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眼卒中绿色通道的眼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IAT)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单中心临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AT治疗的RAO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入院。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RPC)血流密度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中,成功行IAT治疗34只眼;因患眼同侧颈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导管无法上行插入眼动脉,未能成功行IAT治疗4只眼。治疗后1~3 d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BCVA以及SCP、DCP、RPC血流密度和CRT的变化。记录绿色通道救治相关指标:发病至首诊医院(发病-首诊医院)时长、发病至眼卒中中心(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长。患眼与对侧健康眼治疗前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患眼IAT治疗前后BCVA、血流密度、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行IAT治疗的34例34只眼中,男性18例(52.9%,18/34),女性16例(47.1%,16/34);年龄(51.0±12.9)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分别为30、4只眼。治疗前、后,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2.52±0.61、2.18±0.8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53, P=0.002)。治疗前,与对侧健康眼比较,患眼SCP、DCP、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CR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治疗前比较,患眼SCP、DCP血流密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3、-2.427, P=0.010、0.014);RPC血流密度、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48、-1.454, P=0.150、0.159)。患者发病-首诊医院时间为(6.56±6.73)h;发病-眼卒中中心时间为(24.11±19.90)h。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早期均未发生脑出血;后期亦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结论:基于眼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的IAT治疗RAO有较好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pulmonary 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P-EMC)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EMC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EMC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1~71岁,中位年龄64岁。肿瘤位于中央气管支气管,3例为腔内息肉型,1例为管壁全层浸润型,最大径13~48 mm。肿瘤由导管上皮及肌上皮2类细胞构成,组织学特征为外层胞质透亮或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围绕内层导管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管状结构,2类细胞均可不同程度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导管上皮成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19等;肌上皮成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p63等。二代测序检测发现3例有HRAS和PIK3CA基因突变。随访5~19个月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P-EMC大体多为腔内息肉型,双层管状结构是其特征性组织学特点,联合应用SMA、Calponin、p63肌上皮标志物有助于显示双层结构,HRAS基因突变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联合内镜与联合X线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有效性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内镜与联合X线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超声联合内镜和超声联合X线引导行PCNL治疗的119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59例)和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53.9±14.2)岁与(55.6±13.5)岁]、性别[男/女:38/21例与30/30例]、体质量指数[(25.0±3.7)kg/m 2与(24.8±3.8)kg/m 2]、结石位置[左/右:34/25例与31/29例]、结石最大径[(31.9±8.3)mm与(33.9±13.5)mm]、结石最大横截面积[(601.5±242.5)mm 2与(632.6±278.9)mm 2]、累及肾盏数量[(3.5±0.9)个与(3.6±1.3)个]、结石S.T.O.N.E.评分[(9.4±1.0)分与(9.7±1.4)分]、Guy’s分级[Ⅲ级/Ⅳ级:45/14例与41/19例]、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25.2±21.5)g/L与(125.6±18.4)g/L]、血肌酐水平[(89.1±33.8)μmol/L与(81.9±27.1)μmol/L]、术前尿路感染比例(43/59与47/60)及尿细菌培养阳性比例(12/59与1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中患者取改良俯卧分腿位,输尿管软镜逆行进入肾盂,结合超声确定最佳穿刺肾盏,在超声和内镜引导下建立通道和清除结石。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中,患者先取截石位,将F5输尿管导管逆行置入患侧输尿管,后患者改俯卧位,在超声和X线联合引导下穿刺目标肾盏,通过顺行或逆行注入造影剂确定穿刺位置,在肾盏穹隆部中央进入。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 结果: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90.2±34.5)min与(129.4±43.0)min, P<0.001],两组初次通道建立成功率[94.0%(63/67)与87.7%(107/122), P=0.167]、单个通道建立时间[(7.7±1.9)min与(7.7±1.4)min, P=0.765]、术后第1天血肌酐[(89.3±33.6)μmol/L与(82.9±27.0)μmol/L, P=0.257]和术后住院时间[(5.3±1.6)d与(5.4±1.7)d, P=0.8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较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93.3%(56/60)与81.4%(48/59), P=0.049]和较低的再次手术率[3.3%(2/60)与15.3%(9/59), P=0.025];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显著低于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8.7±6.3)g/L与(16.8±6.9)g/L, P<0.001],超声联合内镜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超声联合X线引导组[5.1%(3/59)与16.7%(10/60), P=0.043]。 结论:超声联合内镜引导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无需换体位且穿刺通道少,故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孤立肾、易出血的患者;超声联合X线引导PCNL有利于多通道的建立,结石清除率较高,再次手术率低,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结石累及肾盏较多的患者。