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与显微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显微内窥镜(MED)技术行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行手术治疗的86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UBE组45例,MED组4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观察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前、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3个月的随访,UBE组较MED组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卧床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和ODI的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UBE组手术优良率为91.11%,MED组为9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1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MED组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术后神经根牵拉致麻木乏力2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UBE技术与MED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相似,UBE技术较MED技术手术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耳蜗电图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过程中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联合耳蜗电图(ECochG)监测在听觉功能保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908例HFS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所采取听神经功能监测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BAEPs组(309例)、ECochG组(301例)和BAEPs+ECochG组(298例)。比较3组患者波形的总体引出率、平均引出时间,术中预警效果,以及3组患者术后即刻与随访期间听力情况。结果:(1)ECochG组和BAEPs+ECochG组波形的总体引出率明显高于BAEPs组,平均引出时间明显低于BAE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CochG组中复合动作电位(CAP)波幅明显高于BAEPs组中V波波幅,CAP潜伏期也明显早于V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BAEPs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88例患者中共48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ECochG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92例患者中共73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BAEPs+ECochG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92例患者中共65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3)术后即刻3组患者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8.041, P=0.000),平均秩次提示BAEPs+ECochG组患者听力优于其他2组。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范围为3~24个月)后,3组患者听力AAO-HNS分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H=29.625, P=0.000),BAEPs+ECochG组患者听力仍然优于其他2组。 结论:ECochG与BAEPs联合监测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术中听力功能损伤的情况,对HFS患者行MVD治疗时的听觉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 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1例原发性GPN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术前与术后疼痛程度等级的变化。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的潜在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并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61例患者中,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52例(85.2%),明显缓解4例(6.6%),部分缓解3例(4.9%),未获缓解2例(3.3%)。术后2年,疼痛完全缓解41例(67.2%),明显缓解7例(11.5%),部分缓解9例(14.7%),未获缓解4例(6.6%)。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时患者的BNI疼痛强度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程度的神经血管压迫( OR=9.29, 95% CI: 1.87~46.15, P=0.006)和责任血管为静脉( OR=10.53, 95% CI: 1.91~58.22, P=0.007)是原发性GPN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χ2=0.56, P=0.453)。4例(6.6%)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并发症,其中咽部异物感2例(3.3%),声音嘶哑1例(1.6%),患侧轻度听力下降1例(1.6%)。 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能有效、安全地缓解原发性GPN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有一定的复发概率。伴有较低程度的神经血管压迫和责任血管为静脉的原发性GPN患者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其疼痛不易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型颅内AVM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评分(SMG)1分4例,2分11例,3分13例,4分6例。所有患儿均开颅行AVM切除术及血肿清除术,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及脑组织肿胀情况,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团残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术后意识障碍的改善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头颅MRI或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mRS 0~1分为预后良好;并根据术前SMG分级情况分为SMG≤3分组和SMG>3分组,比较两组存活患儿的预后差异。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5例患儿直接行开颅手术切除AVM及血肿;6例行复合手术;3例先行AVM部分栓塞,再行手术切除。31例(91.2%)患儿初次手术行AVM全切除;3例(8.8%)行近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二次手术行AVM全切除。术后2例(术前SMG均为3分)患儿死亡;3例(术前SMG 3分1例,4分2例)出现重度残疾。出院时GCS 3~8分2例,9~12分2例,13~15分28例。32例存活的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5.2±10.