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右肾包膜下脓肿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1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 ℃,伴畏寒及腰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大肠杆菌脓毒症,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正常;因腹部超声提示右上腹脓肿可能,为进一步诊治至本院就诊。入院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未见升高,铁蛋白481.58(4.63~204.00) μg/L,降钙素原>200.00(0~0.05) μg/L;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阴性;尿培养:屎肠球菌阳性。胸腹部CT示:双肺弥漫性薄壁囊性病变(性质待定),肝脏多发错构瘤,双肾错构瘤。腹部MRI示:肝脏多发错构瘤,双肾错构瘤、右肾包膜下脓肿(图1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的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21年8月上报的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涉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原因、合并用药,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转归等信息,参考《国际医学用语词典》的系统器官分类(SOC)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共纳入3 036例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不良反应710例(23.39%),涉及的SOC居前5位者依次为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和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类速发严重过敏反应、寒战、发热等速发型严重过敏反应的表现。3 036例患者中1 543例痊愈,1 480例好转,3例未好转,2例有后遗症,2例死亡,6例结果不详。说明书以外不良反应涉及的SOC包括眼器官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和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等。结论:琥珀酰明胶注射液ADR多与过敏反应有关,严重不良反应符合速发型严重过敏反应的特征,但可能存在说明书中未涉及的相关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探讨厦门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特征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6例经粪培养确诊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分离培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及药敏鉴定,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结果: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中,2018年32例,2019年24例,年龄23 d~4岁8个月,男32例(57.14%),女24例(42.86%),<2岁患儿76.79%(43/56),其中<1岁占2岁以下患儿的62.79%(27/43)。易感季节多为夏秋季节(5~10月),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89.29%)、腹泻(98.21%)、脓血便(48.21%),少数可出现呕吐(21.43%)、抽搐(17.86%)表现。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均有98.04%的敏感率,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分别有76.47%和72.00%的敏感率,对妥布霉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分别有90.00%和86.00%的耐药率。结论:在夏秋季节,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可伴有脓血便,鼠伤寒沙门菌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下联合保温对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及复苏影响的研究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3种加温方式对全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身下组48例、身上组48例及联合组49例),分别使用身下型加温毯、身上型加温毯、联合身上身下型加温毯,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室时、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时及开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的鼻咽体温,比较3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温度舒适感、寒战躁动次数、寒战评分及术后复苏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手术期间患者体温波动呈现"两降两升"过程,体温下降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及开胸转开腹时出现。联合组体温下降幅度低,上升速度快,从麻醉诱导开始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高于身上组及身下组(均 P<0.05),低体温发生率为4.08%(2/49),低于身上组的22.92%(11/48)及身下组的18.7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397, P=0.025)。身下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体温分别为(36.52±0.18)、(36.31±0.35)℃,高于身上组(36.44±0.15)、(36.13±0.32)℃( t值为2.393,3.723, P<0.05)。联合组温度舒适感得分为(7.81±0.52)分,高于另两组( F值为19.962, P<0.01),复苏期寒战次数、躁动次数、寒战评分低于其他2组( F值为8.186、6.705、4.051,均 P<0.05),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分别为(15.90±2.97)、(31.47±4.42)min,均低于另两组( F值为69.094、114.549,均 P<0.01)。 结论:在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联合加温可快速实现患者体温上升,以抵消患者术中体温下降阶段的热量丢失,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平稳,减少了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温度舒适感,缩短了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复苏,从而减少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王克穷以大承气汤治疗肿瘤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火盛水竭热化之变证,乃火盛水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以致燥屎内结,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旁流”是现象,“热结”是其本质,宜予大承气汤治疗,急下存阴。本证患者泻下物为纯水样便,臭秽难闻,口干舌燥、剑突下疼痛拒按加之少阴病脉微、但欲寐为其典型症状。本证在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失治,临证需仔细辨证,四诊合参,与其他有“下利”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湿热下利、寒结旁流及阳明腑实证,而“心下必痛”是不可忽视的腹诊要点。王克穷主任医师运用大承气汤治疗肿瘤患者少阴热结旁流证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以佐证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荨麻疹样损害为首发表现的M5a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2岁,因面部及胸腹部出现风团样损害3个月就诊。患者于2017年5月无明显诱因面部、胸腹部出现散在肤色风团样损害,直径0.5 ~ 1.0 cm,不易消退,无瘙痒及疼痛。