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并同期半月板由内向外缝合技术在半月板桶柄样撕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半月板由内向外缝合技术在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中应用效果,并与全内缝合技术比较,以促进患者术后迅速恢复,保护关节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依据同期半月板缝合方式将全内缝合与由内向外缝合技术患者纳入全内缝合组(51例)与内-外缝合组(69例).比较2组患者半月板愈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手术治疗费用,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参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半月板愈合率(90.20%vs.94.20%,P>0.05)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手术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内-外翻以及内-外旋均下降,而屈直-伸直均上升(P<0.05),全内缝合组与内-外缝合组患者术后三维步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关节间隙压痛及关节积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缝合组膝内下区麻木发生率高于全内缝合组患者(13.04%vs.0,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并同期半月板缝合采用由内向外缝合技术的疗效与全内缝合法相当,但是其术后膝内下区麻木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 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步态周期下胫距关节旋转轴变化的在体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双平面透视技术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评估胫距关节旋转轴的位置与方向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两个垂直放置的"C"型臂X线机对15位健康受试者步态周期中7个关键时相的进行透视摄片,其中男7位,女8位;年龄(26.2±5.4)岁(范围19~39岁);身高(170.4±6.9)cm(范围160~183 cm);体重(65.6±14.0)kg(范围50~100 kg)。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确定步态中的不同时相胫骨、距骨空间位置,分别对距骨滑车面内外侧进行球形拟合,其几何旋转轴定义为拟合球体的球心连线。分别计算内外侧拟合球体半径,并比较7个时相的6次空间变化旋转轴的空间位置与成角。结果:双球拟合的内侧球半径为(19.52±1.47)mm,外侧半径为(20.62±1.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81, P<0.05)。胫距关节几何旋转中心与原点的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1.54±1.84)、(1.71±1.69)、(1.70±1.57)、(1.72± 1.62)、(1.80±1.75)和(1.96±1.86)mm;内外侧方向距离分别为(0.06±1.84)、(-0.03±1.83)、(0.08±1.83)、(0.10±1.73)、(0.10±1.47)和(0.09±1.46)mm;上下方向距离分别为(-21.92 ±1.46)、(-22.10 ±1.32)、(-22.10±1.50)、(-22.06±1.64)、(-21.93 ±1.62)和(-21.98±1.50)mm;其几何旋转轴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3.31°±2.48°、3.10°±2.67°、3.64°±2.71°、3.96°±3.19°、4.28°±2.82°、4.16°±3.11°;与矢状面成角分别为84.11°±2.42°、83.77°±3.19°、83.77°±3.45°、83.81°±3.69°、83.99°±2.97°、84.23°±3.01°;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4.40°±2.93°、4.54°±3.74°、3.97°±3.34°、3.73°±2.49°、3.78°±2.76°、4.48°±2.49°。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该旋转轴与水平面平均成角3.74°,与冠状面平均成角4.15°,从踝关节外下指向内上。 结论:胫距关节在步态周期下可能是沿着单一固定的旋转轴运动,使用拟合球体半径内侧小于外侧的单旋转轴的双球模型拟合距骨滑车面,可能更加符合胫距关节的运动学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及姿势对疼痛进展和身体功能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分析与疼痛进展及功能变化相关的步态和姿势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髋关节OA患者,在入组时(基线)和随访12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中的身体功能子量表评估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身体功能。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者的步态,采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矢状面脊柱线角度和活动性。以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为因变量,以与步态和站姿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基线时的年龄、关节间隙宽度(JSW)、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进行调整。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髋关节外伸角度受限[标准化回归系数( β)=-0.52,95%置信区间( CI):-0.88~-0.17]、髋关节外旋转受限( β=-0.51,95% CI:-0.85~-0.18)是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影响因素( P<0.05);胸椎后凸角增加( β=-0.54,95% CI:-0.99~-0.09)、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 β=0.40,95% CI:0.01~0.79)、胸椎活动度的降低( β=0.59,95% CI:0.23~0.94)、每日行走步数减少( β=0.53,95% CI:0.13~0.92)、步行速度减慢( β=0.45,95% CI:0.04~0.86)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行走时髋关节外伸受限和髋关节外旋受限是髋关节OA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相关因素,胸椎后凸角增加、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胸椎活动度降低、每日行走步数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建议护理人员将上述因素作为预防髋关节OA进展的临床干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减重靴步行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减重靴步行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减重靴进行步行训练,每周3次,连续训练6周。干预前和干预2周、4周、6周后,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进行步态数据的收集,并对各项步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长偏差均较组内干预前改善( 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步频[(111.47±5.69)步/分钟]、步态周期[(1.08±0.06)s]、步幅[(137.74±6.87)cm]、步速[(127.89±10.07)cm/s]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 P<0.05),患侧步长[(70.05±4.03)cm]和健侧步长[(67.68±4.16)cm]较对照组大( P<0.05),步长偏差虽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健侧支撑期占比高于患侧支撑期占比( P<0.05),健侧摆腿期占比低于患侧摆腿期占比( P<0.05),干预2周、4周、6周后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干预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6周后的患侧支撑期占比、健侧支撑期占比均降低( P<0.05),患侧摆腿期占比、健侧摆腿期占比均增加( P<0.05);对照组干预6周后健侧支撑期占比降低( P<0.05),健侧摆腿期占比增加( P<0.05)。两组干预2周、4周、6周后双侧支撑期占比均降低( P<0.05)。 结论:利用减重靴进行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步态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步态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面平衡训练,干预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de Morton活动指数(DEMMI)、改良Barther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步态、转移和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步长、步速、步频、患侧站立相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DEMMI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干预组步长[(42.26±3.06)cm]、步速[(38.49±2.05)cm/s]、步频[(52.40±3.10)次/分]、患侧站立相百分比[(69.91±2.90)%]、双支撑期百分比[(17.06±1.75)%]、DEMMI评分[(49.49±4.53)分]、MBI评分[(68.57±7.23)分]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性。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 P均<0.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 P<0.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 P<0.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2, P<0.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5, P<0.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6, P<0.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42, P<0.05);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 R=0.54, P<0.01)。 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太极拳训练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太极拳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太极拳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躯干功能(TIS)、平衡功能(BBS)、运动功能(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TI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太极拳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提升其躯干功能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低频rTM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间歇性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Ⅲ(UPDRS-Ⅲ)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者肢体肌张力,采用三维动作处理系统采集、分析患者步态运动学数据,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E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患者运动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UPDRS-Ⅲ、MAS、BBS、ESE、MBI评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且观察组UPDRS-Ⅲ评分[(24.84±5.43)分]、MAS评分[(1.85±0.29)分]、BBS评分[(32.16±4.10)分]、ESE评分[(45.89±6.14)分]、MBI评分[(56.84±6.14)分]及各步态空间参数[步长(45.67±6.01)cm、步幅(78.35±5.12)cm、步频(113.84±15.23)步/分钟、步速(0.95±0.15)m/s]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间歇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rTMS可显著降低PD患者肢体肌张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一的低频rTMS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