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涠洲岛来源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使用CCK-8法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涠洲岛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以及16个己知化合物,分别为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7-羟基-3,5-双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1)、霉酚酸(2)、甲基麦考酚酸(3)、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4)、6-(5-羧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5)、7-羟基-5-甲氧基-4-甲基-6-(3-甲基4-氧代戊基)-二氢异苯并呋喃-1-酮(6)、6-(3-羧基丁酯)-7-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酞-1-酮(7)、breynivosamide A(8)、伞形香青酰胺(9)、N-(N'-苯甲酰基-S*-苯丙氨酰基)-S*-苯丙氨醇苯甲酸酯(10)、(3S,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1)、(3R,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2)、(+)-新海胆灵A(13)、(3R,8S)-5,7-二羟基-3-(1-羟乙基)苯酚(14)、5,7-二甲氧基-4-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5)、saccharonol A(16)、6,8-二羟基-3-羟甲基异香豆素(17).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对人胃癌AGS细胞显示出强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是0.69、1.12 μmol/L,此外化合物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581细胞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7.95 μmol/L,化合物3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也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IC50值为19.30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甲氧基霉酸酯.化合物2和3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对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丁苯酞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类Ⅰ类新药,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丁苯酞虽然疗效确切,但水溶性差,使得丁苯酞衍生物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从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形成、线粒体保护、神经元细胞保护、抗氧化应激、促进神经再生5个方面综述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对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芎中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的新的丁苯酞衍生物——川芎螺内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川芎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一氧化氮(NO)生成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LPS离体诱导RAW264.7和BV2细胞系NO生成模型,研究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川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丁苯酞衍生物,分别鉴定为Z-3',8',3'a,7'a-四氢-6,3',7,7'a–二聚藁本内酯-8'-酮(1)、Z,Z'-3.3'a,7.7'a-二聚藁本内酯(2)和川芎螺内酯(3).对LPS诱导的细胞NO生成抑制作用,在RAW264.7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吲哚美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60±2.62)、(21.20±0.61)、(30.12±2.90)、(54.62±7.53)μmol/L;在BV2细胞模型,化合物1~3和阳性对照药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1.99±4.40)、(15.43±1.34)、(12.20±3.40)、(10.58±1.41)μmol/L.结论 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川芎螺内酯.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提示化合物1~3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花气味传粉前后的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植物有性繁殖中,花气味是吸引传粉昆虫到访,获得传粉、受精的重要化学信号.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自然结实率低是限制其增产的瓶颈.探索阳春砂仁开花吸引传粉昆虫的化合物是解决结实率低的前提基础.因此,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阳春砂仁传粉前后花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对比研究两者间的异同,并分析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从阳春砂仁花释放的挥发物中共鉴定出22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衍生物构成.传粉前后阳春砂仁花挥发物显著分化,肉豆蔻酸异丙酯、酞酸二乙酯、壬醛、双环吉马烯、2,3-二氢-4-甲基-呋喃、α-法尼烯和十三烷在昆虫传粉后消失,且γ-榄香烯、D-柠檬烯、β-水芹烯、α-蒎烯和2-十一酮在传粉后含量减少;传粉后新增2-甲基-5-(1-甲基乙基)-2-环已烷-1-酮、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和4-亚甲基-1-(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烷,并且苯甲酸已酯、β-月桂烯、叔丁基对甲酚和4,7-二甲基-十一烷含量增加.这些传粉前后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引起传粉昆虫行为反应的主要活性化合物,阳春砂仁花通过释放多种化合物,并依靠不同配比实现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其执行的是“泛化”的化学通讯策略.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可为改善阳春砂仁传粉效率、增加其产量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表现为M1和M2两种极化表型,许多药物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如芬戈莫德、3-正丁基苯酞及其衍生物、姜黄素、西地那非、Exendin-4、雷公藤红素、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Malibatol A、红景天苷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a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CVD)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血流不足,导致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缺血低氧状态,伴随偏瘫、失语、眩晕、痴呆等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1].丁苯酞(butylphthalide,NBP)化学名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dl-3-NBP), NBP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线粒体功能等机制治疗ICV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证实,其衍生物对于ICVD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正逐步被揭示 [2-3],因此更深入的研究NBP及其衍生物对ICVD治疗的药理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丁苯酞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丁苯酞是一种多靶点、多机制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在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联用以增强其疗效.但是,丁苯酞水溶性极差,为改善丁苯酞的水溶性和/或活性,以获得更优的药物,多年来人们从手性拆分、苯环引人取代基、内酯环上的氧原子用取代的氮或硫(硒)原子置换、内酯开环后再衍生、活性代谢物烷链羟基的酯化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本文作者从药物化学的角度,系统回顾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历程,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脑供血不足,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60%~80%[1].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会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患者常出现头痛、耳鸣、吞咽困难、半身不遂等症状,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以溶栓治疗为主,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时机,但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易错过最佳溶栓治疗时间.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氧吡格雷等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及血压,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保护血管内皮治疗,但抗凝治疗仍存在争议,患者有出血风险可能[2].阿加曲班是左旋精氨酸的哌啶羧酸衍生物,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起到抗凝作用[3].因此,本研究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通过各种机制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丁苯酞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神经保护剂,科研人员就其保护机制展开广泛研究,并合成一些有意义的衍生物.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丁苯酞及其衍生物药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丁苯酞(butylphthalide,NBP)是一种从芹菜种子中分离得到的无色或淡黄色黏稠油状成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NBP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微循环和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保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有助于患者长期恢复.因此,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NBP已于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由于NBP复杂的多靶点药理机制,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其他神经疾病的治疗也有明显效果,同时在非神经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同样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因此,该文就NBP在神经系统疾病和非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进一步了解NBP药理特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行其相关机制靶点的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