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行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分为老年组(93例)与非老年组(133例),对比两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相关参数,同时分析老年组在不同性别、Bristol分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的特点。结果:老年组的肛管静息压、直肠压力、肛门松弛率较非老年组降低( t=-3.407、-2.051、 Z=2.548, P=0.001、0.040、0.011);初始感觉容量较非老年组升高( t=1.998、 P=0.047)。老年男性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残余压、最大耐受容量较老年女性更高( t=4.589、4.730、2.025,均 P<0.05);肛门松弛率、直肠肛管压力差较老年女性更低( Z=4.059、 t=-3.714,均 P<0.001);在排便障碍分型比较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均以Ⅱ型排便障碍为主,其中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 χ2=10.343, P=0.001)。模拟排便时的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比较,老年组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发生率为80.65%(75/93),高于非老年组68.42%(91/133)( χ2=4.194、 P=0.041)。老年组中无便意患者的初始感觉容量、初始排便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59.86±23.84)ml、(96.76±34.61)ml、(144.32±30.57)ml,均高于有便意患者(46.79±17.20)ml、(75.26±28.75)ml、(120.00±40.28)ml( t=-2.241、-2.493、-2.891, P=0.027、0.014、0.005),有排便费力患者的直肠压力(26.52±16.08)mmHg、低于无排便费力患者(39.91±8.82)mmHg(1 mmHg=0.133 kPa)( t=-3.128, P=0.002)、肛管静息压(90.60±28.44)mmHg,高于无排便费力患者(73.65±27.10)mmHg( t=-2.201, P=0.030),有肛门堵塞感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压(87.11±24.64)mmHg、(149.28±48.29)mmHg高于无肛门堵塞感患者(72.43±20.02)mmHg、(121.76±26.35)mmHg( t=2.954、3.066, P=0.004、0.003)。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不尽感、腹胀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均存在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但老年FDD患者主要为直肠推进力不足,盆底肌功能失调、直肠敏感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其中高龄老年组(≥80岁)36例、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32例,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比较参数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模拟排便检测中肛门松弛率高龄老年组(2.44±33.81)%、较老年组(16.34±16.99)%降低( t=-2.047, P=0.049),直肠感觉阈值测试中排便阈值高龄老年组(103.44±42.01)ml、较非高龄老年组(77.22±41.85)ml升高( t=2.655, P= 0.012);高龄老年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模拟排便中的肛门残余压(57.50±18.88)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64.84±25.82)mmHg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29.64±15.98)mmHg、较治疗前(-39.47±19.45)mmHg缩小,肛门松弛率(10.53±29.35)%、较治疗前(2.44±33.8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2、-4.902、-3.209, P=0.002、0.000、0.003);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高龄老年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24/36),非高龄老年组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0、 P=0.860)。 结论:老年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多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高龄老年患者排便障碍原因以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下降为主;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模拟排便中肛门残余压、提高肛门松弛率使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缩小,从而改善高龄老年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糖尿病纹状体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参数和血清生物学对卒中复发事件的预测价值;MR 3D-ASL、DWI联合 MGMT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产前MRI对胼胝体缺如及颅内伴随异常的评价;高分辨率MRI对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鼻腔鼻窦不同类型小圆细胞肿瘤CT及 MRI表现;能谱CT定量分析对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价值研究;竖脊肌CT参数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影像组学鉴别诊断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人工智能辅助下高分辨率CT对亚实性结节样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发生微循环阻塞的危险因素研究;乳腺 MRI简化序列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全序列在非钙化表现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MR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表观扩散系数值变化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价值;基于MRI的肝表面结节曲率值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的价值;超声与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炎症指标动态列线图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急性钝性或穿通性肠管损伤的CT征象分析;经阴道超声与斜轴T2WI对子宫骶韧带深部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Likert和EPE grade评分对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诊断价值;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扭伤及慢性损伤的MRI定量分析及与关节镜的对照研究;手足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对于X线难以鉴别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构建;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评估痉挛型脑瘫儿童胼胝体形态学改变;肛门直肠畸形骶椎侧位片与正位片测量骶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MRI正中矢状面对儿童胼胝体径线的测量研究;C臂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特制体表栅栏的应用价值;肺结节同期活检联合微波消融策略的实施;个体化弹簧圈栓塞在肾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小剂量测试法结合可变螺距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评价;俯卧位优化体位在甲状腺CT检查中减少带状伪影的初步研究;3.0T甲状腺TSE