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石化厂488名工人噪声所致听力损失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某石化厂噪声所致工人听力损失的风险水平。方法:于2020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某石化厂488名噪声作业男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SO 1999:2013《声学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评估》评估工人目前和未来噪声所致听力的发生风险,采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测试工人佩戴护听器的个人声衰减值(PAR),对比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风险评估结果、适合性检验结果。结果:该石化厂男性工人平均噪声暴露等效声级为86.7 dB(A),工人PAR的中位数为16(4,23)dB,不同听力结果工人的年龄和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强度和PA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SO1999:2013方法的风险结果显示,工人目前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均为可忽略风险和可接受风险,噪声聋的发生风险为可忽略风险者452人(92.7%),中等风险者27人(5.5%),高风险者9人(1.8%)。暴露在噪声强度为>94~97 dB和>97 dB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为中等风险及以上。暴露在91~94 dB噪声强度下的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噪声聋的风险均在中等风险及以上。 结论:该石化厂工人未来5~15年发生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较高,需要加强噪声防控措施。ISO1999:2013方法可能会低估工人发生听力损失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制造类企业劳动者使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机械制造类企业的职业噪声危害情况,使用适合性检验方法评价劳动者佩戴护听器后的个体降噪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5家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劳动者噪声接触水平。使用3M TM E-A-Rfit TM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系统测试485名典型噪声作业岗位的劳动者日常佩戴护听器的基线个人声衰减值水平(PAR),对PAR值不能满足工作降噪需求的劳动者进行佩戴指导并重复测试,收集干预前后劳动者的PAR结果并分析。 结果:接受适合性检验的噪声作业劳动者主要分布在24个工种,岗位噪声接触水平为80.2~95.0 dB(A),岗位噪声超标率为52.5%(138/263)。485名劳动者的基线PAR中位数[ M( Q1, Q3)]为6.0(0.0,14.0)dB。男性、工龄>15年、使用护听器年限>15年、认为护听器佩戴舒适、大专及以上者文化程度以及接触噪声水平90 dB(A)劳动者的基线PAR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275名工人(56.7%)未通过基线PAR测试,不同噪声分组的工人需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干预后未通过基线受试者的PAR从0.0(0.0,3.0)dB提升至15.0(12.0,18.2)dB。 结论: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严重,接噪劳动者佩戴护听器基线PAR与护听器的标称值存在较大差异。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劳动者佩戴护听器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噪声作业工人佩戴泡棉型耳塞培训前后个人声衰减值的测量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测量并比较噪声作业工人培训前后佩戴泡棉型耳塞的个人声衰减值(PAR)的差异,评价护听器佩戴培训对防护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23年2月,选择94名某机械制造企业接触噪声的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在作业场所的生产性噪声进行测量,对研究对象进行护听器佩戴培训,利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测量并记录培训前后研究对象佩戴3M 1110泡棉型测试耳塞的PAR值,比较实际PAR值与标称值及相关标准中噪声衰减值的差异,并评价培训前后护听器的保护效果。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6±11.48)岁,平均工龄(16.34±11.64)年,平均接噪工龄(15.67±11.64)年,所在岗位噪声检测结果为80.1~94.3 dB(A)。研究对象佩戴3M 1110泡棉型测试耳塞进行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培训后双耳综合PAR值为(19.3±6.4)dB(A),明显高于培训前(11.1±7.4)dB(A)( t=13.31, P<0.001)。培训后,11人(11.70%)PAR值可达到经校正过的噪声衰减值(NRR'值),26人(27.66%)可达到单值降噪值(SNR值)×0.6的标准,84人(89.36%)可达到(NRR-7)/2的标准。培训后护听器保护不足率(7.45%)较培训前(45.74%)明显降低,不同保护水平在培训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83, P<0.001)。 结论:建议企业以适合性检验替代标称值估算的方法评估护听器降噪效果,加强护听器选择和使用方面的专项培训,以确保劳动者正确佩戴,提高护听器的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电机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的护听器防护效果验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某电机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现状,探讨工人佩戴护听器的防护效果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某市某电机制造企业的佩戴护听器的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共179人。