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路线,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36.0±10.5)岁;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2.0±6.7)岁。试验组采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的术前三维数字化仿真预测,并根据患者意见修改修复体形态,患者对预测效果满意后,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修复体形态设计至最终修复体,并用数控切削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对照组采用二维数字化设计进行修复效果预测,技师参考二维预测图片,雕刻修复体蜡型并用热压铸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数字化设计效果的仿真度、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的相似度进行评分,并对修复体进行患者满意度分级评价;由1名不知患者分组情况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口腔修复医师参考改良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标准,对两组修复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建立前牙美学修复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流程。试验组患者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仿真度的VAS评分[(8.5±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0.7)分]( P<0.01),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相似度的VAS评分[(9.6±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0.9)分]( P<0.01)。试验组修复体患者满意度分级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两组修复体质量在外形准确性、边缘密合性和表面光滑性上的医师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可在术前进行三维数字化仿真设计和修复效果预测,设计效果可精准转移至最终修复体,能有效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对美学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像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全牙弓扫描策略对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扫描精度和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评价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口内扫描仪3种全牙弓扫描策略的扫描精度和扫描时间,探讨临床适应性更强且可获得高扫描精度的全牙弓扫描策略。方法:采用相互对照实验设计,使用光学扫描仪ATOS Core扫描上颌模型,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数据。将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真头颅模型上,由1名具有3年口内扫描经验的主治医师使用4种口内扫描仪[A(TRIOS 3)、B(CS 3600)、C(CEREC Omnicam)、D(iTero)],分别使用3种扫描策略(扫描策略1、2、3分别由10、5、7段路径组成)各扫描9次,获取“.stl”格式数据作为口扫数据,并记录扫描时间:完成所有扫描路径、获得1个完整的全牙弓数字化模型的时间为全牙弓扫描时间;补扫模型表面图像空缺处的时间为补扫时间;全牙弓扫描时间与补扫时间之和为总扫描时间。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的最佳拟合功能,获得口扫数据与参考数据三维偏差的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正确度;对同一口内扫描仪同一扫描策略9次扫描获得的口扫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均方根值以评价扫描精密度。结果:使用同一扫描仪的条件下,3种扫描策略扫描正确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种扫描策略扫描精密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扫描策略3在各扫描仪中的扫描精密度均为最高。扫描策略1、2、3的全牙弓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30±24)、(72±17)和(90±19)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策略1和3的补扫时间分别为(26±18)和(25±21)s( P>0.05),均显著少于扫描策略2[(50±24)s]( P<0.05)。扫描策略2和3的总扫描时间[(122±30)和(115±29)s( P>0.05)]显著少于扫描策略1[(156±31)s]( P<0.05)。 结论:仿真头颅模型环境下使用扫描策略3进行全牙弓扫描,可获得高精度扫描数据,操作更便捷,扫描时间更短,且普适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口内扫描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 2(范围18.75~41.8 kg/m 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 2(范围1 704.0~4 650.0 mm 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 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 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 R2=0.02, P=0.268)和BMI( R2=0.04, 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 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的影像学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常胎儿脑表面沟回在三维反转水晶仿真成像上的发育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水晶反转仿真成像技术(3D-ICRV)分析正常胎儿脑沟和脑回发育变化规律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正常孕周连续的单胎妊娠孕妇,连续孕周段为15~35孕周,使用经腹超声以丘脑横切面获取三维容积。采用一种全新的3D-ICRV超声技术,对胎儿大脑半球的脑沟回进行大脑表面3D-ICRV成像,选取其中能够清晰显示胎儿脑表面沟回的容积,观察并描述胎儿大脑表面脑沟脑回的发育变化规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产后随访。结果:300例正常连续孕周的单胎胎儿纳入研究。成功获取颅脑容积及清晰的3D-ICRV图像的胎儿共294例,成功率为98%(294/300)。每例胎儿选取2个最佳的颅脑容积,共计588个颅脑容积进行分析。脑沟回在3D-ICRV成像上呈现一种相对恒定的变化发育规律,在妊娠15~25周,外侧裂是第一个也是唯一能在3D-ICRV图像上被识别的结构。从26~35孕周,除大脑外侧裂发生变化外,脑表面的沟、回相继出现,并逐渐加深。其中,在26周最先出现中央沟及颞上沟,然后依次出现额上沟、顶内沟、额下沟、颞下沟等。25~30孕周是大多数脑沟回显现的主要时期,是评价皮质发育的最佳时期。结论:应用3D-ICRV成像可以显示正常胎儿脑沟回发育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对产前评估大脑皮层发育成熟度及进一步的临床咨询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联合三维成像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联合三维成像技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96 例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的胃癌患者,其中进展期胃癌 80 例,早期胃癌 16 例,患者均行 MSCT与三维成像技术检查.比较进展期和早期胃癌患者的 MSCT扫描和三维成像技术扫描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MSCT扫描结果显示:80 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有 71 例胃壁增厚、病灶的异常强化、胃腔狭窄、病灶表面可见不规则凹陷、环形隆起,9 例病灶强化不明显.16 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 14 例动脉期检出病灶,2 例未出现强化.三维成像技术扫描结果显示,80 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管腔狭窄更直观,增强后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16 例早期胃癌患者中 10 例动脉期检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慢进慢出型模式,6 例未出现明显强化.MSCT诊断中,进展期胃癌患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71.25%(57/80),早期胃癌患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0.00%(8/16),总符合率为 67.71%(65/96).