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专科护士培训20年的发展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回顾我国20年专科护士培训从萌芽期、探索期到快速发展期的发展历程;描述专科护士培养定位,培训现状,在管理、教材、课程、基地、师资等方面的培训体系建设情况,以及使用与管理情况;提出对未来我国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建议设立权威部门授权的专科护士培训和认证机构,提高我国专科护士培训的准入标准,深化专科护士培训品质,开展专科护士再培训,探索高级实践护士培养模式,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科护理人才分层培养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 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 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 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S2>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 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科技史视野下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了简要的梳理,13世纪前蒙古族人发现和掌握了早期医疗保健的方法,是蒙古族医学积累和萌芽的阶段;13世纪~19世纪上半叶在积累了一定医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民族的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蒙古族医学开始奠基和形成;清末西医开始传入内蒙古,蒙古族医学发展缓慢;建国后形成了完整的蒙古族医学理论体系,迎来了发展的崭新时期.同时,对宗教、民族交流、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在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蒙古族医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挖掘传统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加快科学管理进程,探索产业化路径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一恒磨牙萌出的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曲面体层片(PR)描述非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在影像片中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5~10岁青少年及儿童所拍摄的573张PR,测量计算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水平垂直距离比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随年龄变化折线图.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为115°~97°,水平向距离比值逐渐降低,从0.45~0.42,男性变化范围稍小于女性;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范围为66°~73°,水平向距离比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下颌变化范围为0.65~0.55,且下降速度快于上颌.结论:5~10岁儿童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牙体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第一恒磨牙牙胚在萌出过程中逐渐向方及近中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牙深龋的间接牙髓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牙是人类的第一副牙齿,其正常萌出建并行使生理功能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乳牙龋病是儿童慢性疾病之首,是儿童口腔医学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60%~90%的学龄儿童患有龋病.乳牙龋病在我国具有患龋率高,就诊率低下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牙体组织缺损、生理间隙丢失、牙髓和根尖周病变及颌面间隙感染,严重者可致乳牙早失并伴发牙列畸形及后续恒牙萌出障碍等不良结果,影响儿童口腔健康及身心发育.因此,对深龋乳牙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保存必要乳牙及其牙髓活力,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维持牙列完整性,诱导后续恒牙正常萌出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目前深龋乳牙间接牙髓治疗的研究认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对间接牙髓治疗、间接盖髓术、暂时性保髓充填、部分去龋法、分步去龋法和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乳牙间接牙髓治疗的技术内涵和治疗意义,对乳牙深龋的临床治疗路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标化价值模型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人力成本测算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能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通过各种路径测算出各项医养结合服务的人力成本,为中心与居家及各类养老机构进行医养结合服务结算,以及中心内人员绩效分配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1—2月,由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服务所涉及的科室(即全科、中医、口腔、康复、护理、检验、放射和功能科)执行人代表,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分别对各科室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的人力成本的构成要素:人力消耗与耗时、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进行填写,同时由人事科对医养结合服务所涉及的医务人员2016年和2017年薪酬资料进行采集并审校,在中心项目组核心成员小组会议讨论确认不同科室间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相似或相同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引入标化价值模型,对医养结合服务的人力成本进行测算.