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翼突种植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翼突种植是将长种植体自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向上后方倾斜植入到骨密度更高的蝶骨翼突和腭骨锥突,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无需上颌窦底提升或植骨,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上颌后牙区形成悬臂梁结构,适用于上颌后牙(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至第三磨牙)缺失或上颌无牙颌,且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4 mm的病例.翼突种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计算机辅助种植技术,尤其是动态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地将翼突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位置,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上颌窦内提升术最佳二期修复时间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牙缺失区由于缺乏功能性加载产生的力学刺激,导致牙槽骨萎缩、骨质丢失,致使牙种植体不能有效埋入.因此种植修复时就需要植入骨粉,弥补牙槽骨高度不足对种植体稳定度的影响.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得出种植体二期修复的最佳时间点,为临床缩短种植疗程选择正确二期修复时间点提供了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采集1名女性健康志愿者颅面骨拍摄的锥形束CT,建立正常上颌骨模型、16缺失采用常规种植术(模型B)和16缺失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模型A)后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A在黏膜与上颌窦底之间以羟基磷灰石骨粉填充,模型B和正常上颌骨模型无需植骨.设置植骨愈合时间为术后的3-9个月,于术后3-5个月施加200 N的力在邻牙上,6-9个月直接施加在种植体上,模拟二期修复对种植体施加载荷.借助种植体及周围的软硬组织对3种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种植体直接加载时,模型A上的应力在103 MPa左右、模型B上的应力在95 MPa左右.植骨后会增加种植体的应力值,而不做植骨则能降低种植体和整个系统的应力.随着骨粉强度的增加,牙槽骨上的应力值随之降低.②当愈合时间到术后6-9个月,在种植体或相应的第1磨牙牙位加载时,正常模型中的应力值最小,模型B次之,模型A最大;植入种植体后的上颌骨的应力大于正常上颌骨.③模型整体松质骨应力水平,在6-9个月模型A的松质骨应力略呈下降趋势,模型B应力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下颌骨模型.④结论:利用原有的牙槽骨进行修复能提高种植体存活率;植骨后在获得足够的牙槽骨高度的情况下,可在6个月后考虑二期修复.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骨质、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综合判定后,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二期修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骨移植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骨萎缩和上颌窦的持续气化可以引起上颌骨后牙的高度不足,在此部位进行牙种植体植入非常困难,增加上颌骨的骨量将有利于种植体植入物,采用骨移植材料进行上颌窦提升以弥补骨量不足是目前公认的方法.目的:分析骨移植材料、人工作骨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上颌窦提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颌窦提升,种植体,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组织工程支持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dental implants,autologous bone,allograft,artificial Bone,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移植材料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各移植材料对上颌窦提升后新骨形成、种植体稳定性和骨-种植体结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是上颌窦提升中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可保证种植体周围骨量及种植的长期稳定性,但自体取骨造成供区二次损伤,容易产生感染.同种异体骨可作为自体骨的替代材料,可生成新生骨并保证种植体植入,达到足够的稳定性.人工骨材料如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双相复合磷酸钙等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可达到高骨-种植体接触率.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将干细胞、细胞因子与生物支架材料相结合用于上颌窦提升,可促进新骨形成,提高骨量,使种植体成功植入且稳定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骨结构变化对老年人种植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造成传统义齿固位困难,种植修复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但口腔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使老年人的人工种植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就上颌而言,一方面上颌牙槽突、上颌结节、牙槽骨壁等部位随着牙齿缺失及其他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吸收,种植体与牙槽突长轴、鼻腔、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种植治疗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尖牙支柱、颧骨区等特殊结构或部位的骨质虽然也发生了萎缩和吸收,但这些结构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从而使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患者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充分认识老年人失牙后口腔颌面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种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扩大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无牙颌患者的种植适应证,造福广大老年患者.本文针对我们在临床应用上颌牙槽突、上前牙牙长轴、牙槽骨壁、鼻腔、上颌窦、尖牙支柱、颧骨及上颌结节的解剖特点及增龄性变化完成不同类型人工种植修复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对这些解剖结构变化与种植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其作为老年患者种植基础的条件及可行性,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窦提升术骨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颌后牙区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上颌后牙缺失后垂直骨量丧失严重,限制了上颌后牙区口腔种植的适应证,增加了种植手术的风险,成为临床上种植义齿修复的主要障碍.上颌窦提升术可以改善萎缩性上颌骨的牙槽嵴高度,而植骨材料的应用可充分解决上颌后部种植骨量不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上颌窦提升术中,骨替代材料的研究应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大面积缺损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上颌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建立兔上颌缺损模型,取自体脂肪干细胞进行异位成骨修复,活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活检结果显示,实验动物新生骨组织血管化良好,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重建术后2个月,腹直肌基本上完全萎缩,上皮化良好.丙烯酸固定桥修复成功,修复功能良好率为95.0%.术后6周,常规下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实验动物新生骨量明显,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明显新骨生成,术后8周,缺损已经完全修复.结论:脂肪干细胞异位成骨修复兔上颌骨大面积缺损无明显排斥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技术应用于穿颧种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在穿颧种植手术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一例上颌骨重度萎缩的48岁男性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进行双侧穿颧种植体植入,结合前牙倾斜植入两枚植体.术后6月完成最终修复.结果:该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观察3年,各个植体均未见明显骨吸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系统能够有效规避穿颧种植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神经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性,2岁. 因"左眼不能上转1年余"入院. 眼科查体:视力不合作,右眼外眼正常,左眼下睑内翻倒睫,左眼球内下转,眼球稍突出,眼球上转、外转受限,上方结膜充血明显,余窥不入(图1). 眼眶CT检查(图2)示左眼球改变,左眼球后上方囊性改变,双侧上颌骨前方未骨性融合,考虑唇裂. 脑室系统扩张. 拟诊:(1)左眼眶肿瘤;(2)先天性唇腭裂. 入院后全麻下行左眼球摘除+左眼眶肿瘤切除+眶减压术. 术中(图3)见眼球一个,前后径1. 8 cm,左右径2. 1 cm. 视神经长约3 cm,于其上可见一囊性包块,大小约3. 8 cm × 2. 5 cm × 2 cm,切开囊内有清亮液体流出,囊壁厚约0. 1cm.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左眼球球壁视网膜内局部查见增生的视网膜,结构紊乱,伴少量纤维及血管增生,另见包绕视神经的囊肿,囊肿壁由纤维结缔组织及视神经的成分构成;符合视神经囊肿. 诊断:(1)左侧视神经囊肿;(2)左眼球萎缩;(3)先天性唇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于海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治疗的4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种、年龄、缺损部位、修复方式、组织瓣成活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的成功率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 450例患者中,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210例(46.7%),带蒂组织瓣修复172例(38.2%),随意皮瓣修复48例(10.7%),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2例(0.4%),其他皮瓣修复18例(4.0%).210例血管化游离组织瓣可分为前臂桡侧(尺侧)皮瓣89例、腓骨肌皮瓣60例、股前外侧皮瓣41例及背阔肌皮瓣20例,其中前臂桡侧(尺侧)皮瓣实际应用最多,失败率最低,患者适用年龄范围最广.按缺损部位分类,210例血管化游离组织瓣治疗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包括舌缺损87例、口咽及颊缺损20例、口底缺损11例、上颌骨缺损31例、下颌骨缺损41例、偏面萎缩20例;210例游离组织瓣中2例游离腓骨肌皮瓣、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及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坏死,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临床总成功率为97.6% (205/210).结论 合理选择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形态,促进其口腔功能的恢复,方案安全可靠,成功率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