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无AVM残留或复发,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6例。与术前SMG>3分组相比,术前SMG≤3分组患儿的预后明显较好(预后良好比例分别为2/6、23/26, P=0.012)。 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儿童出血型AVM首选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SMG≤3分的患儿。根据患儿适应证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均有助于实现AVM全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对兔白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在白念珠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角膜接触镜法建立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初步判定造模成功的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根据真菌培养结果最终判定造模成功的模型兔,另选5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对照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局部给予改性壳聚糖滴眼液点眼,每日6次,1周后改为每日4次,继续用药1周后停药;模型组不给予治疗。用药期间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病灶及眼表变化,于造模后第1、7、14、21、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并进行眼部症状评分,并记录角膜愈合时间。停药后继续观察各组实验眼角膜情况2周。结果:8只模型兔实验眼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为真菌菌丝和孢子阳性,培养分离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造模成功率为80%(8/10)。造模后第7、14、21天,模型组感染程度评分分别为(14.50±0.58)、(6.25±0.50)和(2.50±0.58)分,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改性壳聚糖点眼组的(7.25±1.26)、(2.75±0.50)和(1.2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于造模后7 d内,角膜水肿明显加重,中央白色溃疡范围增大,造模后7~28 d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4.5±2.6)d,最终遗留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改性壳聚糖点眼组造模后7 d内角膜浸润明显减轻,造模后14 d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3)d,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P<0.01)。造模后28 d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实验眼未见角膜炎复发,治愈率为100%。正常对照组局部用药期间未见眼睑结膜充血水肿及角膜损伤表现。结论:改性壳聚糖滴眼液治疗兔眼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安全、有效,眼表刺激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GPN)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为32/29;年龄为(67.7±25.4)岁(43~88岁);中位病程为44.1个月(7 d至18年)。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组);22例行神经根丝切断术(RHZ组),主要切断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1支。观察GPN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责任血管者的占比最高(63.9%,39例),无血管压迫者占3.3%(2例)。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有效率均为100%。术后MVD组有2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RHZ组8例(36.4%)患者存在第Ⅸ、Ⅹ、Ⅺ对脑神经相关的功能障碍,其中5例为悬雍垂偏斜,3例为吞咽呛咳;MVD组1例(2.7%)有吞咽呛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61例患者术后随访(56.7±38.5)个月(12~96个月),MVD组1例(2.7%)患者术后46个月疼痛复发。悬雍垂偏斜的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好转;4例吞咽呛咳的患者中,仅1例RHZ组患者偶尔有呛咳症状。 结论:MVD是治疗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的有效术式;RHZ是MVD的有效补充术式,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但大部分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不同,分为A组(显微开颅夹闭术)30例和B组(血管内栓塞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T1)、术毕(T2)及术后24 h(T3)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的变化情况,出院时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T1时心脏排血指数[(2.86±0.63)L·min -1·(m 2) -1比(3.39±0.83)L·min -1·(m 2) -1]明显升高,心率[(90±15)次/min比(79±9)次/min]、收缩压[(132±18)mmHg比(123±9)mmHg]、舒张压[(96±13)mmHg比(89±12)mmHg]和每博心输出量[(88.64±18.53)mL比(78.54±13.35)mL]均明显下降( t=2.50、3.61、2.89、2.63、3.02,均 P<0.05);相比A组,B组T2时心率[(86±12)次/min比(75±11)次/min]、收缩压[(134±20)mmHg比(122±11)mmHg]和舒张压[(93±11)mmHg比(77±14)mmHg]均明显下降,T3时收缩压[(128±13)mmHg比(113±14)mmHg]和舒张压[(85±9)mmHg比(78±13)mmHg]均明显下降( t=2.68、3.14、3.95、4.15、3.05,均 P<0.05)。B组出院时SF-36量表中的精力[(55.07±8.76)分]、生理职能[(53.65±8.62)分]、生理功能[(62.25±9.53)分]、精神健康[(72.26±13.95)分]、情感职能[(61.89±12.25)分]和总体健康[(47.63±8.61)分]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45.86±7.62)分、(49.21±9.76)分、(43.58±8.75)分、(50.14±10.33)分、(44.76±9.42)分、(35.86±7.60)分]( t=4.43、2.35、8.07、7.09、6.18、5.73,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年,B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6.89±4.54)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1.34±0.42)分]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92.48±6.09)分、(2.79±0.61)分]( t=4.15、11.07,均 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而言,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相当,后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较稳定,且出院时短期预后效果较好,但远期预后可能差于显微开颅夹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