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23, 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96, 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 2=12.002, 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8)。 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一恒磨牙萌出的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曲面体层片(PR)描述非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在影像片中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5~10岁青少年及儿童所拍摄的573张PR,测量计算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水平垂直距离比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随年龄变化折线图.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为115°~97°,水平向距离比值逐渐降低,从0.45~0.42,男性变化范围稍小于女性;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范围为66°~73°,水平向距离比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下颌变化范围为0.65~0.55,且下降速度快于上颌.结论:5~10岁儿童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牙体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第一恒磨牙牙胚在萌出过程中逐渐向方及近中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类型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ectopic eruption of maxillary first permanent molar)的类型、是否干预及干预时机是口腔医生临床接诊过程中的一大困扰.为了帮助临床医生能够早期准确地诊断异位萌出类型并及时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本文将从发病率与病因、分型与可逆率、危害与治疗和预测因素等研究进展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片段弓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片段弓治疗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5例年龄7~9岁的患者,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单侧近中阻生,应用片段弓矫治技术,镍钛推簧推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结果:15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异位的上颌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结论:片段弓矫治技术远中移动异位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倾斜角度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分析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倾斜角度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于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儿473例,共计患牙690颗,将其相邻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分为Ⅰ~Ⅳ级.测量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并分析其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Ⅱ~Ⅳ级的相邻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依次为(102.2±8.5)、(98.8±8.8)、(92.7±8.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4,P<0.05).下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Ⅰ~Ⅳ级的相邻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依次为(58.5±6.4)、(61.4±8.4)、(61.9±9.4)、(61.7±9.0)°,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P>0.05).结论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时,其近中倾斜角度越小,越可能导致并加重第二乳磨牙牙根的异常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Halterman矫治器治疗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用于治疗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患者31名,共41颗患牙,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对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测量全景片中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及分级程度.结果: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均正常萌出.Ⅱ、Ⅲ、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分别在治疗后3、6、12个月的存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在治疗后12个月的留存率低于Ⅱ级患侧(P<0.05).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大于Ⅱ级患牙(P<0.05),而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治疗异位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效果良好.随着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级数升高,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