自行口服盐酸赛庚啶片(具体剂量不详),效果不佳,遂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拟诊为"荨麻疹",予以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d,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治疗10余天皮损未见改善,再次就诊。考虑"肥大细胞增生症",予以氯雷他定颗粒10 mg/d;玉屏风颗粒5 g每日3次,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1次。皮损未见消退反而增多,面部出现丘疹和结节(图1),局部正常皮肤摩擦后出现水肿,似风团样损害,不易消退。右侧颞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部分区域棘层略薄,真皮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呈黏液样变性,吉姆萨染色阴性,排除肥大细胞增生症。遂调整治疗为甲泼尼龙片24 mg/d、硫酸羟氯喹0.2 g/d,治疗1 d后患者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急查尿常规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稍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02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24(参考值:0.40 ~ 0.75,下同)、淋巴细胞比例0.64(0.20 ~ 0.50)、红细胞计数3.0 × 10 9/L、血红蛋白106.0 g/L。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132.6 U/L(14.0 ~ 36.0 U/L)、乳酸脱氢酶9 306 U/L(313 ~ 618 U/L)。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 d后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38.7 ℃,伴寒战、大汗、咽痛、乏力,无咳嗽、咳痰,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d,治疗3 d,上述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61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08、淋巴细胞比例0.84、红细胞计数2.66 × 10 9/L、血红蛋白91.0 g/L,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双链DNA抗体、IgA、IgM、IgG及补体C3、C4均阴性,丙氨酸转氨酶101.8 U/L,乳酸脱氢酶3 116 U/L。骨髓穿刺活检示约90%异常原始单核细胞,考虑M5a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遂收住血液内科,发病以来患者无牙龈出血,无鼻衄、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黑便史,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右侧颞部皮损组织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散在核大、深染的异形细胞,灶状分布,部分区域黏液样变性;CD43阳性、骨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Ki67 25%阳性、CD3阴性、CD117散在阳性,见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下保留肥大肝尾状叶的次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伴寒战、发热2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30余年前于外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体格检查:右上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5.86×10 9/L,总胆红素15.3 μmol/L,AST:33.47 U/L,ALT:15.2 U/L,ALB:45.3 g/L。CT示肝脏比例失调,左、右叶萎缩,尾叶肥大,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可见多发结石,胆源性肝硬化;MRCP示肝内胆管可见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扩张显著,胰管扩张(图1)。术前评估:患者Child-Pugh A级,肝脏储备功能良好(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为5.3%),CT三维重建计算全肝体积1 331 cm 3,肝尾状叶体积837cm 3。标准化肝脏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采用Urata公式计算:SLV(ml)=706.2×体表面积(m 2)+2.4,计算标准肝体积为1 117 cm 3,剩余肝脏体积占标准肝脏体积的74.9%。依据术前评估,患者可安全进行手术。行腹腔镜下单独保留肥大肝尾状叶的次全肝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图2)。手术时间700 min,术中出血60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300 ml。术后病理结果未见癌变。患者围手术期恢复良好,术后第20天出院,随访时间5个月,未见胆管狭窄、结石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结果。结果: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女性10例、男性3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可伴有寒战、乏力、多汗、关节痛和头痛等症状。13例患者中,12例出现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或暗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1例出现双下肢红色斑疹,皮疹2 ~ 10 mm大小不等,均无瘙痒和疼痛症状,压之不褪色。所有患者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均阳性;4例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27.1 ~ 146.4 mg/L、22 ~ 79 mm/hr;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降低各1例,分别为64 × 10 9/L和96 g/L;7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51 ~ 204、45 ~ 210 U/L;2例患者肌酐增高,检测值范围为92.6 ~ 125.3 μmol/L;3例患者尿常规异常;1例患者并发骨损害。13例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治疗后,12例治愈,1例好转,治疗有效率达100%。 结论: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的发病率较低,当患者有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并有发热、皮疹症状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布鲁氏菌病,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weet综合征伴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发热、颈部肿物4个月、全身皮疹2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畏寒、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外院予抗感染、止痛等治疗无好转。2个月前至我院感染科住院,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均升高;血、骨髓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胸部CT示两肺上叶炎性结节,纵隔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表现符合化脓性淋巴结炎;诊断:肺炎(细菌+真菌)。住院第3天开始出现双耳廓、双手背、前臂水肿性红斑、水疱、脓疱,皮损组织病理符合Sweet综合征改变。治疗上经验性给予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抗感染,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好转后出院。半个月后再次出现左颈部肿胀、疼痛,伴发热,再次入住我院感染科。住院期间再发面部、躯干、四肢多发性红斑、斑块、脓疱,自觉疼痛,遂转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2 kg。既往史:2006年行甲状腺瘤切除术,2020年行卵巢囊肿切除术,余无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