结果 中心可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共572项,其中收费项目518项,纳入医保的项目511项.项目均可服务于各类养老场所的老年人,其中283项服务只能在中心内提供,其他289项可上门提供.经测算,人力成本最低的是挂号费服务,为2.13元;人力成本最高的为牙开窗助萌术(骨内)、阻生牙拔除术(未完全萌出)、阻生牙拔除术(骨性埋藏)、根尖切除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为506.27元;其中,可以向福利院、养老院、社区养老机构、居家的老年人上门提供的服务中,最低的为贴敷降温,为6.73元;最高的为血液疟原虫检查,为190.54元.结论 本研究测算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能提供各项医养结合服务的人力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中心与居家及各类养老机构进行医养结合服务结算,以及中心内人员绩效分配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时代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对监管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新时代我国药品监管科学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监管科学的萌芽与起步、监管科学的发展与成就、监管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监管科学的作用和任务,通过对药品监管科学的战略规划以及实施方法路径的研究,提出了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监管科学体系以及构建接轨世界的中国现代药物监管科学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护需求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术界的关注.目的 全面分析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现状,以发现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19-04-01至2019-07-01,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发表时间为2009-01-01至2019-04-03的有关医养结合领域的文献,统计其发文量.采用CiteSpaceⅤ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文献数量2524篇.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年度发文数量在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研究机构和作者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尤其是以医学院校为主,但各个研究机构或作者之间缺少学术合作;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显示,中心性排在前3位的关键词有"养老服务业""养老机构""养老产业".最强突现词图谱显示,排在前3位的突现词包括"老人""医疗""敬老院".时间线图谱显示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萌芽、繁荣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的演化路径.结论 政策因素是推动医养结合研究的重要因素;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有关医养结合的难点和对策的研究、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关失能老人或空巢老人医养结合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四类主题.本文预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将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更加突出中医药特色和更加智能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我国医务人员健康传播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演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医务人员健康传播经历了成立初期卫生宣教与国家建设语境共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朴素阶级情感推动农村卫生宣教发展,改革开放后健康宣教上升为政府决策,新千年后健康传播乘媒体东风高效发展.医师职业精神培育各阶段特征体可概括为酝酿期朴素的人道主义和家国情怀,萌发期市场经济中的医学价值回归,发展期个体职业意识凝聚为行业自律共识.观察以上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两者作为医学人文的体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具有的道德意蕴互通共融,蕴含的价值内涵互相促进、实践的责任主体同向演进、调控的路径策略相辅相成,是"健康中国"战略中都必须坚持发展和深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ABAQUS软件股骨颈骨折的扩展有限元建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基于面骨密度的临床工具相比,特定载荷条件下的有限元模型强度分析越来越多用于改善对骨折风险的评估.然而,大多数有限元模型仅限于估计骨强度和可能发生骨折的位置,不能对骨折过程本身进行建模.目的:在ABAQUS软件中使用扩展有限元法对股骨颈骨折裂纹进行模拟,采用基于最大主应力和能量的准则来确定裂纹的起裂位置和裂纹扩展路径.方法:收集1名健康志愿者股骨近端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重建三维模型,赋予皮质骨、松质骨相应材料参数.最初进行静态分析,以评估骨应力分布并确定骨折危险区域.基于应力结果和排除边界附近的单元,定义了允许在扩展有限元法分析中发生断裂的富集区,当主应力超过116 MPa时单元发生裂纹萌生,预测裂纹位置与演变过程.结果 与结论:①静力学分析:在站立位载荷下,股骨颈出现应力集中,最大等效应力为711.8 MPa,根据第四强度理论,股骨皮质骨屈服强度为116 MPa,当前载荷下股骨颈将发生不可逆的塑性破坏.此外,最大主应力集中于股骨颈外侧,最大值超过116 MPa.②裂纹扩展分析:裂纹的产生是一个蓄积能量的过程,随着应力不断增大并超过阈值时,股骨颈外上方开始出现单元损伤,此时为黏性裂纹状态,仍有抗断能力.随着应力继续增大,该单元完全失效,此时裂纹面周围及尖端应力值迅速降低,应力集中向单元两侧分布.裂纹先后向股骨颈前上、后下方向延伸,最终形成股骨颈骨折.③基于断裂力学建立的股骨近端骨折模型,既能很好地预测弹性行为,又能很好地预测站立载荷下的断裂裂纹路径及评估力学性能和临界主应力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充分校准断裂标准的重要性.该方法较强度理论建模方法提供了更多关于骨折裂纹扩展机制的信息,有助于对骨折潜在风险的深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