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GARP促进TGF-β/SMAD轴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GARP)、TGF-β、pSMAD/SMAD、Snail、Oct4和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TGF-β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中GARP和TGF-β1的表达规律,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g对ESCC的促进作用.结果:ESCC细胞感染Pg后,TGF-β、Hippo、PI3K/Akt等信号通路被激活;Pg感染刺激ESCC细胞分泌总TGF-β1和活性TFG-β1的水平升高(均P<0.01),使SMAD2/3磷酸化并发生核转位,诱导N-cadherin、Snail、Oct4等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由此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均P<0.01).在ESCC细胞中沉默GARP表达后,逆转了Pg所诱导的上述ESCC细胞表型变化.Pg丰度高的ESCC组织中TGF-β1 和GARP蛋白表达高于低丰度的ESCC组织,且Pg丰度与TGF-β1、GARP表达存在正向关联(P=0.001 5).结论:Pg通过GARP激活TGF-β/SMAD轴促进ESCC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生长,清除Pg或阻断TGF-β信号转导则可阻断上述Pg对ESCC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老年T/髓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T/髓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优化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22年12月收治的1例老年T/髓M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因牙龈出血1个月余、发现血小板降低9 d入院。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检查,基因突变筛查检测到DNMT3A、JAK3、NOTCH1,综合诊断为T/髓MPA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3分,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指数(HCT-CI)0分,危险分层为衰弱(Frail),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且耐受性好。结论:老年人T/髓MPAL常见甲基化基因突变,使用维奈克拉+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并且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生物型对口腔治疗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牙龈生物型分为薄龈生物型和厚龈生物型。牙龈生物型有多种测量方法,包括视觉法、牙周探针法、锥形束CT法等,每种方法均有其特点。牙龈生物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牙冠形态、龈乳头高度、牙槽骨厚度及形态等。在前牙区,不同的牙龈生物型对口腔美学及牙周、正畸和种植治疗的预后均可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主要就牙龈生物型对口腔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细胞介素-22通过调节菌群和E-钙黏蛋白表达保护牙龈上皮屏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在牙周炎症环境下对牙龈上皮屏障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IL-22敲除小鼠,采用混合菌液口腔灌洗法构建牙周炎模型。收集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及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每组7只)口腔菌斑并提取DNA,建立牙周炎相关风险微生物数据库“PD-RiskMicroDB”并结合16S rRNA测序结果,测定两组小鼠口腔菌群变化和微生物功能的关系。通过改良胰酶消化法培养牙龈上皮细胞(GEC),以100 μg/L IL-22、感染复数为100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g)分别或联合刺激GEC,实验分组为:对照组(细胞未加刺激)、IL-22组、Pg组及Pg+IL-22组,处理时间为3和12 h;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3 h后上皮屏障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介导的上皮细胞通透性实验明确各组GEC 3和12 h细胞通透性的变化。RT-qPCR检测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及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表达水平。将15只C57BL/6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和牙周炎+IL-22处理组,每组5只。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小鼠相比,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口腔菌群组成发生改变,其中与牙周组织侵袭相关的菌属丰度显著增高(线性判别分析得分为2.22, P=0.009)。体外细胞实验显示,Pg感染GEC 3 h后,Pg组GEC的细胞连接中断,Pg组E-cadherin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弱,E-cadherin的mRNA(0.69±0.12)和蛋白(0.60±0.12)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1.04±0.08)( P=0.043, P=0.003);而Pg+IL-22组的E-cadherin荧光强度较Pg组稍增强,Pg+IL-22组E-cadherin的mRNA(1.16±0.10)和蛋白(0.98±0.0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g组(分别为0.69±0.12、0.60±0.12)( P=0.005, P=0.007);上皮通透性实验结果显示,Pg处理GEC 3 h后,对照组、IL-22组、Pg组及Pg+IL-22组各组间总体比较上皮屏障通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893);处理12 h后,相较于对照组(1.00±0.00),Pg组GEC上皮屏障通透性(1.39±0.15)显著增加( P=0.027),而Pg+IL-22组上皮屏障通透性(1.02±0.18)显著低于Pg组( P=0.034);体内RT-qPCR结果显示,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32±0.21)显著低于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1.01±0.01)( t=5.70, P=0.005)。RT-qPCR及IHC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组织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40±0.07)和E-cadherin阳性表达吸光度值(0.02±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0.04±0.01)( P=0.005, P=0.006);牙周炎+ IL-22处理组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1.06±0.24)和E-cadherin阳性表达吸光度值(0.03±0.01)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 P=0.003, P=0.039)。 结论:IL-22可能通过调节口腔菌群的侵袭性以及宿主屏障蛋白表达,发挥其对炎症环境下牙龈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治疗同期口服抗生素对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龈下菌斑(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 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 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龈下菌斑(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龈下菌斑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5)。 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种植修复是常用的牙缺失修复方式。良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是预防种植修复生物学和美学并发症的重要屏障。临床上多采用骨嵴上软组织高度、黏膜厚度和角化黏膜宽度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指标描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质量。不同的软组织表型可通过改变软硬组织改建或炎症反应,影响种植修复效果的稳定。