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中孤立中切牙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中孤立中切牙是一种罕见的牙齿发育异常,可发生于上颌和(或)下颌、乳牙列和(或)恒牙列。本文报道2例正中孤立中切牙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过程,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龋活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病状况及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防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长沙市雨花区6所幼儿园1 032例3~5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随机抽取6个大班、6个中班及6个小班565例儿童进行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1 032例儿童中患龋者626例,患龋率为60.66%,龋均为2.87±3.67,龋齿充填率为8.53%。上颌中切牙患龋率最高(37.89%),其次是下颌第二乳磨牙(32.56%)、下颌第一乳磨牙(32.36%)。不同年龄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231, P<0.05),5岁儿童患龋率最高(66.50%)。1 032例儿童按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值分为4组,无龋组人数最多;中龋组人数最少。1 032例儿童龋失补牙数共2 959颗,高龋组儿童龋失补牙数最多,达1 861颗,占龋失补牙总数的61.89%。565例儿童按龋活性试验(简称CAT)分析显示:不同CAT分度患龋率不同(χ 2=27.390, P<0.05),高度组患龋率最高(90.48%)。CAT值与龋均呈正相关( r=0.261, P<0.05)。 结论: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发生率为60.66%。Cariostat法可较真实地反映儿童患龋情况,有助于筛选儿童龋病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度低龄儿童龋全身麻醉下治疗后再次患龋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 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 P<0.05)。 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23, 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96, 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 2=12.002, 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8)。 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数字化方法探讨后牙种植患者上前牙唇侧牙龈形态和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为前牙修复设计和美学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6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25.6±3.3)岁;按牙周表型分为薄龈型(29例)和厚龈型(35例)。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Geomagic和Mimics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上前牙唇侧牙冠宽度和高度、龈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乳头高度、骨缘角度。结果:所有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冠宽长比为0.85±0.08、0.80±0.08和0.86±0.09( F=10.71, P<0.01);上颌中切牙间、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龈乳头高度分别为(3.93±0.86)、(3.47±0.84)和(3.38±0.91)mm( F=7.44, P<0.01),其下骨乳头高度分别为(3.44±0.88)、(3.12±0.75)和(2.72±0.63)mm( F=14.26, P<0.01);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角度分别为88.3°±7.7°、84.7°±8.9°和81.2°±6.6°( F=13.15, P<0.01),骨缘角度分别为103.2°±13.1°、99.5°±11.2°和110.6°±13.0°( F=13.25, P<0.01)。薄龈型受试者牙冠宽长比(0.81±0.08)、龈缘角度(82.2°±7.4°)、骨缘角度(99.4°±12.9°)均显著小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0.85±0.09、86.5°±8.6°、108.5°±11.4°)( t=-2.79、3.63、5.20, P<0.01);龈乳头高度[(3.93±0.81)mm]和骨乳头高度[(3.43±0.80)mm]显著大于厚龈型受试者[分别为(3.34±0.84)和(2.85±0.71)mm]( t=-4.89、-5.36, 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乳头高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66, P<0.01);牙冠宽长比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正相关( r=0.42, P<0.01);上前牙龈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r=-0.58, P<0.01),骨乳头高度与骨缘角度呈高度负相关( r=-0.82, P<0.01)。 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牙冠形态、牙龈形态与牙槽骨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牙周表型患者上前牙牙冠宽长比、龈乳头高度、骨乳头高度、龈缘角度、骨缘角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口周力的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 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 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 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 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 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 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 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存在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牙龈成型器在不同牙龈生物型及角化龈宽度患者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牙龈成型器在不同牙龈生物型及角化龈宽度患者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绍兴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5例,按角化龈宽度和牙龈生物型分为4组,角化龈宽度不足和厚龈型组(角化龈宽度<2 cm,n=17)、角化龈宽度不足和薄龈型组(n=13)、角化龈宽度充足和厚龈型组(角化龈宽度≥2cm,n=26)、角化龈宽度充足和薄龈型组(n=29).