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的影像学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并发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尸检及死因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死者女性,35岁,某日被发现在一小溪中死亡.溪水深15 cm,尸体左侧卧位,髋、膝自然屈曲,手中抓握水草.据调查,其生前走路时有走走歇歇现象.心血中未检出常见农药、鼠药、安眠药和毒品.溪水及死者肺组织中均未检出硅藻.尸体检查 眼观:口鼻部见蕈状泡沫.体表见少量擦伤.心脏质量270 g,左心室壁厚1.3 cm,右心室壁厚0.3 cm,室间隔厚1.2 cm,左侧冠状动脉主干有0.4 cm节段管壁增厚,呈灰白色伴点状黑色改变,管腔严重狭窄,未见瘤样凸起.冠状动脉其他部位、颈动脉、肾动脉等中动脉及分支未见病变.双肺膨隆,左肺质量650 g,右肺质量730g.左肺上叶片状灰白色、灰红色改变,质地变实.器官大体观未见其他异常.镜检:左心室及乳头肌部分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嗜酸性增强、横纹模糊.心肌间质多发点、灶状出血,以左心室为重.左侧冠状动脉主干管腔严重狭窄、形状不规则,管壁增厚并凸向管腔,内膜纤维增生,中膜向内卷曲,平滑肌及纤维增生伴编织状、漩涡状排列,局部中膜与外膜分离形成夹层,夹层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图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超声诊断二尖瓣附瓣合并室间隔膜部膨出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2岁.孕3个月余,G2P1,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主因外院诊断室间隔膜部膨出瘤来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可见:房间隔中部可见宽约2mm回声失落.胸骨旁长轴切面见二尖瓣附瓣(图1上)致左室流出道梗阻,最窄处约5.5 mm.大动脉短轴切面见室间隔膜部向右房室侧膨出致右室流出道梗阻(图1下),最窄处约6.6 mm.CDFI示:房水平回声失落处可探及左向右分流.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约311 cm/s,估测峰值压差约39 mm Hg,同期右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约481 cm/s,估测峰值压差约92 mm Hg.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均可探及少-中量反流.超声提示:(1)二尖瓣附瓣形成致左室流出道梗阻;(2)室间隔膜部膨出瘤致右室流出道梗阻;(3)二尖瓣、主动脉瓣轻-中度关闭不全;(4)卵圆孔未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三尖瓣损伤1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随访过程中新发现的三尖瓣损伤病例特点,以期发现其中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成功完成膜部VSD 介入治疗,随访过程中发现三尖瓣严重损伤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10例再次接受外科手术:7例并假性膨出瘤患儿封堵器过多偏向右心室,三尖瓣腱索和/或瓣叶被右心室盘缠绕、挤压、磨损导致关闭不全,其中1例为瓣叶融合处撕裂致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不合并假性膨出瘤患儿呈纺锤样凸入右心室的右心室盘恢复盘样结构并挤压三尖瓣腱索或瓣叶,右心室盘螺母缠绕三尖瓣腱索导致关闭不全。外科术后随访存在少量三尖瓣反流,心脏大小及心功能正常。1例患儿未接受外科手术,目前随访右心房及右心室明显扩大,活动能力轻微受限。结论膜周部 VSD 介入治疗术后新发现的三尖瓣损伤多见于合并假性膨出瘤,且瘤体较大以及出现封堵器右心室盘成形不良的患儿,选择封堵器型号及操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于膜周部 VSD 介入治疗术后应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心动图预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以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AMVSD)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预测AMVSD自然闭合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经我院超声科诊断为AMVSD的患儿,根据是否自然闭合将其分为自然闭合组(n=38)和未闭合组(n=28),测量间隔膜部瘤的基底宽度、膨出高度、破口宽度和破口数量,计算基底宽度/膨出高度比值、破口宽度/基底宽度比值及多破口占比.记录患儿身高及体质量,计算其体表面积,以体表面积校正基底宽度(基底宽度/体表面积)、膨出高度(膨出高度/体表面积)和破口宽度(破口宽度/体表面积).