T2WI Fast Dixon、Dixon和BLADE序列的比较研究;基于Cuda的改进体绘制算法在CT血管图像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研究进展;深度学习评估椎体骨折影像学研究进展;MR T2 mapping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静息态功能MRI动态分析方法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X线排粪造影与三维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对耻骨直肠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对比X线排粪造影(XRD)与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3D HR-ARM)对耻骨直肠肌痉挛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2 年 6 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177 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XRD和3D HR-ARM检查结果,将符合耻骨直肠肌痉挛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77例中XRD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33例(男19 例,女 14 例),3D HR-ARM 诊断 56 例(男 34 例,女 22 例),两者均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 22 例,Kappa 值为 0.339(P<0.001),XRD与3D HR-ARM对耻骨直肠肌痉挛诊断的一致性一般.3D HR-ARM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水平较高,分别为66.67%、76.39%、90.91%.结论 建议联用XRD与3D HR-ARM诊断耻骨直肠肌痉挛,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指导外科手术时须两项检查诊断结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例,女性13例,男性64例,其中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1.5cm(低位)32例,≥1.5cm(中高位)45例;术后6个月至1年排便功能Kelly评分:3~6分(功能优良)的72例,0~2分(功能差)的5例.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患儿分为低位组(32例)与中高位组(40例);45例中高位患儿又分为排便功能优良组(40例)和功能差组(5例).分析各组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三维图像分析患儿肛门直肠压力.结果 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低位组与中高位组患儿的平均静息压(38.00±12.33 vs 32.27±11.86mmHg)、最大静息压(42.65±14.23 vs 36.67±12.10mmHg)、肛管有效长度(2.43±0.30 vs 2.18±0.3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恢复率分别为90.63%及17.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高位患儿中,与排便功能优良组比较,排便功能差组平均静息压(26.08 ±2.36 mmHg)、最大静息压(29.96±2.55 mmHg)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维图像分析,功能差组在三维图像上存在低压带或压力缺失带,其中4例低压带在后壁,1例低压带在前壁.结论 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恢复率较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高,可通过三维图像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可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评估患儿排便功能的依据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位直肠癌病人造口还纳时机的动态MRI及3D HR-ARM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动态MRI及三维高分辨力肛门直肠测压法(3D HR-ARM)分析低位直肠癌病人造口还纳时机.方法 前瞻性收集确诊为低位直肠癌且行前切除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病人51例,根据计划的造口-还纳时间间隔(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与造口还纳术的间隔)将病人分为3组:A组9例,间隔<3个月;B组19例,间隔3~6个月;C组23例,间隔>6个月.3组病人均于间隔时间内实施回肠造口还纳术,并于术前1周行3个时相动态MRI(静息相、提肛相、力排相)及3D HR-ARM检查评估肛门直肠功能.动态MRI检测指标包括肛直角(ARA)、H线、M线、耻骨直肠肌厚度(PR-T)、肛门内括约肌厚度(IAS-T)、肛门外括约肌厚度(EAS-T).3D HR-ARM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肛门最大静息压(MRP)、肛门最大收缩压(MSP)、最大耐受阈值(MT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检测指标;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造口-还纳时间间隔的相关性.结果 A组提肛相ARA大于B、C组,三相下PR-T均小于B、C组(P<0.05);A、C组提肛相H线均大于B组(P<0.05).A组MRP小于B、C组(P<0.05);A、C组MSP小于B组(P<0.05);A组MTV最小,B组居中,C组最大(P<0.05).其余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口-还纳时间间隔与静息相PR-T(r=0.393,P=0.004)、提肛相PR-T(r=0.511,P<0.001)、MTV(r=0.878,P<0.001)呈正相关.结论 盆腔3D HR-ARM及动态MRI均表明造口-还纳时间间隔宜选择在3个月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患者三维高分辨直肠测压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症状的功能型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测压的特点,指导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胃肠动力室85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分别用三维高分辨直肠测压技术进行测量,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不同症状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的特点.结果 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显示,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松驰率、肛门直肠压力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男性与非老年女性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力、肛门松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直肠压力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粪便性性状不同,分为Bristol1-3型和Bristol4-7型,可见测量指标中两者肛门松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及非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均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直肠推进力不足,而非老年患者则表现为不协调收缩.非老年男性患者表现为肛管矛盾收缩、松驰率低;非老年女性患者表现为盆底肌功能紊乱和直肠压力低.老年男性肛门直肠压力差下降更明显,老年男性直肠压力梯度下降可能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在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的诊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临床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