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女性常见病,由于妊娠、分娩等因素导致盆底损伤时可引起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肛门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系列病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这类疾病的负担将会继续加重.目前的治疗策略是首选非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轻、中症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如盆底肌肉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电刺激、生物反馈、磁刺激、子宫托、尿道填充剂和再生医学等.随着医学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治疗此类疾病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每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综述上述几种PFD的非手术方法,为治疗该疾病选择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电生物反馈结合学习任务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学习任务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学习任务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32/34)高于对照组(76.47%,26/34)(P<0.05).治疗后,2组β波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θ波、SMR波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Conners父母用量表(PSQ)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持续性注意力测试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学习任务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改善患儿注意力缺陷症状、脑电活动,疗效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科研反哺教学在生物力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力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等特点.然而目前该课程实验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实验工具高度封装化,学生和教师都难以理解其具体的构造和原理;实验设计中教学与教师的科研方向偏离较远.以上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制约了生物力学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功能.因此,生物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急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方法 本文基于对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A"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提出了用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改进生物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在传统生物力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两项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基于教师的科研前沿成果,理解和搭建生物力学测量装置,并用其进行生物力学参数的测量.结果 根据课后的反馈信息,科研反哺教学的改革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力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力学课程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还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在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A"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目前生物力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该方式可为未来生物力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型便秘伴焦虑抑郁3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八髎、百会、四神聪),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水平(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盆底表面肌电水平(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评分)、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便秘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C-QOL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慌、恶心、肛门破溃、出血以及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结论: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可有效改善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水平、盆底表面肌电水平、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脑肠轴在便秘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睡眠障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0例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例)予以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n=45例)进行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康复情况、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为(28.25±5.47)分,低于对照组(31.14±7.14)分(P<0.05).Fugl-Meyer肢体功能评估量表(assessment,FMA)评分为(68.65±7.13)分,高于对照组(62.17±6.34)分(均P<0.05).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为(8.84±2.02)分,低于对照组的(11.25±2.19)分(均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在PD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可促进病情康复,改善运动功能,减轻睡眠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下的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困难患者3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EMGBFB,采用经口摄食功能、吞咽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经口摄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sEMGBFB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前庭内侧核与前庭传出神经元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及其电生理特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证实新生大鼠前庭内侧核(MVN)与前庭传出(VE)神经元之间的直接投射通路并观察该通路的电生理特性。方法:选用新生(9±1)d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刺激MVN,记录VE的突触后电流;逆行刺激脑干面神经膝部(g7)内侧VE的分布区,记录MVN区域传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并使用生物胞素染色方法明确被记录的神经元的位置和形态。结果:在电流钳记录中,位于g7内侧的VE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范围为-70~-55 mV。单脉冲电流(0.08 mA,0.1 Hz,100 μs)刺激MVN前庭传入神经元,在同侧g7内侧的VE神经元可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95.6±23.7)pA和(23.9±5.9)ms。电刺激g7内侧VE神经元分布区后,MVN神经元可记录到逆行动作电位,幅度为(62.0±4.3)mV,持续时间为(94.9±4.7)ms。生物胞素染色标记也显示投射到g7内侧VE分布区的神经元胞体位于MVN内。结论:MVN的前庭传入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到g7内侧VE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路,其生理功能可能与前庭中枢对外周前庭传入的反馈调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5、2.469、2.691和2.889, 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后大便失禁生物反馈治疗(biofeedback treatment,BF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BFT的72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治疗后每周大便失禁发作频次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分为"优、中、差"3个等级。运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BFT疗效的相关因素,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巨结肠分型、家庭辅助锻炼、疗程间隔、治疗前vaizey评分、直肠感觉容量阈值、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门收缩协调性对BFT疗效有影响( 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累积logit模型,结果显示:疗程间隔( OR=9.271,95% CI:1.914~54.850)、直肠感觉容量阈值( OR=8.795,95% CI:1.247~73.225)、直肠静息压( OR=8.795,95% CI:1.247~73.225)、肛管静息压( OR=0.142,95% CI:0.021~0.830)、肛管最长收缩时间( OR=0.147,95% CI:0.020~0.980)是BFT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62,95% CI:0.771~0.953, P<0.001)。 结论: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大便失禁患儿BFT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FT疗程间隔1周可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1例产后SU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PFM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则辅以抗阻夹腿训练及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盆底肌在不同状态时的表面肌电值,采用1 h尿垫试验评估患者SUI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持续收缩电位及耐力收缩电位均显著增高,静息期电位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20(1.45-2.80)g]、I-QOL评分[71.59(66.48-83.52)]、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41.30(33.05-49.50)μV]、持续收缩电位[31.30(25.15-42.50) μV]、耐力收缩电位[27.00(20.65-33.10)μV]及静息期电位[2.30(1.50-3.20 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PFMT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抗阻夹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减轻SUI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