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潜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相较于X线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对评估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至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9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肛门直肠肌群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时相肛门直肠肌群弹性模量值的变化。分别运用卡方检验及Bland-Altman点图分析对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X线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静息相到收缩相,静息相到力排相(Valsalval动作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得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力排相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弹性模量值分别为32.4 kPa (19.1 kPa,60.3 kPa)、25.3 kPa (17.0 kPa,53.8 kPa)、28.6 kPa (21.3 kPa,55.1 kPa) ,分别与静息相弹性模量值[33.5 kPa (22.1 kPa,44.9 kPa)、28.9 kPa (22.4 kPa,45.1 kPa)、32.4 kPa (23.1 kPa,49.4 kPa)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X线排粪造影对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9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肛门直肠测压对于排便不协调诊断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60)。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与X线排粪造影测量的肛直角角度变化差异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 P=0.429、0.582)。 结论: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肛直角角度变化较灵敏,与X线排粪造影评估角度变化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行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分为老年组(93例)与非老年组(133例),对比两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相关参数,同时分析老年组在不同性别、Bristol分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肛门直肠压力变化的特点。结果:老年组的肛管静息压、直肠压力、肛门松弛率较非老年组降低( t=-3.407、-2.051、 Z=2.548, P=0.001、0.040、0.011);初始感觉容量较非老年组升高( t=1.998、 P=0.047)。老年男性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残余压、最大耐受容量较老年女性更高( t=4.589、4.730、2.025,均 P<0.05);肛门松弛率、直肠肛管压力差较老年女性更低( Z=4.059、 t=-3.714,均 P<0.001);在排便障碍分型比较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均以Ⅱ型排便障碍为主,其中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 χ2=10.343, P=0.001)。模拟排便时的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比较,老年组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发生率为80.65%(75/93),高于非老年组68.42%(91/133)( χ2=4.194、 P=0.041)。老年组中无便意患者的初始感觉容量、初始排便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分别为(59.86±23.84)ml、(96.76±34.61)ml、(144.32±30.57)ml,均高于有便意患者(46.79±17.20)ml、(75.26±28.75)ml、(120.00±40.28)ml( t=-2.241、-2.493、-2.891, P=0.027、0.014、0.005),有排便费力患者的直肠压力(26.52±16.08)mmHg、低于无排便费力患者(39.91±8.82)mmHg(1 mmHg=0.133 kPa)( t=-3.128, P=0.002)、肛管静息压(90.60±28.44)mmHg,高于无排便费力患者(73.65±27.10)mmHg( t=-2.201, P=0.030),有肛门堵塞感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压(87.11±24.64)mmHg、(149.28±48.29)mmHg高于无肛门堵塞感患者(72.43±20.02)mmHg、(121.76±26.35)mmHg( t=2.954、3.066, P=0.004、0.003)。不同Bristol分型及有无排便不尽感、腹胀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D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均存在肛门括约肌矛盾运动,但老年FDD患者主要为直肠推进力不足,盆底肌功能失调、直肠敏感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安市婴儿排便困难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罗马Ⅳ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西安市婴儿排便困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对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儿童保健科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0~12月龄婴儿,由监护人面对面填写电子问卷。根据罗马Ⅳ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同时探究>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样症状的患病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婴儿1 446例,其中男婴735例(50.8%),女婴711例(49.2%);月龄(5.94±3.27)个月。西安市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患病率为3.46%(42/1 215),排便困难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减少。排便困难的婴儿既可每日排便2~3次,也可数日排便1次。有排便障碍家族史( OR=3.785,95% CI:1.912~7.494)是婴儿排便困难的危险因素;添加辅食( OR=0.193,95% CI:0.075~0.495)是婴儿排便困难的保护因素;母乳喂养( OR=8.126,95% CI:2.258~29.236)是排便次数较少的婴儿发生排便困难的影响因素( P<0.05)。仅2例10月龄婴儿出现排便困难样症状(表现为排便前哭闹时间较长)。 结论:西安市0~9月龄婴儿排便困难的患病率为3.46%,排便困难婴儿亦可出现较低的排便频率,适时添加辅食可缓解婴儿排便困难,排便次数较少的婴儿在母乳喂养时更易发生排便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 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其中高龄老年组(≥80岁)36例、非高龄老年组(60~79岁)32例,在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比较参数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患者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模拟排便检测中肛门松弛率高龄老年组(2.44±33.81)%、较老年组(16.34±16.99)%降低( t=-2.047, P=0.049),直肠感觉阈值测试中排便阈值高龄老年组(103.44±42.01)ml、较非高龄老年组(77.22±41.85)ml升高( t=2.655, P= 0.012);高龄老年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模拟排便中的肛门残余压(57.50±18.88)mmHg(1 mmHg=0.133 kPa)、较治疗前(64.84±25.82)mmHg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29.64±15.98)mmHg、较治疗前(-39.47±19.45)mmHg缩小,肛门松弛率(10.53±29.35)%、较治疗前(2.44±33.8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2、-4.902、-3.209, P=0.002、0.000、0.003);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显示,高龄老年组治疗后有效率为66.67%(24/36),非高龄老年组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0、 P=0.860)。 