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 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 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 P<0.05)。 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骨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骨、多次直线截骨、弧形截骨与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12、0.00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1、0.167,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50、0.044, 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5、0.003, 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65,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9, 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7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9,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测量技术在骨性Ⅲ类错颌双颌术后复发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 t=2.948, 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 r值为0.572~0.736, 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 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青少年髁突肋(软)骨移植术后咬合诱导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影像学、模型分析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髁突肋(软)骨移植后,使用正畸功能矫治器促进牙列发育,诱导建 的治疗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髁突肋(软)骨移植后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进行正畸功能矫治共9例。利用头颅侧位片观察下颌生长;通过石膏模型观察咬合关系变化。配对样本差值符合正态分布时,使用配对 t检验统计学分析;不符合时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治疗后患者颏部及口内咬合偏斜显著改善。头影测量显示患者下颌矢状向SNB角增加4.13°±1.49°, P<0.001,ANB角减小3.51°±1.95°, P<0.001。垂直向,MP-FH角增加2.23°±1.29°, P<0.001;Y轴角增加量 M( Q1, Q3)为1.30°(0.80°,1.60°), P=0.0149。模型分析显示前牙覆盖减小(2.49±1.43) mm, P<0.001;上颌第一前磨牙/乳磨牙间宽度增加(4.97±2.13) mm, P<0.001;上颌第一恒磨牙间宽度增加(2.30±1.90) mm, P<0.001;下颌第一前磨牙/乳磨牙间宽度增加(2.60±1.25) mm, P<0.001。 结论:接受髁突肋(软)骨移植术的儿童、青少年,术后正畸功能矫治可以促进患儿牙列发育,可诱导建 ,改善咬合功能。提示正畸-髁突手术联合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第二下颌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4, 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4, 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27, 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 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颌间牵引钉联合可吸收性微型骨接板治疗老年下颌骨骨折的应力研究和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颌间牵引钉联合可吸收性微型骨接板治疗老年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骨折老年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可吸收性微型骨接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下颌骨骨折稳定性(AF-BF距、AXB角)以及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下颌骨骨折稳定性提高,AF-BF距、AXB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颌骨、整体的最大应力值高出对照组,但固定板最大应力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颌骨、整体、固定板的最大位移值高出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颌间牵引钉联合生物可吸收性微型骨接板治疗老年下颌骨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重度抑郁症患者外泌体miR-146a-5p表达对脑灰质容积变化的调控作用;青少年重度抑郁症MRI脑皮层结构研究;室管膜下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MGMT及Ki-67相关性分析;神经影像预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评估急性脑卒巾患者降脂治疗后斑块特征变化;外中耳发育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高分辨率CT观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状态预测模型构建;CT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组合策略;人工智能斑块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中的预测价值;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心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瘤内联合瘤周动态对比增强MRI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综合影像诊断与对比研究;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R2*及其联合指标评估乙肝肝功能的价值;CT平扫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MRI高清扩散加权成像联合T1WI动态对比增强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MR在胎儿消化道产前筛查巾的应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MRI表现;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联合MRI影像组学构建膀胱癌肌层浸润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MR T1-mapping成像在定量评估儿童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MRI在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不同骨髓浸润模式;盂肱关节软骨T1ρ、T2值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研究;儿童骨内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儿童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肺出血的预测;骨盆多发骨折出血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全体质量、去脂体质量和体表面积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大体质量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对比研究;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在儿童胸部CT诊断参考水平中的应用;CE-Boost技术对门静脉双低CT静脉成像图像质量的提高;MRI膝关节8通道硬质线圈与16通道柔性线圈的使用非劣效性对比研究;口服钆布醇在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MR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分段注射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氢质子MR波谱在颞叶内侧癫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终末期肾病伴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评价的研究进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功能MRI研究现状;个体化低管电流/管电压低辐射剂量胸部CT扫描的研究进展;介入治疗在肥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飞利浦256层Brillinace iCT重建柜故障维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髁突骨折三维骨折线分布进行三维形态学分析,揭示髁突骨折的分布及走行特点,为颌面外科诊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 37 例下颌骨髁突骨折行螺旋CT检查的病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导入Mimics和 3-matic软件中对下颌骨骨折体进行分离、建模和模拟复位,并在健康标准的下颌骨模型上临摹骨折线,获得髁突骨折线分布图.结果 冠状髁突骨折呈斜行走行,在上内部无明显骨折线,左右侧髁突骨折线无明显区别;水平髁突骨折线以外高内低环绕髁突颈部走行,上内部骨折线明显减少.结论 通过髁突骨折分析联合运用 3D Mapping技术,得出髁突骨折主要集中在髁突外侧伴随骨折碎块的断裂和脱离髁突情况出现,常需手术螺钉固定治疗,运用3D Mapping技术可进行术前虚拟指导螺钉角度、方向及长度,为提高手术准确性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