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SPPC患者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48.7±8.9)岁;平均病程(13.24±11.30)个月。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IR)、FAF、FFA、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根据病变阶段及特征将患眼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分别为7、4只眼。观察不同病变阶段ASPPC的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OCTA的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IR可见病灶区域内可见不均匀红外反光;FAF可见后极部类圆形或鳞片状强自身荧光,范围较眼底彩色照相更广泛;FFA动静脉期病灶呈模糊弱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呈类圆形强荧光,其周围环绕弱荧光环,渗出浓厚区域呈荧光遮蔽;OCT可见病变区域神经上皮脱离,其内可见均匀强反射信号。吸收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吸收,色素轻度脱失;IR可见病变区域内斑驳状红外反光较急性期明显减少;FAF可见后极部斑点状强自身荧光,其中"豹斑样"改变3只眼;FFA可见病灶内斑驳状荧光染色,未见荧光素渗漏和积存;OCT可见RPE层针尖样突起,外界膜、椭圆体带均显示不清;OCTA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减弱,部分区域内信号缺失。结论:ASPPC急性期,患眼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FFA可见病灶区晚期荧光素渗漏;吸收期,眼底可见黄白色病灶已吸收,FFA呈现荧光素着染,无渗漏。OCT提示RPE、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均有不同程度破坏,OCTA提示病变区脉络膜有血流信号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 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 P<0.01)。ODD组GCC厚度[ M( Q1, 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8.50; 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 P<0.05)。 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GSNAT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4岁,因自幼夜间视力差于2019年7月至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患者为足月剖宫产,自幼听力欠佳,8岁时因言语欠清行舌系带手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患者右眼裸眼视力0.4,矫正视力0.6 +(-0.50DS/-1.75DC×20);左眼裸眼视力0.5,矫正视力0.6 +(-0.75DS/-1.00DC×160);右眼眼压15.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7 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显示视网膜广泛斑驳样色素改变,黄斑区可见金箔样反光(图1A、B);色盲本检查显示色觉无异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双眼除中心凹外椭圆体带信号消失(图1C、D),自发荧光显示双眼黄斑区高自发荧光(图1E、F);视野示双眼中心透亮区(图1G、H);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双眼各波记录不到(图1I)。耳鼻喉科会诊行纯音测听检查,提示患儿高频听力下降,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眉毛浓密,四肢体毛多。临床拟诊断为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灶性脉络膜炎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与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的瘢痕或萎缩形成的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及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的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诊于眼科的成人颅咽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2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个月"于2021年9月5日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门诊。患者1个月前发现双眼视物模糊,无明显眼红、胀痛等表现,否认外伤、手术史,全身体健。1周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黄斑前膜",建议来我院手术治疗。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4(矫正-4.00 DS/-0.50 DC×180°=0.8),左眼视力0.02(矫正-3.50 DS/-0.50 DC×15°=0.15);右眼眼压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见双眼视盘界清色可,血管走形可,左眼黄斑区可见金箔样反光(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左眼黄斑区视网膜前可见线状反射(图2A)。考虑患者左眼黄斑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与目前视力情况不符,且自述双眼视物模糊,遂行视野检查,结果示双眼颞侧偏盲。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患者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示:鞍区及鞍上见约3.1 cm×2.2 cm×3.5 cm实性肿物,病灶边界欠清,呈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病灶压迫下丘脑、视交叉及临近脑组织。考虑鞍区占位病变,颅咽管瘤可能性大(图2B)。遂建议患者前往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细胞内信号蛋白Smads基因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内信号蛋白Smads基因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月龄、体重(500±10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2随机分为对照组(25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一次性腹腔内推注1%链脲佐菌素30 mg/kg,成模后剩余48只再随机分为T2DM组(24只)和干预组(24只),干预组给予利拉鲁肽200 μg·kg -1·d -1腹腔注射,对照组和T2DM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分组后第4、8、12周末随机取8只大鼠,留取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随后麻醉采血测生化指标,留取肾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测Ⅳ型胶原蛋白(Col-Ⅳ)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TGF-β1、Smad3、Smad7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各时间段,与对照组大鼠比较,T2DM组大鼠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及间质纤维化改变,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增加(12周:0.69±0.01比0.15±0.01、0.51±0.02比0.02±0.01、183.33±2.08比221.67±2.08, t值分别为89.22、60.87、24.52,均 P<0.05),而Smad7 mRNA减少( t=13.42, P<0.05);与同期T2DM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减少( t值分别为71.70、37.58、20.04,均 P<0.05),而Smad7 mRNA增多( t=9.96, P<0.05)。