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及严重的错 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23, 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96, 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 2=12.002, 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8)。 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的子领域机器学习及其分支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在儿童口腔医学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儿童口腔影像学方面,深度学习模型可对儿童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头影测量片、锥形束CT等口腔影像及数码照片进行智能诊断,主要用于乳恒牙的检测与编号、额外牙的分类与检测、牛牙样牙识别、乳牙下沉检测、牙齿异位萌出分割与检测、腺样体肥大及牙龄评估等.在儿童口腔疾病方面,机器学习能够识别牙菌斑、龋病,并预测低龄儿童龋病,可评估儿童及青少年口腔健康状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儿童口腔医学在预防、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等多方面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左下第一磨牙区牙移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自体牙移植术是指将牙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外一个位置的手术过程,常见的是将埋伏、阻生、错位或异位萌出牙转移到其他需要拔牙部位或缺牙部位的牙槽窝内,或手术制备的牙槽窝内[1-2].自体牙移植被认为是牙缺失后生物相容性最好的修复方式,具有利用天然牙恢复缺失牙、维持现有牙槽骨骨量、恢复受牙区正常的牙周组织和牙本体感受的优点[3].Andreasen等研究表明牙移植后可能出现牙髓愈合、牙周膜愈合以及牙根继续发育的临床结果[4].侯锐等[5]通过300例牙移植术临床病例,得出牙移植的成功率达86.67%,存留率可达96.67%.自体牙移植是一种相比种植牙、冠桥修复更经济实惠的牙缺失修复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病例左下第一磨牙残冠伴根尖大面积炎症和牙龈窦道需要拔除,将左下第三磨牙植入左下第一磨牙区,1年后复查恢复良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希望通过此病例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输尿管开口异位伴多房囊袋样改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 女,10岁,因“尿液不自主阴道溢出10年”人院,既往身体一般,无特殊病史.查体:截石位见阴毛未萌出,大小阴唇发育尚可,外阴呈未婚未产式,可见处女膜残缘,约1~2 mm,阴道外1/3暴露于外,阴道口见水样液体流出,呈阵发性,阴道口3点钟处可见一水泡状肿物,直径约2 cm,无明显红肿、分泌物.静脉尿路造影(IVU):左肾区、左输尿管未见造影剂显影,膀胱见造影剂,膀胱区左侧见造影剂聚集呈类圆形;CT:右肾未见异常,左侧肾区左肾未见显示,第5椎体左侧见大小约为18 mm×14 mm×29 mm的不均匀低密度软组织影,CT值18 HU,其内似见多发分隔,边缘见点状钙化,边界清楚.阴道少量积液,且见管状迂曲低密度影走向左侧输尿管走行区(图1a、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危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危害性.方法:纳入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110例共110个患牙,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检查第三磨牙阻生方向、邻牙状态及牙槽骨吸收的情况.结果:110例患者中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阻生5例(45.5%)、近中阻生43例(39.1%)、水平阻生62例(56.4%);邻牙龋损68例(61.8%),牙周疾病51例(46.4%);相邻牙槽骨吸收37例(33.6%),下颌前牙排列拥挤错位69例(62.7%),咬合关系错乱而造成颞下颌关节疾病17例(15.5%).结论:下颌异位萌出的第三磨牙对邻牙、下颌前牙、牙槽骨及颞下颌关节均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牙牙根吸收情况对乳牙牙髓干细胞提取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多种组织,如骨髓、牙髓、胎盘、脐带和脂肪等,其中乳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干性和生物学活性,无排异反应,免疫调节能力强,是非常优秀的生物治疗细胞来源之一.由于乳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适宜于大规模培养,因此为牙髓干细胞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目的:观察乳牙牙根吸收情况对牙髓干细胞提取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判断乳牙源齿的拔除时机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采集173例小学生173颗源齿,年龄7-9岁.在采集前对源齿进行根尖X射线片或曲面体层片检查,检查标准以及方法均遵照世界卫生组织专业检查标准.