三维成像技术诊断中,进展期胃癌患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8.75%(71/80),早期胃癌患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56.25%(9/16),总符合率为 83.33%(80/96).MSCT联合三维成像技术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联合诊断准确率为 96.88%(93/96),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MSCT、三维成像技术均可用于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患者的鉴别诊断,二者联合诊断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糖尿病纹状体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参数和血清生物学对卒中复发事件的预测价值;MR 3D-ASL、DWI联合 MGMT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产前MRI对胼胝体缺如及颅内伴随异常的评价;高分辨率MRI对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鼻腔鼻窦不同类型小圆细胞肿瘤CT及 MRI表现;能谱CT定量分析对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价值研究;竖脊肌CT参数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影像组学鉴别诊断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人工智能辅助下高分辨率CT对亚实性结节样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发生微循环阻塞的危险因素研究;乳腺 MRI简化序列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全序列在非钙化表现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MR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表观扩散系数值变化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价值;基于MRI的肝表面结节曲率值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超声与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炎症指标动态列线图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急性钝性或穿通性肠管损伤的CT征象分析;经阴道超声与斜轴T2WI对子宫骶韧带深部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Likert和EPE grade评分对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诊断价值;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扭伤及慢性损伤的MRI定量分析及与关节镜的对照研究;手足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对于X线难以鉴别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构建;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评估痉挛型脑瘫儿童胼胝体形态学改变;肛门直肠畸形骶椎侧位片与正位片测量骶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MRI正中矢状面对儿童胼胝体径线的测量研究;C臂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特制体表栅栏的应用价值;肺结节同期活检联合微波消融策略的实施;个体化弹簧圈栓塞在肾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小剂量测试法结合可变螺距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评价;俯卧位优化体位在甲状腺CT检查中减少带状伪影的初步研究;3.0T甲状腺TSE T2WI Fast Dixon、Dixon和BLADE序列的比较研究;基于Cuda的改进体绘制算法在CT血管图像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深度学习评估椎体骨折影像学研究进展;MR T2 mapping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静息态功能MRI动态分析方法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中晚期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9/2
背景与目的:三维(3D)可视化技术借助计算机对CT和(或)MRI的检查图像进行3D立体重建,可直观、清晰地将肝脏、胰腺、胆道、血管及肿瘤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等进行展示,这对于明确肝脏脉管系统的解剖变异、准确计算残余肝体积以及手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术前肝脏3D可视化评估在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Ⅲa期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NLC Ⅱ~Ⅲa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接受的评估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影像学评估组和3D可视化评估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共有1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NLC Ⅱ~Ⅲa期HCC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常规影像学评估组74例,3D可视化评估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大血管侵犯情况、CNLC分期、预防性介入治疗和辅助靶向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影像学评估组和3D可视化评估组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2.8%(1/36)和4.1%(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3D可视化评估组的OS率和RFS率均明显优于常规影像学评估组(P=0.024;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可视化评估是OS和RF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5;P=0.010).结论:术前3D可视化评估可显著改善中晚期HCC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在中晚期HCC外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颅内动脉瘤伴开窗畸形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构建颅内动脉瘤(IA)伴开窗畸形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选取1例前交通动脉瘤伴开窗畸形的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获得患者颅脑CT原始数据.应用Mimics软件连续读入DICOM格式的颅脑CT原始数据,采用阈值分割与手动分割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方法得到最感兴趣部位,并选择3D重建按钮进行三维重建.再应用Geomagic studio软件以“抽壳法”对三维重建模型的表面三角面片形态网格和血管壁截面作进一步优化处理,再现血管壁的真实形态.优化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以标准模板库(STL)格式保存并输出.应用CFX软件进行三维刚性模型的数值仿真,并分析与动脉瘤生长及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联合应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 studio软件首次成功建立了IA伴开窗畸形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模型进一步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作了相关血流动力学分析,形象地显示了瘤中各区域动脉瘤壁的壁剪切力分布情况.在血流冲击瘤颈处,壁剪切力最大,瘤体次之;在瘤顶处剪切力最小;在开窗处,壁剪切力明显增大.结论 借助可靠的CT成像技术和优化的建模方法,联合应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可以成功建立IA伴开窗畸形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分析动脉瘤各个区域和开窗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