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快速荧光法检测微RNA-721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 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而重新发射荧光,随后H1与DNA发夹探针H2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探针AuNP-H1、探针H2及不同浓度的miRNA-721共反应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 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20 μL探针AuNP-H1、50 μL 3 μmol/L探针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2,pH 7.4)与 50 μL不同浓度(0.1~5 μmol/L)的 miRNA-721 在 30 ℃共反应20 min,发现在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F=F-F0)与miRNA-721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F=29 232×lgC-52 435(R2=0.991 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林火干扰下的树木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随着全球逐渐暖干化,林火不仅驱动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同时也影响树木的生理和生长.林火导致的热损伤引发树木一系列复杂生理响应.揭示火后树木生理的响应机制,对于进一步理解树木碳水关系和火后恢复生长限制,以及提高火后树木死亡预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从林火对树木的作用途径和方式着手,基于不同形式林火(树冠火、地表火、地下火)对树木各部分(树冠、树干、根系)造成的损伤,综述了林火对树木生理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火后树木生理与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互作关系.热损伤诱导的形成层、韧皮部坏死和木质部水力失衡是火后树木生理的主要响应机制,二者导致的两个生理功能限制——"碳饥饿"和水力失效——严重影响树木的碳水关系,也决定了火后树木是恢复生长还是延迟死亡.火后树木生理机制还与干旱、昆虫攻击和微生物入侵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该文强调了对林火强度的定量分析和对植物组织死亡阈值的准确判断的迫切性,同时提出了探究火后树木生理与功能性状和其他因素的互作关系的必要性.精确评估树木生理机制间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林火如何影响树木功能完整性极为关键,有助于完善林火风险评估和树木死亡模型预测.在未来气候暖干化驱动的高频、高强度林火发生背景下,对树木生理响应的深刻认识对于更好地研究火后生态系统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西宁市丁香属植物小枝茎构型对展叶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小枝茎的大小影响着着生其上的叶片数量和大小,探究小枝茎构型与展叶效率间的关系对认识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宁市火烧沟9种丁香属(Syringa spp.)植物为材料,以小枝基径、茎长和生物量表征茎构型,以展叶系数、叶片密度、总叶面积、平均单叶面积表征展叶效率,分析了 丁香属植物茎构型与展叶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9种丁香属植物小枝茎构型和展叶效率关系的种间差异明显,茎长基径和茎生物量能更好地反映小枝茎构型对展叶效率的影响;随着茎长的增加,小枝展叶系数和叶片密度呈降低趋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面积呈增加趋势,但这种影响的强度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小枝茎长显著影响展叶效率,同属异源植物在适应高寒环境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策略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火控制政策下森林可燃物处理对大兴安岭林火情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随着气候变暖,近年来灾难性森林火灾频发,给森林资源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如何降低森林火险是森林管理中需要面对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利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处理对林火情势的影响.根据两种火控制政策(现行灭火和不灭火)下是否进行可燃物处理,设计了 4种模拟预案,其中可燃物处理预案包含9种可燃物处理方案,对应不同的可燃物处理方法(粗可燃物物去除、计划火烧、粗可燃物去除+计划火烧)、处理频率(低、中、高)和处理面积(大、中、小).通过对火烧面积、不同强度火烧面积等进行评价,最终确定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管理方案.结果表明:长期灭火,使森林可燃物大量堆积,发生高强度火灾概率增加;在两种火控制政策下进行森林可燃物处理都可以减少高强度林火的面积,从而降低森林火险,但是,由于两种火控制政策下粗、细可燃物累积情况不同,在自然火情景下,频发的森林火灾导致细可燃物累积量少,每20年对10%的面积进行粗可燃物去除即可有效降低森林火险,但此处理方案在灭火情景下效果较差;最终确定适合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管理方案为每20年对10%的面积进行一次粗可燃物去除+计划火烧处理,并继续实施灭火政策.本研究可以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林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林火对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区域碳排放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云南松是我国西南林区典型易燃针叶树,研究林火对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火烧后碳排放量的影响,对可燃物管理及区域碳平衡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四川省西昌市2020年3月30日云南松林火烧迹地为对象,设置不同火烧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和对照(未火烧)样地,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变化以及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乔木层、凋落物层及地表有机质层可燃物负荷量损失程度计算可燃物燃烧效率,进而计算不同组分可燃物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不同火烧强度下云南松林各类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具体表现为:重度火烧(50.94 t·hm-2)>对照样地(41.08 t·hm-2)>中度火烧(37.40 t·hm-2)>轻度火烧(28.83 t· hm-2);(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因子中,烧死木百分比、熏黑高度与树高的比值对灌木和草本可燃物负荷量的解释量较大;地形因子中,坡向对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解释量大于坡度和海拔;(3)云南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地表有机质层可燃物碳排放量在不同火烧强度样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碳排放量分别为23451.30、8322.86、5244.74 t,此次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37018.90 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赣南地区森林可燃物分类及其火行为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森林可燃物模型可以对具有巨大变异性的可燃物进行综合描述,是建立林火模拟系统和进行林火行为预报和模拟的基础.