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且具有高度侵袭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总体预后极差。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各种模型被运用到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等方面。三维可视化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在胰腺癌手术中亦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维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维扫描与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二维扫描图像经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维扫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肾肿瘤、肾上腺肿瘤或肾囊肿等行肾增强CT检查。男114例,女96例。年龄(56.5±13.2)岁。将CT检查数据通过3D Slicer软件重建包含肾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根据三维可视化模型,以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时是否需要处理的角度,分析肾血管解剖情况。肾动脉变异分为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以及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变异的混合型。肾静脉变异分为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以及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变异的混合型。结果:本研究210例,男性和女性的肾动脉变异分别为95例(41.7%)和79例(41.2%)( P=0.914),肾静脉变异分别为58例(25.4%)和62例(32.3%)( P=0.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420个肾脏中,肾动脉变异(174/420,41.4%)较肾静脉变异(121/420,28.8%)更常见( P<0.01)。不同肾动脉变异类型的肾脏数量:多支肾动脉分别为右肾32个(7.6%),左肾38个(9.0%)( P=0.432);肾动脉早发分支分别为右肾89个(42.4%),左肾37个(17.6%)( P<0.01);24个(5.7%)肾脏存在混合型肾动脉变异,分别为右肾19个(9.1%),左肾5个(2.4%)( P<0.01)。不同肾静脉变异类型的肾脏数量:多支肾静脉分别为右肾53个(12.6%),左肾3个(0.7%)( P<0.01);肾静脉晚期汇合分别为右肾41个(9.8%),左肾33个(7.9%)( P=0.306);混合型肾静脉变异8个(1.9%),均为右肾。以腹腔镜手术的角度分析,左肾有71例(33.8%)需要处理≥2支肾动脉,右肾为103例(49.1%)( P<0.01);左肾有44例(21.0%)需要处理≥2支肾静脉,右肾为78例(37.1%)( P<0.01)。 结论:基于肾CT检查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术前精准评估肾血管解剖情况。右肾血管变异更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息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领域,尤其在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全息影像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帮助术者术前进行手术规划,同时还可以通过模型在术中实时导航,用于指导术者定位肿瘤、测量肿瘤体积以及显影血管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全息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向更准确、更精细、更微创的手术模式发展。本文就全息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8例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的BCS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9.0岁。选取患者肝脏MRI增强扫描图像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行正位及左侧位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共显示危险侧支51条,存在1、2、3、4条危险侧支患者分别为13、8、6、1例。规划穿刺路径与下腔静脉近心端长轴夹角平均22.2°。28例患者中,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危险侧支开口、走行及下腔静脉阻塞端位置形态28例(100.0%),优于DSA正位及左侧位清晰显示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045, P<0.05)。2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下腔静脉,无并发症。28例患者随访2~30个月,平均18.4个月。25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流通畅,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4、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再阻塞。 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的可视化三维成像在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可视化三维成像在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基于CT的可视化三维模型重建的术前评估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研究组通过三维模型行术前评估,对照组通过强化CT、CT肾动脉血管造影(CTA)行术前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转开放手术例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复发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患侧比例、肾动静脉变异、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转开放手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与转移。 结论: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基于CT的可视化三维重建,可明显减少术中副损伤发生,避免中转开放,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消化内镜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数字智能化医学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提供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生多层次、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其毗邻结构。3D打印技术将可视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物理模型,可进一步提升对复杂疾病形态特征的理解。此外,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高级可视化技术,可增加更多真实、互动的医学体验。本文阐述了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颅颌面整形外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数字化技术广义上是指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精密设计制造技术、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手术模拟仿真、模型快速成型、手术实时导航、远程医疗、机器人辅助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近年来在颅颌面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如影像资料处理、三维信息采集与储存、术前规划与手术模拟、模型的精确制造、个性化手术导板及修复体的定制、手术导航、机器人辅助手术、医学大数据处理、远程医疗等,该文就上述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锥形束CT钴铬合金全冠金属伪影去除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金属伪影去除系统(MARS),评估其对锥形束CT影像中不同厚度金属产生的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三维打印的光敏树脂制作标准牙列模型(60 mm×75 mm×110 mm),设计目标牙位(上颌、下颌双侧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为可拆卸替换牙位,通过置入不同厚度(轴面及 面厚度均分别为1.0、1.5、2.0 mm,即A、B、C组)的钴铬合金全冠试件,获得完全配对的含有或不含有金属伪影的锥形束CT影像,并通过结构相似度(SSIM)及峰值信噪比(PSNR)评估不同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产生伪影的范围。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U型网络(U-net)的MARS(CNN-MARS及U-net-MARS),检验CNN-MARS和U-net-MARS两种系统去伪影前后图像的SSIM值和PSNR值,评估其去伪影效果;通过可视化方式分析两种系统去除锥形束CT影像中金属伪影的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两种系统的SSIM值和PSNR值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结果:A、B、C组钴铬合金全冠试件的SSIM值(分别为0.916±0.019、0.873±0.010、0.833±0.010)和PSNR值(分别为20.834±1.176、17.002±0.427、14.673±0.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47.89, P<0.001; F=796.51, P<0.001),并且随着钴铬合金全冠试件厚度增加,其SSIM及PSNR值均显著增加( P<0.05)。对含有同一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的图像,采用CNN-MARS与U-net-MARS去伪影后的SSIM和PSNR值均显著高于伪影去除前(均 P<0.05)。使用CNN-MARS去U-net-MARS伪影后,含不同厚度钴铬合金全冠试件图像的SSIM值和PS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NN-MARS与U-net-MARS去伪影后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相似度较高;相比U-net-MARS,CNN-MARS去伪影后仍可见较清晰的金属边缘,目标区域的组织结构恢复更完整。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锥形束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CNN-MARS与U-net-MARS模型,均可有效去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升图像质量,且去伪影效果不受金属厚度的影响。相比于U-net-MARS,CNN-MARS对恢复伪影周围组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