安氏Ⅰ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呈颊倾状态(左侧:84.81°±4.47°、右侧:83.98°±3.85°),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上颌第一磨牙颊倾程度更小,(左侧:87.78°±5.09°、右侧:86.15°±4.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03、右侧 P=0.010)。安氏Ⅰ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呈舌倾状态(左侧:78.25°±4.07°、右侧:79.08°±3.81°),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与安氏Ⅰ类相比,下颌第一磨牙舌倾程度也更小,相比于安氏Ⅰ类患者更为直立(左侧:80.42°±4.20°、右侧:81.01°±4.8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P=0.012、右侧 P=0.032)。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与上下颌骨宽度差异均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上颌右侧第一磨牙 r=-0.715( P<0.001);上颌左侧第一磨牙 r=-0.678( P<0.001);下颌右侧第一磨牙 r=-0.612( P<0.001);下颌左侧第一磨牙 r=-0.571( P<0.001)。 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 患者存在上下颌第一磨牙均存在颊舌向倾斜代偿,上下颌骨的宽度差异会影响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角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锥形束CT评价伴安氏Ⅱ类错 畸形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 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 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 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 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 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 P<0.05)。 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错 畸形后牙横向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Ⅰ、Ⅱ、Ⅲ类错 畸形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基骨、牙槽骨、牙弓宽度的差异。 方法:选取错 畸形患者90例,利用Dolphi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不同错 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及横向距离。 结果:不同错 畸形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倾向斜度分别为右侧(2.33±3.36)°、(-3.04±5.43)°、(5.89±5.92)°,左侧(2.17±3.24)°、(-2.91±5.24)°、(5.29±5.48)°;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安氏Ⅱ类相对其他错 较颊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安氏Ⅲ类上颌基骨弓宽度(62.17±2.98) mm小于安氏Ⅰ类(64.41±3.56)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安氏Ⅲ类下颌牙弓宽度(45.66±3.77) mm大于安氏Ⅰ类(43.92±2.39) mm、安氏Ⅱ类(43.51±3.07) 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ANB角与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下颌基骨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成负相关,与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成正相关。 结论:不同错 畸形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具有差异;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基骨弓相对狭窄,下颌牙弓相对偏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恒牙初期错 畸形的早期矫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错 畸形的早期矫治包括对患者骨骼畸形进行生长改良、对部分牙齿问题及口腔不良习惯进行预防性及阻断性矫治,以引导牙颌面的正常发育、消除错 畸形对口颌系统功能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牙齿与牙周组织健康的损害。虽然所有错 畸形均可于恒牙期开始进行正畸综合治疗,但由于恒牙初期时相当一部分患者仍处于生长发育期内,对部分错 畸形仍可采用早期矫治的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这一阶段的正畸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针对恒牙初期可行早期矫治的下颌发育不足所致的骨性Ⅱ类错 、上颌发育不足所致的前后牙反 等错 类型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双期隐形矫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无托槽隐形功能矫治器对1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 患者进行双期治疗,一期利用其生长发育潜能前导下颌骨;二期单颌拔牙进一步调整咬合及前牙覆 、覆盖;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 结果:患者双期治疗结束后为I类骨面型,自然闭唇时无开唇露齿,ANB角减小,SNB角增大;重叠图显示下颌骨生长明显且软组织侧貌由凸面型变为直面型。结论:隐形前导下颌矫治器在刺激下颌骨的生长、引导下颌向前的同时还可以扩大牙弓、排齐牙列、解除 干扰,减小了对乳恒牙替换的影响而且还能进行萌出诱导;其将传统的双期矫治融合,有效缩短了治疗疗程,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5.7岁),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恢复正常,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 P=0.001),ANB角减小(1.3±0.9)°( P<0.001),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 P<0.001),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 P<0.001),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 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 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激动器Activator双期矫治低角安氏Ⅱ 1错 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13岁。2011年7月因牙齿不整齐及上前牙突要求矫治。母亲有类似错 畸形,儿童时有咬下唇不良习惯。月经来潮4个月。低角面型,两侧基本对称,轻度开唇露齿;凸面型,鼻唇角略小,上唇位前,下颌后缩(图1);开口型、开口度正常,未发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恒牙列,牙列式17-27/37-47;前牙深覆 Ⅲ°,咬伤龈肉;覆盖10 mm;双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下牙列轻度拥挤,4 mm,上前牙唇倾,上前牙散隙2.5 mm;上下中线基本一致(图2)。全口曲面断层片未见明显牙根及牙槽骨吸收,18、28、38、48牙胚可见;矫治前头颅侧位定位片及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患儿为骨性Ⅱ类,低角,上前牙唇倾。颈椎骨龄判断为Cvs 4。诊断:凸面型;安氏Ⅱ 1类,功能性Ⅱ类(SNA83.7,SNB 79.2,ANB 4.5°,有咬下唇不良习惯),低角;深覆 Ⅲ°,深覆盖Ⅲ°,上牙列散在间隙,下牙列拥挤度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