所有患者均接受个性化牙龈成型器种植.比较不同角化龈宽度与牙龈生物型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软组织美学效果、龈乳头美学效果、软组织愈合程度及美学效果满意度的影响.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当天、永久修复完成时、永久修复完成6个月后,在相同牙龈生物型条件下,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骨吸收量显著大于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P<0.05).在相同角化龈宽度下,厚龈型与薄龈型患者骨吸收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永久修复完成时、永久修复完成6个月后,在相同牙龈生物型条件下,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龈乳头充填指数(PF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高于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P<0.05).在相同角化龈宽度条件下,厚龈型患者PES评分、PFI评分、VAS评分显著高于薄龈型患者(P<0.05).术后3d和术后7 d,在相同牙龈生物型条件下,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黏膜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角化龈宽度<2 mm的患者(P<0.05).在相同角化龈宽度下,厚龈型患者黏膜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薄龈型患者(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健康与角化龈宽度密切相关,牙龈生物型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影响较小.角化龈宽度充足且厚龈型患者软组织健康、龈乳头美学效果、软组织愈合程度及美学效果满意度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非手术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牙内陷是牙胚发育期成釉器或上皮根鞘过度增殖,卷叠入牙乳头引起的牙冠或牙根发育异常.严重内陷的患牙内陷通道与牙髓和牙周组织相通,常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其复杂的解剖形态为术前诊断和临床操作增加了难度.本文报道了1例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的病例,在锥形束CT和显微镜辅助下行非手术治疗,随访1年,患牙无症状,根尖周病变明显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乳切牙树脂预成冠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乳切牙树脂预成冠的数字化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适合性.方法:应用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儿童乳牙牙列教学模型4颗上颌乳切牙临床牙冠的三维数据,应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Wrap 2021,参考王慧芸教授对中国儿童乳牙外形的测量和统计数据,对上述上颌乳切牙三维扫描数据进行尺寸比例和三维形态的调整,以切端0.8 mm厚度和唇腭面0.3 mm厚度的牙冠设计参数,构建乳切牙预成冠标准尺寸数字模型.参考儿童口腔科临床常用的上颌乳切牙透明树脂冠各型号间的尺寸比例关系,设计出4个牙位(51、52、61、62)3个型号的乳切牙预成冠数字模型,通过五轴数控切削技术制作出临时冠桥树脂材质的乳切牙预成冠,进行临床病例试戴评价.结果:完成了上颌乳切牙(4个牙位)树脂预成冠的数字化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初步进行了临床病例应用,儿科高年资专家对本研究乳切牙树脂预成冠的应用评价显示,其在外观、颜色和强度等方面均可满足口腔儿科临床的应用需求.结论:本研究采用数字化方法设计和制作的乳切牙树脂预成冠,针对儿科临床乳切牙大范围龋损修复的病例,相比传统乳切牙透明树脂冠充填修复技术具有更好的牙冠解剖外形恢复和更佳的美观修复效果,并且该技术可以实现更便捷的临床操作流程,有较好的儿科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644例儿童牙外伤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分析儿童牙外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规律,为牙外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2月对就诊于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644例牙外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患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牙外伤临床特征.结果 儿童牙外伤中,男女比例为2.16∶1,平均年龄(6.73±3.42)岁,2~4和7~9岁为高发年龄(26.09%,33.85%).夏季外伤人数最少(18.88%),秋季(28.55%)和春季(27.61%)外伤人数较多.发生在傍晚和晚上人数最多(51.47%),凌晨和早晨人数最少(2.68%).大部分患儿在牙外伤之后24 h以上就诊(42.08%).恒牙外伤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单纯牙齿硬组织和牙髓损伤(65.25%),乳牙外伤最常见的是单纯牙周组织损伤(53.35%);牙外伤最易累及上颌中切牙(80.10%),受累牙齿数量大多为1~2颗.结论 儿童牙外伤的发生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等方面的规律性,患儿牙外伤就诊不及时.应加强儿童牙外伤的健康宣教,以减少牙齿受伤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