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及其产生的Logit (P)的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2组体表面积(X1)及破口宽度/体表面积比值(X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10.986+21.484X1 +0.278X2(x2=19.67,P<0.001);回归模型预测AMVSD自然闭合的准确率为74.24%(49/66).ROC曲线的AUC为0.801±0.054(P<0.001),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 联合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较精准地预测AMVSD的自然闭合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部位形态学特征及介入封堵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7岁,因活动后心慌就诊。查体:发育营养中等,肺部呼吸音清晰,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闻及Ⅱ/Ⅵ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无震颤。心率75次,律齐。X线示心影正常,心胸比率正常。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各心腔、瓣膜及室间隔正常,房间隔卵圆窝处见有上下径和左右径为28×30mm的囊袋状膨出鼓向右心房,边缘界限清晰,收缩期与舒张期囊袋均凸入右房,且与乏氏动作无关,壁膜完整,囊内呈无回声区(图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早期胎儿结构异常超声筛查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胎儿结构异常超声筛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1 060例孕周11~13+6周胎儿超声筛查资料,同时根据中晚孕超声检查、染色体检查及最终妊娠结局分析超声筛查胎儿结构异常价值.结果 1 060例胎儿行孕11~13+6周超声筛查提示胎儿异常23例,包括:①染色体软指标异常14例;②结构异常9例,其中无脑儿1例、颅骨缺失1例、脊柱裂1例、巨膀胱2例、腹裂伴内脏外翻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脐膨出1例;以上病例中除脐膨出外均被随访证实,诊断阳性率为88.89% (8/9);同时4例合并染色体软指标异常且均被随访证实,诊断阳性率为100.00% (4/4).1 060例胎儿行孕11~13+6周超声筛查未见但远期证实结构异常16例,占比1.51%;其中唇腭裂2例、鼻骨发育异常1例、胸腔积水1例、肺囊腺瘤1例、隔离肺1例、右位主动脉弓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室间隔缺损4例、蛛网膜囊肿1例、腹腔囊肿1例、肾积水伴输尿管畸形1例.孕11~13+6周超声筛查胎儿结构异常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分别为35.29%,99.95%,0.73,0.65,35.24%.结论 妊娠11~13+6周行超声筛查对于早期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而与染色体异常指标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但需注意仍有部分异常病例应依靠中晚孕超声检查加以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真性与假性室间隔膜部瘤
编辑人员丨2023/8/5
8例室间隔膜部瘤和13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均经手术证实。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4个月~6年,恢复良好。两者在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及右心导管检查诸方面均类似,术前诊断依靠二维超声心动及左室造影,术中探查能确切鉴别。对两者的不同形态学表现、临床特点及诊断、不同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巨大室间隔真性膜部瘤并室间隔缺损及右心室流出道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3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0余年,劳累后胸闷不适半年入院.查体:心界稍向左侧扩大,胸骨左缘第三、第四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所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膜周部可见一大小约30 mm×24 mm的瘤样结构向右心室膨出,基底宽约16 mm,见图1a,瘤壁菲薄,厚度均匀,瘤体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右心室与右心室流出道之间来回摆动,瘤体致右室流出道变窄,狭窄处宽约5.8 mm;瘤底部近室间隔下段处可见一宽约3~4 mm破口与右心室相通.CDFI于瘤体与左心室之间探及双向分流血流信号,见图lb、图1 c;另于瘤底部探及一束宽约4 mm红色血流信号由瘤体进入右心室,峰速4.1 m/s,压差68 mmHg.右心室流出道内可见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峰速约4.0 m/s.超声提示:室间隔巨大真性膜部瘤并室间隔缺损及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术中所见:室间隔膜部可见一30 mm×25 mm囊袋样结构凸向右心室及右室流出道,瘤体致右室流出道狭窄,瘤底部可见一大小约4 mm的缺损.病理示:囊壁由正常心肌组织和少量纤维组织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