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解剖学杂志》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一、总则《神经解剖学杂志》是由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主管、中国解剖学会和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主办、《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学术期刊,双月刊,A4开本;ISSN 1000-7547,CODEN SJZHAZ,CN61-1061/R,邮发代号 52-214.该杂志属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基础与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神经解剖学杂志》反映中国及世界医学神经解剖学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方法,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内容包括与神经解剖学相关的基础医学、军事医学、航空航天医学、中医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原著、研究快报、述评与综述等学术性中英文文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伤寒论》中的消化内科疾病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2/3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中医著作之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中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与胃和肠的辩证治疗做了系统阐述,并提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即指胃肠;因此,将《伤寒论》中的阳明病与现代医药相关联,就是指消化内科疾病,包括脾胃虚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常见病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张仲景原著及历代文献的中药煎前浸泡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须先浸泡半小时是目前行业内的共识,但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学文献著作中均未找到煎前浸泡规范的理论依据,现代中医不同的研究对煎前浸泡既有支持的实验数据,也有反对的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溯研究,发现张仲景及其后医家虽未进行统一的煎前浸泡,但对某些特殊药物会进行"先煮"、先煎君药或使用某些溶媒提前浸泡等处理方式,这更符合中药入药时包括花、叶、茎、根、果实等不同材质类型的特点.对不同材质的药材规定统一的浸泡时间是否合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对中医经典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如何运用好传统教学法授业,必须从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功力、运用合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使用巧妙美观的教学板书、体现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入手,以切实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从中深入地挖掘传统教学法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经方温阳止痛药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在“分级用药”理论指导下的经方温阳止痛药的级别划分及原著应用思路.方法: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及话语分析的方法.结果:根据中医古籍文献梳理出“分级用药”理论的源流;根据张仲景原著的话语叙述划定经方温阳止痛药的级别,并分析其“识别—定级—调整”应用模式的思维步骤.结论:经方中的温阳止痛药可以划分为桂枝、附子、乌头3个级别;疾病的诊治可以划分为药证识别、级别确定以及根据其他因素调整处理3个步骤,这种模式为分析原著的诊治体系以及研究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步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典型—非典型—变化"模式下的《金匮要略》黄疸病诊治思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进一步丰富《金匮要略》的诊治思路和体系,并为中医临床和中医学习提供新的思维方法,今尝试应用"典型—非典型—变化"的新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原文,探索其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思考的重点.结论认为,用这一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诊治思路是十分恰当的,也更贴合原著的旨意,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变化3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黄疸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疾病诊治思维、还是辨证论治思维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剂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研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及湿热内蕴形成的"痞满"证.包括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泻心汤类方剂历来为中医常用方剂,经久不衰.经长期研习《伤寒论》后认为,其中泻心汤类方剂在现代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习内容总结于后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文树德英译本《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英译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基于代表性、影响力和译者的文化背景三个原则选择了文树德(Paul U.Unschuld)的HUANG DI NEI JING SU WEN: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策略.研究发现,文树德等人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解读视角和翻译策略,其英译术语自成体系.对于许多中医术语英译,文树德采用了直译结合脚注,并旁引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形成了文树德式中医古籍英译特色体例模式,即翻译和注释相结合模式.对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例如"脏""腑""督脉"和"任脉"等,他追本溯源,注重探究中医术语中比象和隐喻的原意,力求使译文竭尽可能地接近源文.文树德版本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尽可能避免使用西医术语.此外,书中随处可见大量脚注,这些脚注多数为王冰注的译文或呈现其它相关领域存在的不同见解,有助于补充翻译中未尽意的地方或有争议的地方.文树德采用多种方式,或深度翻译,或出版系列书籍,深究每一字每一词,参照那个时代的语法、句式、古汉语知识,力图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程度.这种忠于原著、忠于历史的翻译态度对中医古籍的翻译和文化传播意义重大,有助于西方学习中医者领会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风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消风散,由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等13味药组成,该方疏风、祛湿、清热,是治疗风疹和湿疹的代表方,但后世对该方的应用已远超出原著,广泛地用其治疗肺、脾、肾系的相关疾病.笔者试以较为多发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为例,从发病特点分析其病因病机在于"风""湿"致"泻",进而从消风散"祛风胜湿、祛邪外出"的功效特点出发,结合现代病理生理及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在治疗IBS-D方面的临床价值与潜在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生态翻译理论看《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术语、文本、文体3个方面简要探讨了《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趋势;随着中医在西方的大力传播和中医地位的提高,《黄帝内经》英译正在从过去的全面归化向部分异化转变,近代《黄帝内经》译本正试图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向原著靠拢.《黄帝内经》翻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翻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医在西方地位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