测量工人佩戴护听器的个人声衰减值(PAR);分析不同基本人口学信息、噪声接触情况、护听器使用情况分组下的基线PAR变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基线PAR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79名工人来自4个工种35个岗位,岗位噪声超标率为51.2%(42/82),其中电机设备调试工接触噪声强度最高[94.4 dB(A)]。比较不同特征的基线PAR发现,男性、每日接噪时间<8 h、使用护听器10~14年,以及认为护听器佩戴舒适的工人基线PAR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基线PAR通过率为43.0%(77/179),102名未通过基线测试工人在接受干预措施后,PAR由干预前的0(0,3)dB提高至干预后的14(12,16)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该电机制造企业噪声危害严重,而工人佩戴护听器的防护效果不佳,性别、每日接噪时间、护听器使用年数和护听器使用的舒适性是防护效果不佳的可能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典型制造业工人佩戴硅胶耳塞听力防护水平及干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制造业企业噪声暴露工人佩戴某预制型硅胶耳塞的防护效果,对未达到预期降噪水平的工人进行培训干预,并了解耳塞衰减的频谱特征。方法:于2022年6至8月,选择两家配发同种耳塞的制造企业,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294名噪声暴露岗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声衰减测试及培训干预,对企业工人声暴露现状及对佩戴耳塞的主观认知、耳塞佩戴的实际衰减及干预后的衰减及硅胶耳塞降噪的频谱特征进行描述与组间比较。结果:基线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值为0的工人占32.7%(96/294),两企业PAR基线通过率均不足60%;不同性别、年龄、接噪工龄、受教育程度及工人对耳塞主观认知差异的PAR基线通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企业工人PAR提升值中位数均>10 dB;不同频率的P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R与标称值在4 000 Hz处差距较大。 结论:耳塞的实际声衰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差值与噪声频率有关,使用硅胶耳塞时需要关注场所噪声的频谱成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噪声作业工人护听器防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噪声作业工人佩戴护听器的防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法,选择329名职业性噪声接触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护听器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和个体适合性检验,并对个人声衰减值(PAR)不通过基线标准者进行干预.结果 研究对象基线PAR的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位数为17.0(5.0,22.5)dB;男性、年龄25~<35岁、工龄5~<15年、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佩戴护听器时间5~<15年、知晓正确佩戴护听器方式、工作时正确佩戴护听器的工人基线PAR均相对较高(P值均<0.01).研究对象基线PAR不通过率为32.8%;汽车制造企业工人的基线PAR不通过率分别低于塑胶企业和纺织企业工人(9.2%vs 43.6%,9.2%vs 50.0%,P值均<0.01).108名基线PAR不通过人员干预后PAR的M高于干预前(22.0 vs 1.0 dB,P<0.01).研究对象的护听器正确佩戴方式知晓率、工作时佩戴护听器正确率、接受正确佩戴护听器培训率分别为88.1%、84.8%和86.6%;汽车制造企业和塑胶企业工人护听器正确佩戴方式知晓率、工作时佩戴护听器正确率、接受正确佩戴护听器培训率均高于纺织企业工人(P值均<0.01).结论 噪声作业工人性别、年龄、工龄、文化程度、佩戴护听器时间和是否知晓并正确佩戴护听器等均是护听器防护效果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职业人群长期接触于生产性噪声环境中可能引起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其发生与噪声接触量呈正相关[1].护听器(hearing protection devices,HPD)是噪声作业岗位上最常使用的听力保护设备,管理人员选择护听器主要考虑其声衰减值,其中标称值(护听器上标定的降噪数值)是评价护听器性能最为常用的指标.而数据表明,实际现场的防护值往往低于实验室获得的标称降噪值[2],使得大量员工即使佩戴护听器仍可能接触于噪声风险之中.目前尚无简单易行的计算方法,仅通过护听器的标称值对其实际降噪情况进行预估[3].对个体进行护听器实际降噪能力的测试,即护听器适合性检验(HPD fit test,HFT),是目前能够客观准确的对护听器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进行评估的个性化方法.越来越多的听力保护专家开始研究、论证和推动护听器个人防护验证技术,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听力个体防护技术研究的一个全新趋势和方向.我们就目前主流HFT相关技术的核心特点、比较应用、发展趋势与方向等作出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印刷企业噪声作业人员护听器防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选择某印刷企业4个工种37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接噪人员护听器个人适合性检验、噪声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估护听器个人声衰减值(PAR)和改善措施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对护听器的选择、佩戴方法、使用和维护、护听器的使用障碍等影响个人防护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对防护不足的员工及时干预,帮助员工正确佩戴护听器,提高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