且随利拉鲁肽干预时间延长,病变逐渐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逐渐减少,Smad7 mRNA逐渐增多(均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s通路从而减少其下游Col-Ⅳ的生成,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延缓老年T2DM大鼠肾脏病变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相关蛋白1在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甲状腺癌细胞系和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介导了甲状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A1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和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3例甲状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TA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EMT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TA1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HTh83和KMH-2中高表达,而在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K1和滤泡状癌细胞系FTC133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MTA1在30%的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TA1在颈淋巴结阳性者中的表达高于在颈部淋巴结阴性者中的表达( χ2=44.44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高于在无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 χ2=14.80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发灶大小无明显相关( χ2=0.62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iRNA抑制MTA1在HTh83细胞中的表达,能够使该细胞系由间质样转变成上皮样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抑制MTA1的表达可以使N-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同时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MTA1可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更高,与转移扩散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ION)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0年至2021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ION患者43例6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6只眼;女性20例33只眼。放射治疗(以下简称为放疗)时年龄(49.54±13.14)岁。放疗实体病灶中心剂量(59.83±14.12)Gy。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46只眼;视野检查30只眼;眼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0只眼。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2例。行高压氧治疗(HBOT)10例13只眼;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IVMP)治疗9例12只眼;HBOT联合IVMP治疗12例23只眼;仅行基础治疗12例21只眼。并据此分为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及对照组。观察患眼发病时、恢复时、最终的BCVA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ILM-RPE)层厚度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式BCVA最终结局。不同病程者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组RNFL、ILM-RPE层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43例患者中,单眼、双眼分别为17(39.53%,17/43)、26(60.47%,26/43)例。完成放疗至出现视力下降的时间为(36.33±30.48)个月。RION病程1周~10年,其中病程≤2个月者37只眼。亚急性视力下降41只眼。logMAR BCVA<1.0、1.0~0.3、>0.3分别为45、15、9只眼。RION病程2个月内视盘苍白、水肿分别为10(27.03%,10/37)、3(8.11%,3/37)只眼。与病程<1个月时比较,病程1个月时,视盘上方RNFL [95%可信区间( CI)2.08~66.56, P=0.038]、黄斑区外环上方ILM-RPE层(95% CI 4.37~45.39, P=0.021)厚度明显变薄;病程2个月时,黄斑中心区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32.95~-4.20, P=0.015);病程3~6个月时,黄斑区内环颞侧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42.22~-3.83, P=0.022);病程>6个月时,视盘RNFL除颞侧外均明显变薄,黄斑区平均、内环上方、外环ILM-RPE层明显变薄( P<0.05)。行MRI检查的40只眼中,受累视神经T1强化33只眼(82.50%,33/40),其中颅内段23只眼(69.70%,23/33);伴增粗和长T2信号12只眼(36.36%,12/33)。治疗后BCVA恢复17只眼(24.64%,17/69);最终BCVA提高9只眼(13.04%,9/69)。与对照组比较,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患眼恢复时BCVA、最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4、0.61、1.31、-1.47、-0.42、0.46, P>0.05)。 结论:RION患眼病程1个月内视盘RNFL和黄斑区ILM-RPE层同时出现结构性损伤,RNFL表现为持续变薄,ILM-RPE表现为变薄-增厚-变薄的特点;MRI可见视交叉和视神经各节段出现T1强化,强化节段通常伴增粗和长T2信号;HBOT、IVMP治疗RION无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及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及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CNV患者50例50只眼(mCNV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2.11±11.66)岁。选取近视屈光度(≥6.00 D)与mCNV组匹配的眼底正常者50例50只眼作为单纯高度近视组,正常志愿者(屈光度-0.25~0.25 D)50名5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间年龄( F=0.028 )、性别构成比( χ2=0.1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762, P=0.004)。mCNV组、单纯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屈光度( t=-0.273 )、眼轴长度( t=0.312)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采用OCTA仪测量受检眼CCD。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比较行 χ2检验。mCNV患者患眼与对侧眼CCD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mCNV组50只眼中,Ⅰ型、Ⅱ型、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别为12 (24%,12/50)、34 (68%,34/50)、4 (8%,4/50)只眼。病灶处对应OCTA横断面像可见边界清晰的"花团"样强血流信号。其中,焦点状、丝条状、团网状分别为6 (12%,6/50)、8 (11%,8/50)、36 (72%,36/50)只眼。mCNV组、单纯高度近视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CCD分别为(57.39±3.24)%、(59.33±2.23)%、(61.87±1.62)%。mCNV组患眼CCD显著低于单纯高度近视组( P=0.030 )、正常对照组( P<0.001)。mCNV组患眼、对侧眼CCD分别为(57.39± 3.24)%、(59.82±3.94)%;患眼、对侧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96, P=0.100)。Ⅰ型、Ⅱ型、混合型CNV患眼CCD分别为(57.38±3.31)%、(57.39±2.83)%、(57.36±4.21)%。不同CNV分型者CCD ( F=1.476)、年龄( F=0.274 )、性别构成比( χ2=0.825)、屈光度( F=0.34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mCNV多为Ⅱ型,OCTA表现为异常网状血管的"花团"样外观;CCD显著降低,且呈双侧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