本文对近年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表型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改建和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共培养体系中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Ⅰ、Ⅳ 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对共培养条件下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 方法:厌氧培养Ⅰ、Ⅳ fimA型Pg,分别提取、纯化并鉴定两型Pg-LPS;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HUASMC,并采用鼠尾Ⅰ型胶原建立HUVEC-HUASMC共培养细胞模型;实验分为T1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和T2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Ⅳ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以及阴性对照组(不加LPS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HUASMC的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小室观察HUASMC的迁移能力。比较各组不同质量浓度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2、8、24及48 h后,HUASMC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共培养细胞在Ⅰ、Ⅳ fimA型Pg-LPS的作用下,在24及48 h时,两型Pg-LPS的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 A值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 P<0.05);在48 h时5.0、10.0 mg/L Ⅳ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 A值(分别为1.386±0.044、1.455±0.058)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 A值(分别为1.168±0.064、1.204±0.088)( P<0.05);此外,在48 h时,5.0、10.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 A值均显著高于0.5、1.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 A值(分别为1.170±0.082、1.239±0.089)( P<0.05)。HUASMC的迁移结果显示,在8、24及48 h时,Ⅰ、ⅣfimA型Pg-LPS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上调( P<0.05);在48 h时,除10.0 mg/L ⅣfimA型Pg-LPS外,其余各Pg-LPS质量浓度组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4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增加( P<0.05);且在48 h时,2.0 mg/L Ⅳ 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迁移数量(204.00±20.98)较相同浓度下Ⅰ fimA型Pg-LPS刺激后HUASMC迁移数量(141.89±18.28)显著上调( P<0.05);在同一观察时点,同型Pg-LPS浓度越高,HUASMC的迁移数量越多( P<0.05)。 结论:Ⅰ、ⅣfimA型Pg-LPS均能促使共培养细胞中HUA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Pg-LPS的毒力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ⅣfimA型Pg-LPS较ⅠfimA型Pg-LPS刺激作用更显著,更易导致HUASMC功能紊乱,从而为重度牙周炎更易促进As的进展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是一种从牙龈固有层中分离得到的成体干细胞。相较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GMSC来源更丰富、取材相对无创且稳定性较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GMSC在炎症性或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再生医学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GMSC生物学特性、对免疫细胞(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调节和在疾病(糖尿病、神经损伤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移植物抗宿主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接触性超敏反应、牙周炎、肿瘤、银屑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PS34基因变异致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MRPS34基因变异致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COXPD32)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MRPS34基因变异致COXPD32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检测结果,并以“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32型”“MRPS34基因”或“combin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iciency 32”“MRPS34 gene”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或ClinVar、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的文献。总结COXPD32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患儿,男,1岁9月龄,因“发育迟滞”入院。患儿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眼神接触差,身高、体重及头围均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 P3。双眼内斜视,鼻梁低平,胸骨左缘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四肢肌张力减低,持物不稳,存在意向性及静止性震颤。血气分析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并乳酸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丘脑、中脑、脑桥及延髓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心脏多普勒超声示房间隔缺损;基因检测示MRPS34基因c.580C>T(p.Gln194Ter)和c.94C>T(p.Gln32Te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母,c.580C>T(p.Gln194Ter)为首次报道,诊断为COXPD32。予保证能量、纠正酸中毒、左卡尼汀口服液改善能量代谢及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B 6、维生素C、辅酶Q10“鸡尾酒”疗法等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篇,结合本例共8例患者。7例患者婴儿期内起病,1例不详。8例患者均存在生长发育迟滞或倒退,7例有喂养困难或吞咽困难,其余症状为肌张力障碍、眼部症状、小头畸形、便秘及特殊面容(皮肤粗糙、前额小、发际线低至前额、眉毛粗重、上腭高窄呈“V”形、牙龈厚、鼻小柱短及连眉)等;2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6例报道时仍存活,年龄范围为2~34岁。8例患者均有血和(或)脑脊液乳酸升高。7例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脑干、丘脑和(或)基底节等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对称性异常信号;尿液有机酸检测仅1例有丙氨酸升高。5例患者行组织呼吸链酶活性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酶活性降低。检索到6个变异位点,6例为纯合变异,2例为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322-10G>A在2个家系的4例患者中出现。 结论:MRPS34基因变异所致COXPD32临床表型多样,疾病严重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肌张力障碍、高乳酸、眼部症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降低等,或可存活至成年,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对于不明原因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滞或倒退、眼部症状、呼吸循环衰竭及脑干、丘脑和(或)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者,需考虑COXPD32,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