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体黏合骨支架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一体黏合骨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骨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性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一体黏合骨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 t=17.000, P<0.01, 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 t=5.5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t=6.500, P<0.05, 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t=8.100, P<0.05, 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00, P>0.05, n=3)。 结论:一体黏合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对NLRP3炎性体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及其对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体和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2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n=5)和高脂喂养建模组( n=15);T2DM建模成功的小鼠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 n=7)和UC-MSCs治疗组( n=7)。UC-MSCs治疗组每周给予1次UC-MSCs(1×10 6/0.2 ml磷酸盐缓冲液)尾静脉输注治疗,共治疗4周;糖尿病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治疗结束后1周各组小鼠行腹腔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胰岛结构改变并检测胰岛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胰十二指肠同源框因子1(PDX-1)的表达。体外用脂多糖和三磷酸腺苷对小鼠骨髓诱导的原代巨噬细胞进行刺激(处理组)后,与UC-MSCs进行Transwell共培养实验24 h(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IL-1β的分泌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LRP3炎性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体内实验表明,与糖尿病组相比,UC-MSCs治疗组小鼠胰岛结构部分修复,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改善(均 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胰岛中PDX-1表达增高,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表明,相较于处理组,治疗组中巨噬细胞分泌的IL-1β水平降低[(85.9±74.6)比(883.4±446.2)pg/ml, P=0.001],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LRP3炎性体的表达降低,自噬底物蛋白P62表达降低,微管相关蛋白轻链β3(LC3B)、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表达增高。 结论:UC-MSCs可降低T2DM小鼠胰岛炎症水平,保护胰岛功能,可能与UC-MSCs抑制巨噬细胞NLRP3炎性体的活性,增强自噬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学信号定量方法用于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辅助口腔鳞状细胞癌手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 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 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 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 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 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 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对肝细胞癌杀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癌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分组,尾静脉注射HBsAg-CAR-T细胞(实验组, n=5)或未转导的T细胞(对照组, n=5),注射后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 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HBsAg-CAR-T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及存活率,CAR的表达稳定。与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共培养后,HBsAg-CAR-T组释放的抗肿瘤细胞因子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BsAg-CAR-T组对HBsAg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NPG小鼠肿瘤体积为(250.8±62.8)mm 3,低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757.5±102.6)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sAg-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HBsAg阳性肝癌细胞,并释放高水平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相生物钙磷陶瓷生物相容性及异位骨诱导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运用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制备的双相钙磷陶瓷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异位骨诱导效率。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及过氧化氢发泡法,将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以6∶4的比例在1 100 ℃条件下烧结3 h获得双相钙磷陶瓷,利用X线衍射评估材料组成成分。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双相钙磷陶瓷,通过扫描电镜、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观察细胞的黏附,CCK8法评估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法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将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双相钙磷陶瓷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于4、8、12周对样本行大体检测、组织染色,测算新骨生成率,从而评估双相钙磷陶瓷的异位骨诱导效率。结果:成功制备双相钙磷陶瓷,X线衍射分析可见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特异性的衍射峰。扫描电镜可见双相钙磷陶瓷表面广泛分布大孔及连通孔,孔壁粗糙不平,孔内可见均匀分布的微孔。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显示,骨髓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黏附,共培养后逐渐从不规则形转变为均一的长梭形。CCK8法提示共培养后第1天,细胞活力降低,而第3、4、5、7天,细胞增殖活力逐渐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后第1、7天,双相钙磷陶瓷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双相钙磷陶瓷顺利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可见骨样组织沉积,术后12周大孔成骨比例为0.77±0.11,孔内成骨面积比例为0.71±0.14。结论:双相钙磷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异位骨诱导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GEs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β-catenin、ALP的影响及PTH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在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层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BMSCs成骨分化中β-catenin、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取第三代BMSCs,检测AGEs对其增殖的影响。将BMSCs分为对照组、AGEs组、Wnt3a组、AGEs+Wnt3a组;对照组、AGEs组、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组;对照组、AGEs组、AGEs+PTH组;对照组、PTH组、PTH+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β-catenin、ALP蛋白的表达。