结论:老年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型患者多存在直肠推进力不足和盆底肌不协调收缩,高龄老年患者排便障碍原因以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下降为主;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模拟排便中肛门残余压、提高肛门松弛率使肛门直肠压力差负数绝对值缩小,从而改善高龄老年患者的排便困难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07, 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34、-3.909, 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 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HR-ARM)探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AP)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收治的行HR-ARM检查的81例FAP患者(FAP组)的临床资料,同期招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FAP组与健康对照组,FAP组内不同性别患者,以及FAP组内不同亚型(痉挛性肛门痛、肛提肌综合征、非特异性FAP)患者的HR-ARM特征,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矛盾性收缩、初始感觉阈值、便意感阈值、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FAP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VAS与HR-ARM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最小显著差异法、塔姆黑尼 T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FAP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9.56±24.71) mmHg(1 mmHg=0.133 kPa)比(81.94±15.87) mmHg、(119.04±46.94) mmHg比(154.62±37.95) mmHg、59.00(40.75,80.95) mmHg比83.10(61.78,94.30) mmHg、70.00(55.00,90.00) mL比85.00(60.00,110.00) mL、105.00(87.50,150.00) mL比140.00(100.00,180.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3 、-5.29, Z=-4.12、-3.12、-2.82;均 P<0.01)。FAP组男性患者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排便窘迫感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42.40(29.60,57.95) mmHg比31.10(25.85,36.80) mmHg、80.00(62.50,107.50) mL比92.00(81.00,140.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99、-2.53,均 P<0.05)]。FAP组女性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排便窘迫感阈值、最大耐受感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女性[(55.67±21.61) mmHg比(87.04±15.54) mmHg、(102.70±37.09) mmHg比(155.98±31.44) mmHg、52.55(40.53,67.48) mmHg比83.10(61.10,94.50) mmHg、60.00(52.50,81.50) mL比80.00(60.00,100.00) mL、101.00(80.00,128.75) mL比120.00(94.00,155.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7、-8.16, Z=-4.57、-2.24、-2.14;均 P<0.05)。FAP组女性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管残余压、矛盾性收缩发生率、便意感阈值、排便窘迫感阈值均低于FAP组男性患者[(55.67±21.61) mmHg比(68.28±29.16) mmHg、(102.70±37.09) mmHg比(155.62±46.66) mmHg、52.55(40.53,67.48) mmHg比79.00(59.55,99.25) mmHg、28.6%(16/56)比68.0%(17/25)、44.00(35.00,60.00) mL比60.00(45.00,70.00) mL、60.00(52.50,81.50) mL比80.00(62.50,107.5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7、5.47, Z=-2.96, χ2=11.10, Z=-2.93、-2.34;均 P<0.05)。痉挛性肛门痛亚型FAP患者的肛管收缩压高于肛提肌综合征亚型患者[(140.19±56.51) mmHg比(80.56±30.79) mmHg],最大耐受感阈值低于非特异性FAP亚型患者[(87.86±17.80) mL比(125.14±48.31)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2.02,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AP组患者的VAS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排便窘迫感阈值均呈负相关( r=-0.28、-0.23、-0.24,均 P<0.05)。 结论:FAP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感觉功能障碍,可能与盆底肌异常、排便时肌肉协调障碍、直肠高敏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那洛肽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利那洛肽对功能性排便障碍(FDD)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FDD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那洛肽组和聚乙二醇组,每组各80例,疗程均为4周。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间疗效、每周完全自发性排便(CSBM)次数,以及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利那洛肽治疗FDD的因素(包含肛门直肠测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利那洛肽治疗FDD疗效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利那洛肽组和聚乙二醇组患者治疗后的每周CSBM次数均分别高于同组治疗前[(3.20±2.03)次比(2.44±2.09)次和(3.10±2.26)次比(2.58±2.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5、-5.91,均 P<0.001)。利那洛肽组和聚乙二醇组治疗后PAC-SYM粪便性状、直肠症状、腹部症状评分和总分,以及NRS评分、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1.41±0.96)分比(1.89±1.13)分、(0.95±0.49)分比(1.14±0.46)分、(0.69±0.57)分比(1.00±0.58)分、(0.96±0.43)分比(1.23±0.40)分、(1.54±1.11)分比(2.48±1.24)分、(43.54±6.26)分比(45.13±7.30)分、(42.10±7.95)分比(43.78±9.15)分和(1.36±1.09)分比(1.88±1.17)分、(0.83±0.40)分比(1.10±0.45)分、(0.81±0.60)分比(1.01±0.69)分、(0.91±0.42)分比(1.21±0.41)分、(1.90±1.17)分比(2.23±1.27)分、(43.55±7.72)分比(44.61±8.51)分、(40.00±6.71)分比(41.18±7.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08、7.73、7.15、9.26、7.66、7.96、8.46和7.26、7.16、5.78、8.37、6.17、4.67、7.13,均 P<0.001);利那洛肽组治疗后NRS评分低于聚乙二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1, P=0.046)。利那洛肽组总有效率高于聚乙二醇组[77.5%(62/80)比62.5%(5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 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感觉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是利那洛肽治疗FDD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965,95%置信区间0.936~0.995, P=0.022; OR=0.980,95%置信区间0.962~0.999, P=0.041)。ROC分析显示,FDD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67.5 mL或最大容量感觉阈值>117.5 mL时,利那洛肽对FDD的疗效较差。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联合预测价值较单独预测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722,灵敏度为79.0%,特异度为55.6%。 结论:利那洛肽可改善FDD患者的CSBM、便秘症状、腹痛和心理状态。初始感觉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是影响利那洛肽治疗FDD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