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 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 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 P<0.05)。 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内入路下颌角截骨手术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口内入路下颌角截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变化,以及影响手术满意度的因素。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23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口内入路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根据中文版FACE-Q制作问卷,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从面部外观、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使用配对 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与各维度得分间的关系,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影响手术满意度的因素,当回归系数 B>0时说明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结果:共收回83份完整问卷,其中男12例,女71例,年龄19~41岁,平均25.8岁。其中初中学历1例,高中11例,大学54例,硕士及以上17例。1例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其余患者均表示满意。不同维度术后的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面部与下颌满意度提高了(32.54±13.77)分,颏部满意度提高了(8.17±10.97)分,面部总体外观满意度提高了(31.42±15.67)分,心理健康提高了(18.17±16.39)分,社会功能(自信心)提高了(14.11±13.34)分。不同文化水平之间的患者在不同维度的FACE-Q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对患者手术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正相关关系( r:0.482~0.806, P<0.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示术后下颌轮廓与下面部的美观程度会对结局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回归系数 B>0, P<0.05, R2=0.584)。 结论:下颌角术后患者的面部外观、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影响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最可能的因素为术后下颌轮廓与下面部外观的美观程度,同时也与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骨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骨、多次直线截骨、弧形截骨与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的患者临床资料。注射方法:用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将100 U A型肉毒毒素配置成浓度为50 U/ml的溶液,标记咬肌"安全注射区",前、后边界分别为咬肌的前、后边缘,上界为嘴角至耳垂连线,下界为下颌骨的下边缘,在此区域内标记3个或4个注射点,注射点距离4个边界至少1 cm,每侧注射25~40 U。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发症种类,总结治疗措施。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男8例,女152例,年龄(30.6±6.2)岁。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咬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下面部线条更加柔和,面部轮廓得到了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1.3%(130/160),主要有以下有4类:(1)非肌肉源性的并发症,包括淤斑5例(3.1%),一般于5~7 d可自行消退;头痛2例(1.3%),适当休息,2~3 d症状可消失。(2)与毒素效应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咀嚼力下降,共86例(53.8%),随着药物的代谢3~12周逐渐恢复。(3)与注射剂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面部下垂4例(2.5%),单次注射剂量双侧各30~40 U,2例未予特殊处理,约8~12周逐渐恢复,1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提升下颌缘后约2周逐渐恢复,1例于外院使用热玛吉治疗后逐渐恢复;反常性硬性咬肌膨出9例(5.6%),5例给予补充注射4 U A型肉毒毒素后1周内消退,其余4例未予特殊处理,1~2周后自行消退。(4)与注射部位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微笑异常3例(1.9%),嘱患者正确练习微笑动作,4~12周逐渐恢复;面颊凹陷21例(13.1%),1例患者通过注射透明质酸改善症状,其余患者未予特殊处理,8~12周逐渐恢复。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在推荐的咬肌安全区域内进行注射,合理把握注射剂量和注射深度,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患者围手术期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的效果。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中心接受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患者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27(23.23±2.54)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0~29(23.87±2.58)岁。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焦虑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情况,评估应用效果。干预组30例患者均满意,满意度100%;对照组30例中满意26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的焦虑评分均降低,干预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到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手术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地区青年女性下颌三维测量及其在下颌角肥大诊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青年女性下颌三维测量数据在下颌角肥大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上海大学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徐汇中心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临床资料库中筛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年轻女性头颅CT影像数据,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医生的评价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下颌肥大组、下颌美观组和常模组,对3组人群颌面部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骨组织包括下颌角角度(∠Co-Go-Me)、下颌扩展角角度(∠Go-Me-Go)、下颌体长度/下颌支高度比(Go-Me/Co-Go)、下颌角间宽度/颧面宽度比(Go-Go/Zy-Zy)、下颌宽指数(Go-Go/Co-Co);软组织包括下颌角角度(∠t-go’-gn)、下颌角间宽度/中面宽度比(go’-go’/zy’-zy’)、下颌角间宽度/下面高度比(go’-go’/s-gn)。