按牙根吸收情况将乳牙分为牙根吸收1/3、牙根吸收1/2、牙根吸收2/3、牙根完全吸收(髓室底完整)、自然脱落的乳牙5种情况,采集的源齿在拔牙离体后7 s内放入培养液中,于2-4 ℃的冰箱中保存,24 h内由专业的冷链物流送至北京口腔干细胞库进行乳牙牙髓干细胞的提取和保存,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牙根吸收1/3的源齿32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0颗,成功率94%,继承恒牙异位萌出12颗,平均萌出时间(2.19±0.18)个月;②牙根吸收1/2的源齿35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2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11颗,平均萌出时间(1.89±0.13)个月;③牙根吸收2/3的源齿59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54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8颗,平均萌出时间(1.42±0.12)个月;④牙根完全吸收但髓室底完整的源齿37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4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2颗,平均萌出时间(1.03±0.15)个月;⑤自然脱落的乳牙10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0颗,继承恒牙异位萌出4颗,平均萌出时间(0.65±0.23)个月;⑥结果表明,自然脱落的乳牙为无牙髓的牙齿,无干细胞;乳牙在Ⅱ度松动以内,牙根吸收2/3以上或牙根完全吸收但髓室底完整存在的情况下,提取成功率高,且对恒牙的萌出无太大影响,为最佳的乳牙源齿采集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拔除与保留犬挫入性乳牙对继承恒牙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拔除或保留犬挫入乳牙,观察其对继承恒牙的影响,为乳牙挫入性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9只45天龄健康中华田园犬,每只犬双侧上下颌乳尖牙和第三乳切牙为实验牙,其中空白对照组3只,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6只,施加外力致双侧上下颌乳尖牙和第三乳切牙齐龈挫入,左侧为拔除组,术后30 min拔除挫入乳牙;右侧为保留组,保留挫入乳牙.3组共72颗实验牙,每组24颗.术后8个月将所有实验犬麻醉处死,采用大体观察、根尖X线片、锥形束CT观察术前和术中乳牙、恒牙胚及术后继承恒牙釉质和牙根情况,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观察恒牙釉质结构及成分.结果拔除组:继承恒牙出现釉质发育不全19颗,伴异位萌出2颗,异常牙共19颗;保留组:继承恒牙出现釉质发育不全22颗,伴牙根弯曲6颗,异位萌出5颗,乳牙滞留3颗,异常牙共22颗;空白对照组:异常牙0颗.乳牙挫入伤对继承恒牙的影响主要为继承恒牙釉质发育不全,发生率为85%(41/48),主要表现为釉质着色和缺损.拔除组与保留组继承恒牙釉质发育异常率分别为79%(19/24)和92%(22/2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但上述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参照改良Dean氟斑牙指数分级标准,拔除组与保留组继承恒牙釉质发育异常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拔除组对继承恒牙釉质发育的影响轻于保留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正常、着色、缺损区釉柱从规则的球拍状到笋状或蜂巢状,最后到条索状逐渐紊乱不规则.能谱分析显示:正常、着色、缺损区釉质Ca、P含量依次降低,但Ca/P无显著变化.结论乳牙齐龈挫入性损伤应及早拔除乳牙,以减少其对继承恒牙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低位尖牙矫治的应力释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颌尖牙唇侧异位萌出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因可能是因牙列拥挤导致.由于唇侧异位萌出的尖牙低位程度不一,传统固定矫治技术认为当尖牙低位严重时,矫治弓丝不可直接将其纳入,否则会导致邻牙压低局部开牙合,甚至出现牙合平面的切斜等.Damon系统则建议矫治早期尽量将错位牙纳入全牙列矫治,目前仅有文献报道尖牙异位的平均高度为(10.5±3.8)mm,而无唇侧异位萌出尖牙平均高度的研究,萌出的尖牙低位程度不一,能否将其直接纳入全牙列矫治,需要谨慎对待.本文综述了将低位尖牙纳入矫治系统后,尖牙及邻牙的应力释放情况,以期为临床矫治低位尖牙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一恒磨牙萌出的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曲面体层片(PR)描述非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在影像片中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5~10岁青少年及儿童所拍摄的573张PR,测量计算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水平垂直距离比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随年龄变化折线图.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为115°~97°,水平向距离比值逐渐降低,从0.45~0.42,男性变化范围稍小于女性;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范围为66°~73°,水平向距离比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下颌变化范围为0.65~0.55,且下降速度快于上颌.结论:5~10岁儿童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牙体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下颌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第一恒磨牙牙胚在萌出过程中逐渐向方及近中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