结果:BMSCs的增殖可以被AGEs抑制。0.2 g/L AGEs干预BMSCs 7 d,AGEs抑制β-catenin、ALP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给予Wnt通路促进剂Wnt3a后,AGEs作用被抑制,β-catenin、ALP蛋白表达较AGEs组增加;加入10 mg/L RAGE中和抗体共培养,与AGEs组相比,β-catenin、ALP蛋白表达增高。加入PTH后可以逆转AGEs的负性成骨作用,β-catenin、ALP蛋白表达增高;加入Wnt通路阻滞剂DKK1共培养,β-catenin、ALP蛋白表达较PTH组增加。结论:AGEs-RAGE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大鼠BMSCs ALP蛋白表达;PTH逆转AGEs对β-catenin、ALP的负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介素-7增强脓毒性心肌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9活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 IL-7)、辅助性T细胞9(T helper cell 9, Th9)、杀伤性T细胞9(cytotoxic T cell 9, Tc9)在脓毒性心肌病患者中的水平,评估外源性IL-7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细胞的调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重组IL-7刺激PBMC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7、IL-9、可溶型CD12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127表达和Th9、Tc9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富含嘌呤的核酸结合蛋白1(purine-rich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 1, PU.1)和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 Foxo1)mRNA表达。重组IL-7刺激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分选的Th9细胞后与自体CD8 +T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检测靶细胞死亡、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Dunns多重检验,刺激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配对检验。 结果:纳入21例脓毒性心肌病患者、56例脓毒症患者、31例对照者。脓毒性心肌病患者IL-7水平低于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75.71(42.28, 135.59) pg/mL vs. 118.47(60.18, 171.73) pg/mL vs. 168.42(105.41, 232.30) pg/mL, P<0.05]。可溶型CD127在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和脓毒症患者的水平高于对照者[96.70(56.76, 147.04) pg/mL vs. 69.75(43.19, 111.28) pg/mL vs. 29.13(19.33, 42.11) pg/mL, P<0.001]。CD127 +CD8 +细胞比例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7)。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比例和Foxo1 mRNA表达低于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 P<0.001),脓毒性心肌病和脓毒症患者Tc9比例、PU.1 mRNA表达和IL-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01)。脓毒性心肌病患者PBMCs经IL-7刺激后,Th9比例、PU.1和Foxo1 mRNA表达、IL-9分泌均高于无IL-7刺激( P<0.05)。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分选的Th9细胞经IL-7刺激后可促进自体CD8 +T细胞介导的靶细胞死亡升高( P<0.05),上清液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干扰素-γ水平亦升高( P<0.05)。 结论:IL-7可增强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细胞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钽涂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钽涂层金属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取6只6周龄SD大鼠BMSCs进行原代培养至第3代,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自行制备钽涂层金属。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三向诱导、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试验。观察比较BMSCs在钛合金圆片(Ti6Al4V组)和钽金属圆片(Ta组)表面黏附的BMSCs数量、增殖速率、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粘连蛋白(OSN)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44 (94.55%)、CD90 (95.01%)、CD34 (0.06%)。诱导成骨分化14 d后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诱导成骨分化21 d后出现茜素红钙化结节;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软骨诱导21 d后阿利新蓝染色评估有软骨形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BMSCs在Ti6Al4V组和Ta组金属圆片表面贴附生长,细胞间互相接触、聚集成片,Ta组金属圆片上黏附的BMSCs数量明显多于Ti6Al4V组,并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能。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发现,分别共培养1、3、5、7 d后Ta组BMSCs的增殖速率明显快于Ti6Al4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发现,与Ti6Al4V组相比,体外培养7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N和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外共培养21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X、RUNX2、OSN和OPN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骨科植入物钛合金而言,钽涂层金属能够更好地促进BMSCs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u-Fe-Zn合金微丝敷料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及其对伤口愈合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Cu-Fe-Zn合金微丝敷料的抗菌性能及体内、体外生物相容性,通过临床应用检测其促创面愈合功效。方法:以Cu-Fe-Zn合金微丝敷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金属离子释放浓度;在体外通过平板计数法评估敷料的综合抗菌性能;将Cu-Fe-Zn合金微丝敷料浸提液分别与表皮细胞(HaCaT)、成纤维细胞(NIH-3T3)共培养后,通过CCK-8试验测定其体外生物相容性;进一步将Cu-Fe-Zn合金微丝敷料应用于糖尿病小鼠创面以检测材料的体内生物相容性。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50例烧伤、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Cu-Fe-Zn合金微丝敷料治疗,对照组应用纳米银抗菌敷料,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治疗效果。结果:ICP-MS检测Cu-Fe-Zn合金微丝敷料的Cu 2+释放浓度为1.3 μg/ml,其具备促进HaCaT、NIH-3T3细胞增殖功效(均 P<0.05)。Cu-Fe-Zn合金微丝敷料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达到100%。应用Cu-Fe-Zn合金微丝敷料的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率[(87.39±1.83)%]显著高于对照组[(58.66±3.54)%, P<0.05],创面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且创缘基质完整。经过Cu-Fe-Zn合金微丝敷料治疗的25例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23.52±10.02)d]短于对照组患者[(40.84±21.22)d]( t=17.159, P<0.001),且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4%)(χ 2=8.472, P=0.015)。 结论:Cu-Fe-Zn合金微丝敷料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作用于伤口具有显著促愈合的治疗效用,在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发挥抗感染的效用,有望作为一种新型创面修复敷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