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骨与种植体支持的牙列同日重建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骨,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骨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种植体、骨组织、软组织和修复体形态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交界美学的4个构成要素,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位于这4个构成要素的交界区,是粉色美学的重要表现区。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穿龈轮廓的塑造也涉及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三维冠根整合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三维影像数据和光学扫描数据获取牙齿、牙列三维信息用于临床诊断和分析,已成为数字化诊疗不可或缺的环节。影像学数据与光学扫描数据在数据获取范围和数据精度方面各有特点,单一数据来源对牙齿及牙颌信息的表达均不够精确或完整。目前,口腔医学领域常通过对上述两种来源数据进行一体化处理,运用特定方法或算法构建兼具高精度牙冠信息和完整牙根信息的三维冠根整合模型,以满足口腔临床在正畸功能性诊断排牙、种植手术导板设计,以及各种牙体、牙周手术导板设计方面的需求。这种构建三维冠根整合模型的一体化处理方法是口腔医学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针对三维冠根整合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归纳,回顾各种算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评价这些算法技术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科技在医疗各领域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突破,口腔种植机器人是口腔医疗技术领域的一个飞跃。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对比现有口腔种植方式与机器人种植的异同,分析机器人种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展望。通过回顾63篇文献、对比1 176枚种植体,口腔机器人种植在精度、效率、微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明显弥补传统种植方法中的精度误差、手术视野受限、操作空间狭小等问题;如广泛推广应用,未来有望降低技术成本,以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于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颧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穿颧种植技术是临床上修复上颌骨大面积缺损、恢复上颌牙列外形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减少植骨量、缩短修复进程,还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发音及咀嚼功能。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该技术不断改进完善。本文围绕该技术适用范围的更新、种植体数量和位点的选择理念、术式的改良及评价、常见特异性并发症的规避及应对、专用成功标准的提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超声下位甲状旁腺定位新分型对术中寻找及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前超声引导下下位甲状旁腺(IPTG)定位对术中甲状旁腺寻找及保护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3至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初次行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306例,共433侧腺叶切除术,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153例(228侧)及对照组153例(205侧)。为更加快速有效地定位IPTG,本研究定义了IPTG的新分型及IPTG的象限位置分类。观察组术前行超声IPTG检查并测量定位IPTG与甲状腺下极及气管中线距离,术中依据定位寻找并保护IPTG,对照组未借用任何术前辅助定位方法进行常规手术。统计IPTG的分布比例、术中与超声定位的吻合率。结果:共纳入306例患者,男95例,女211例,中位年龄41岁(18~70岁)。Ⅱ、Ⅲ型IPTG占整体比例的77.2%(176/228)。IPTG按不同分组总吻合率为72.8%~79.4%,其中Ⅲ型及2象限吻合率最高,分别为92.4%(73/79)及92.9%(79/8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原位保留率分别为82.0%(187/228)和73.2%(150/205)(χ 2=4.896, P=0.027),种植率分别为8.8%(20/228)和16.1%(33/205)(χ 2=5.393, 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Ⅲ型IPTG原位保留率为94.9%(74/78),优于对照组的77.4%(48/62)(χ 2=7.898, P=0.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分别为32.0%(24/75)和34.6%(1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95, P=0.758);两组均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IPTG定位检查对术中寻找及保护IPTG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明显增加IPTG的原位保留率,减少种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导航下种植手术U型管配准与牙尖配准方法的精度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比动态导航下种植手术U型管配准与牙尖配准方法的精度差异。方法:使用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树脂模型(20个)和仿真头颅模型,在动态导航下植入40枚种植体,由同1名研究人员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选择U型管配准或牙尖配准方法之一,植入种植体(每组20枚)。通过比较种植体计划植入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评价两种配准方法的精度;选择角度误差、植入点三维误差和根尖点三维误差作为主要测量指标。结果:U型管配准组和牙尖配准组植入点三维误差分别为(0.93±0.54)和(1.07±0.46)mm,根尖点三维误差分别为(1.03±0.53)和(1.16±0.55)mm,角度误差分别为1.62°±0.97°和2.06°±0.98°,两组相同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1, P=0.368; t=0.79, P=0.436; t=1.42, P=0.164)。 结论:动态导航下种植手术中,U型管配准和牙尖配准方法均有较高的精度。牙尖配准方法无需额外的配准设备,便于临床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列缺损微创固定咬合重建中天然牙与种植体同期修复的数字化整合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列缺损微创固定咬合重建是以微创修复理念为导向,以咬合重建为目标,涉及余留天然牙的微创修复、牙列缺隙区的种植修复以及咬合改变从可逆到不可逆的序列重建过程。牙体修复和种植修复共同完成咬合重建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口内扫描、锥形束CT、电子面弓、虚拟 架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等数字化技术可用于修复各阶段,如修复前的整体记录和评估、功能性修复空间的确定、过渡修复与正式修复过程中兼顾美学与功能的天然牙微创修复体和种植冠桥修复体的同期精准设计与制作,以及修复后随访记录和评估等循证医学资料的保存等。数字化技术的整合应用不仅可优化修复流程,还有利于提高修复的精准性。本文简要阐述牙列缺损微创固定咬合重建理念及修复过程中天然牙与种植体同期修复的数字化整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新型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的研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微种植体支抗精准植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准确标定微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5例(共30颗)需行微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1±6.3)岁。术前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输出采集的DICOM数据格式。对患者术前分析模型进行3D扫描,获取模型扫描的STL文件。通过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将CBCT数据和模型数据拟合匹配处理,对导板的厚度、倒凹补偿的量、关键部件套环尺寸等进行设计。使用3D打印机调整尺寸后进行打印。采用助攻法植入微种植体,术后拍摄CBCT,将术前设计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术后CBCT与设计微种植体的CBCT拟合发现,微种植体与术前设计一致,与邻牙牙根保持安全距离且平行,不损伤上颌窦等部位,术后1、3个月未见微种植体支抗脱落。应用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靠,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准确,可植入口腔内绝大多数部位。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制作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以精准定位微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