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下颌肥大、下颌美观与常模组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下颌肥大与常模组、下颌美观与常模组比较采用LSD法;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00例上海青年女性,其中下颌肥大组73例,年龄(26.1±3.2)岁,体质量(54.3±4.3) kg,体质量指数(BMI)为(21.3±1.9) kg/m 2;下颌美观组32例,年龄(25.3±3.1)岁,体质量(58.7±3.7) kg,BMI为(20.0±1.5) kg/m 2;常模组95例,年龄(27.2±3.7)岁,体质量(53.3±3.4) kg,BMI为(20.1±1.3) kg/m 2。3组受试者年龄、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间∠Co-Go-Me、∠Go-Me-Go、Go-Me/ Co-Go、Go-Go/Co-Co、∠t-go’-g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其中下颌肥大组下颌角区存在显著外翻、后突,与常模组间∠Co-Go-Me(111.69°±4.19° vs. 115.43°±3.01°)、∠Go-Me-Go(66.27°±4.51° vs. 64.19°±3.69°)、∠t-go’-gn(126.13°±7.51° vs. 130.34°±7.2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下颌美观组与常模组间∠Co-Go-Me(121.61°±3.22° vs. 115.43°±3.01°)、Go-Me/Co-Go(1.67±0.20 vs. 1.58±0.15)、∠t-go’-gn(137.17°±7.57° vs. 130.34°±7.2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下颌肥大组∠Co-Go-Me的下四分位点约为110°,∠Go-Me-Go的上四分位点约为72°,四分位点数据同其他2组众数区域重叠较小。筛选出∠Co-Go-Me( D1)、∠Go-Me-Go( D2)、Go-Me/Co-Go( D3)3个指标建立Fisher判别函数,下颌肥大组函数为 Z=0.237 D2-0.084 D1-5.813,判别率为60.3%,下颌美观组为 Z=0.257 D1-0.015 D3-28.610,判别率为85.3%。 结论:上海地区青年女性∠Co-Go-Me、∠Go-Me-Go、∠t-go’-gn等数据可用于评估其下颌轮廓形态,为下颌角肥大诊疗提供参考;下颌美观人群∠Co-Go-Me应趋近122°;∠Co-Go-Me <110°、∠Go-Me-Go>72°可作为下颌角肥大人群的初步判别指标,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导航机器人系统应用于下颌骨精确截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辅助下颌骨截骨的精确性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的下颌角肥大患者1例,女性,27岁,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根据其头颅CT扫描数据制作5个同样的下颌骨模型。搭建下颌骨导航机器人系统,将头颅三维数据导入FaceGraph软件形成虚拟三维图像,并按照"理想截骨线"的标准预设截骨线;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局部表面特征,将其与虚拟三维图像进行配准;机械臂通过信号传输连线将臂间关节角度值传输至主机,在对机械臂空间建模的基础上,运算得出机械臂末端的实时位置信息,经过以上步骤,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的坐标以及机械臂的相对位置进行统一。在导航系统的辅助下,由术者操作末端机械臂分别在5个下颌骨模型上完成截骨手术。采用SPSS 20.0软件,对5个模型的总体40个偏差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模型实际截骨线与软件中预设截骨线的偏差情况,并对5个模型各自的偏差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模型间的偏差有无差异。结果:在对下颌骨模型进行模拟截骨的实验过程中,机器人末端铣刀运行平稳,能够根据实验前设定的截骨线行走;在预先设定的位置计算实际截骨线与预设截骨线的总体偏差值为(0.92±0.43) mm(95%CI:0.78~1.05 mm),对5个模型截骨后的偏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320, P>0.05)。 结论:在术者控制下,导航机器人系统能够按照预设的截骨线精确、稳定地对下颌骨模型进行截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角整形术的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颌角整形术通过对咬肌切除、下颌角区的骨质截除、骨外板骨质磨除等方法以达到改善下面部轮廓的目的。下颌角整形术主要包括咬肌肥大矫治与下颌角肥大骨质矫治2个方面,经历下颌角截骨术式改良到数字化外科手术设计的不断进步,并逐步与颧骨颧弓整形术和颏成形术联合应用,以塑造更完美的面部轮廓比例。该文对下颌角整形术的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阐述,探讨其适应证,总结发展规律,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下颌角不对称肥大的诊断与手术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角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 ± 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角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 mm、(12.84±2.96) 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 mm、(10.95±3.25) 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 mm、(-0.02±0.37) 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下颌角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角截骨术对女性患者心理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女性患者接受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MAO)前、后心理状态。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并接受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女性患者36例,年龄18~35岁,平均23岁。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8.0等统计软件将手术前、后数据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SCL-90问卷调查显示,术前患者在强迫症状(2.24±0.43比1.62±0.58, P<0.01)、人际关系敏感(1.85±0.46比1.65±0.61, P=0.02)、抑郁(1.91±0.43比1.50±0.59, P<0.01)、焦虑(1.75±0.42比1.39±0.43, P<0.01)、敌对(1.86±0.45比1.46±0.55, P<0.01)、偏执(2.18±0.46比1.43±0.57, P<0.01)等6个指标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值。术后1个月,患者SAS、SD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SAS评分由43.0±9.8降至37.5±6.8,SDS评分由47.1±10.6降至39.4±7.5( t=8.0、10.4, P<0.01)。SCL-90抑郁、焦虑等指标与国内常模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可缓解患者焦虑或抑郁等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