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各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与对照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新生儿35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 h内均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同时按照"0-1-6"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对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均采取对症治疗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随访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采取随访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6个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同时调查两组孕妇的随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BV-DNA定量检查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产妇采取随访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降低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注射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注射吸毒人群(PWI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67%,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PWID是需要优先关注的人群。尽管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抗病毒药物持续病毒学应答可达到95%以上,但是PWID接受治疗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医疗实践中,由于PWID多伴随合并感染、多重基因型感染、低依从性、药物滥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危险行为及再感染等情况,医生常担心这些因素影响疗效而拒绝给PWID提供丙型肝炎治疗。现对不同感染状态及具有特殊行为特征的PWID开展丙型肝炎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为在多学科合作下对PWID人群开展的丙型肝炎治疗安全有效并且能保证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丙型肝炎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毒性肝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约有7 00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和1 000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而健康体检是目前我国发现HBV与HCV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共识,希望提高健康管理部门对体检人群关于病毒性肝炎咨询和转诊的规范性,促进健康管理机构与临床、检验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从而推广在健康体检中病毒性肝炎的筛查,有助于促进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抗病毒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4—2021年北京市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04—2021年北京市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2004—2021年北京市丙肝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和其他流行病学特征。按照1∶1匹配的病例对照调查研究设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北京市2021年丙肝病例的感染相关因素。结果:2004—2021年北京市丙肝报告发病率介于2.37/10万~10.46/10万,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以慢性为主。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2004—2006年,APC=45.37%,95% CI:-1.56%~114.69%;2006—2021年,APC=-9.21%,95% CI:-10.70%~-7.70%)。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史( OR=1.84,95% CI:1.08~3.14)和既往输血史( OR=34.22,95% CI:8.05~145.41)是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北京市丙肝报告发病率先升后降,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史和既往输血史,预防丙肝传播重点依旧为保证血液安全供应和防止丙肝的医源性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新辅助治疗肝细胞癌完全坏死成功转化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8岁,主因右上腹部隐痛2年余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于外院行腹部B超发现肝血管瘤(2.0 cm×1.4 cm),未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既往丙型病毒性肝炎15年,口服抗病毒药治疗1年。查体: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20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152.0 U/L,AFP 24 005.90 ng/ml,PIVKA-Ⅱ 27 610.07 Mau/ml。腹部增强CT: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动脉期明显强化灶,门静脉左支部分分支见充盈缺损,病灶最大截面6.8 cm×6.3 cm×5.7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小结节样子灶。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肝脏S8/4段扫及两枚不规则肿块,相互融合,范围约7.6 cm×6.1 cm×5.8 cm,病灶周围见散在子灶(图1);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并延伸S3段门静脉分支内(图2)。由于患者为多发肿瘤、瘤体巨大且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行转化治疗。患者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1次;10 d后开始行外放射治疗(肿瘤+门静脉癌栓;200 cGy×20 d);开始放疗4 d后加用仑伐替尼(8 mg/d口服;期间因乏力伴肌痛停药10 d,症状缓解后继续服药)联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半个月后复查CT示病灶较前缩小伴强化程度减低,遂继续维持原方案。4个月后复查增强CT示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整体病变周围动脉期未见明确强化;上腹部磁共振增强成像(普美显)示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及其内分隔见少许强化(图3),肝胆期呈低信号,原门静脉左支腔内见充盈缺损本次未见明确显示,mRECIST PR(图4);AFP 7.49 ng/ml;PIVKA-Ⅱ 16.09 Mau/ml。遂全麻下行开腹肝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病理诊断:肝细胞癌,瘤床均为肿瘤性坏死。出院后长期服用仑伐替尼,剂量同前。术后3个月外院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AFP 8.04 ng/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建国以来防控病毒性肝炎工作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在摸清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提出科学防控策略后,我国政府有力践行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尤其是近4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在推行预防接种、加强血液筛查、规范诊疗服务、加强监管方面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甲型肝炎发病率从1990年的52.6/10万降至2019年的1.38/10万,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14年的0.32%,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治愈率已经实现95%以上,戊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呈下降趋势。但是,估计2019年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率为25%,治疗率为17%;估计丙型肝炎诊断率为30%,治疗率为9%。这与达到2030年90%诊断率和80%治疗率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国家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健康促进,加强筛查和诊疗服务,以促进更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局灶性病变边界和周围肝组织的弹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定性分析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图像上肝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边界和周围肝组织的弹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52例FLL患者(152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FLL及其周围肝组织SWE检查,同时记录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分析FLL的弹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病变周围肝组织弹性分布类型及两者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良性病变26例,恶性病变126例。良性病变中25例(96.2%)表现为弹性边界清楚,1例(3.8%)表现为弹性边界不清;恶性病变中82例(65.1%)表现为弹性边界清楚,44例(34.9%)表现为弹性边界不清。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良恶性是弹性边界是否清楚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良、恶性病变周围肝组织弹性分布表现为A型(均匀蓝色)、B型(蓝绿色)、C型(不均匀呈五彩状)分别为20例(76.9%)、6例(23.1%)、0例和17例(13.5%)、60例(47.6%)、49例(38.9%);病变周围肝组织的弹性分布类型(A型、B型、C型)在良恶性病变、有无病毒性肝炎背景、不同性别及不同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不同大小病变之间的分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46)。 结论:定性分析FLL边界和周围肝组织的弹性特征可为FLL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参考,FLL边界和周围肝组织弹性特征受病变性质及肝病背景影响,而与病变大小无关。边界弹性特征鉴别诊断不同类型FLL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丙型肝炎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