本文从潜在林火行为的角度出发,依据可燃物的关键参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可燃物分类并进行火行为预测,最终建立赣南地区标准森林可燃物模型.结果表明:坡度不变条件下,不同可燃物的蔓延速率、火焰长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上升;可燃物对坡度和风速敏感,火线强度随之增大而增加.赣南地区可建立4个标准可燃物模型,代表性植被类型分别为毛竹林(模型FL-Ⅰ)、马尾松林(模型FL-Ⅱ)、针叶(马杉)、针阔(马杉木)混交林和杉木林(模型FL-Ⅲ)以及木荷林和阔叶林(木枫)混交(模型FL-Ⅳ).不同可燃物林火行为的预测结果以及4个标准可燃物模型的地表和垂直结构特征可为林火管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毫火针治疗湿瘀互结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远期并发症,多与DVT类型、DVT为初发或复发、抗凝药物使用周期及强度、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 [1-2].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期,遗留在静脉管腔内的陈旧性血栓与静脉管腔内膜发生粘连、蔓延、机化、再通等病理改变,导致静脉管腔阻塞和/或静脉瓣膜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引发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慢性下肢静脉压力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石英玻璃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可行性的初步实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通过对人工合成石英玻璃热释光特性的实验研究,探索石英玻璃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石英玻璃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发光曲线,研究石英玻璃的热释光特征,并优化测量参数.利用国家次标准剂量学实验室(SSDL)中的Co-60参考辐射场,按照放射治疗剂量水平,对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石英玻璃样品进行照射,分别照射0.5、1.0、2.0、4.0、6.0、8.0和10.0 Gy.依据石英玻璃吸收剂量与相对热释光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研究石英玻璃剂量响应的线性和分散性,并分析其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结果 退火条件为430℃下、10 min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4,在吸收剂量为2 Gy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0.97%;退火条件为600℃下、l h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1,在吸收剂量为2 Gy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1.4%.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退火条件为430℃ 下、10 min的石英玻璃具有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重组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结核分枝杆菌的构建及其用于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萤火虫荧光素酶(FFLuc)重组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利用其建立抗结核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测定目前主要的抗结核药物的MIC.方法 (1)以质粒pMV306hsp+FFLuc为模板,PCR扩增FFLuc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V361+FFLuc,电转化至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中,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鉴定FFLuc表达.比较结核分枝杆菌与重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状态并绘制生长曲线.(2)检测不同浓度的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莫西沙星(Mfx)、链霉素(Sm)、左氧氟沙星(Lfx)、利奈唑胺(Lzd)作用不同时间的表达荧光量变化,考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FFLuc表达的稳定性,建立以FFLuc标记结核分枝杆菌为基础的测定抗结核药物MIC的方法并测定INH、RFP、EMB、Mfx、Sm、Lfx、Lzd等7种药物的MIC.结果 (1)pMV361+ FFLuc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的稳定表达FFLuc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菌量与荧光表达量(相对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x2=0.994,lg(y)=0.905×lg(x)+0.832].(2)应用新方法检测的7种药物的MIC与微孔培养显色(MABA)法MIC测定结果基本相同.第4天时荧光检测INH、RFP、Mfx、EMB、Sm、Lfx和Lzd的MIC值分别是0.05、0.05、0.09375、4、0.8、0.15、0.15μg/ml;与MABA法检测结果相比,结果在相差1~2倍MIC值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建立了FFLuc重组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检测抗结核药物MIC的方法与MABA法相比,所需时间更短,第4天即可检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 Linnaeus)是一种对松、杉、柏等林木危害非常严重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针叶树的衰弱木以及火灾后的枯立木,是继松褐天牛之后携带拟松材线虫能力最强的蛀干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危害,深入地研究其种群空间格局,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块受害程度不同的油松林内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种受害程度不同的林分内,褐梗天牛的危害具有显著差异,轻度受害林分内有虫株率为30.8%,中度受害林分内有虫株率为44.3%,而重度受害林分内高达78.3%.根据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和重度受害林内褐梗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成虫的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在3种林分中褐梗天牛幼虫数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和重度受害林内幼虫数量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是19.10、11.97、61.98m,其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是0.646、0.784和0.500;成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是43.08、43.23、44.17m,其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是0.044、0.021和0.171,但其成虫的数量在空间呈随机分布,没有表现出空间依赖性.根据垂直分布图分析得出: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在油松上主要集中聚集在某个高,然后随着高度增加密度降低,随着高度接近地面密度也降低.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其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林地中心,由林地中心株向整个林地扩散,而成虫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