对复杂性肾结石采用个体化治疗,可提高结石清除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CU患者发生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高危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ICU 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56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采取单因素分析相关血流感染与各项因素间的关系,再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56例ICU患者中CLABSI发生率为9.76%,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 OR=2.37)、严重皮肤破溃( OR=3.10)、置管时间( OR=3.89)、置管次数( OR=2.84)、置管位置( OR=1.96)及静脉营养( OR=1.53)均为引发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上导致ICU患者发生CLABSI的危险因素诸多,医护人员应对多方面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干预,以有效预防CLABSI的发生,改善ICU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2例体-肺动脉分流手术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体-肺动脉分流术临床疗效和转归,以期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92例患者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术,男、女各46例,年龄3个月~40岁(51.3±84.7 M);体质量3.5~60.0 kg。术前诊断包括法洛四联症(TOF) 3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闭锁(PA)29例,室间隔完整的PA 3例,功能性单心室(SV)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 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PS 8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S 5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A 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PA 2例,其他PS合并心内严重畸形双心室修复困难3例。合并动脉导管(PDA)30例。手术采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55例,中央分流术31例,墨尔本分流6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7.6%(7/92),死亡病例为PA/VSD 4例,PA/IVS 1例,功能性SV/PS 2例。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9例(9.8%),其中TOF 2例,PA/VSD 4例,DORV/PS 1例,cCTGA/PA 1例,SV/PS 1例。2015年后早期分流失效1例。85例生存者持续随访,其中双心室矫治33例,单源化手术(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6例,Fontan类手术9例,再次分流手术7例,其余30例继续观察。结论:体-肺动脉分流手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术操作,只有明确其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美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体系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最常见的医院器械相关感染之一,其中又以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LABSI)的发生占比最高。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CLABSI监测体系进行分析,同时比较其与美国国家安全网(NHSN)监测体系中CLABSI的概念和监测方法,旨在为我国建立完善的CLABSI监测体系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行LDPPH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9岁,年龄范围为14~66岁。25例病人均施行LDPPHR。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25例病人均完成LDPPHR,其中23例行全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头次全切除术。25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10 min(207~5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50~800 mL)。25例病人中,1例输注红细胞4 U、血浆400 mL,1例输注血浆500 mL,1例输注血浆600 mL,22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25例病人中,3例发生B级胰瘘,充分引流后出院;4例发生胆瘘,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充分引流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肝周积液行穿刺引流+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8例无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2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5例病人肿瘤体积为6.0 cm×5.0 cm×2.0 cm(1.0 cm×2.0 cm×1.5 cm~10.0 cm×9.0 cm×8.0 cm);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例,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真性囊肿、胰腺肿瘤结节中央胆固醇结晶及钙化、胰头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3)随访情况: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期间,25例病人中1例发生术后糖尿病,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脂肪泻,口服补充胰酶制剂,症状改善;1例术前以间断头晕伴双下肢无力,低血糖为主要表现,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其余病人无代谢性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无肿瘤癌变、复发和死亡,无胃排空障碍、胆管结石或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DPPHR治疗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不同供血动脉行球囊辅助栓塞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球囊辅助栓塞的9例前颅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分别经蝶腭动脉、眼动脉、脑膜中动脉进行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共10例次。术中以栓塞剂完全闭塞近端引流静脉为即刻治愈性栓塞标准。根据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以明确病变有无复发。结果:9例患者中,7例达到治愈性栓塞,2例为近全闭塞。9例患者中,1例患者经眼动脉途径栓塞后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缺血症状,其余8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59~127个月。末次随访时mRS为0分7例,1分2例。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6~71个月,其中1例近全闭塞的患者在血管内治疗3个月余后瘘口自行闭塞;其余5例患者在达到治愈性栓塞后行DSA复查,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对于前颅底DAVF,当微导管难以到达瘘口时,经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并发症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实体瘤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化疗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非重症监护室(ICU)儿科病房住院化疗并留置外周静脉导管(PICC)及中央静脉导管(CVC)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化疗3 361例次,累计置有PICC者及CVC者3 300例次,共送检导管血培养64次,发生CRBSI 24例次,其中4例次为真菌感染,CRBSI感染率为0.7%,真菌感染率为0.12%;共分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株,占21.4%;革兰阳性菌9株,占64.3%;真菌2株,占14.3%;主要病原菌中(共24例次阳性,耐药1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例)检出率分别为12.5%、29.2%、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光滑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为0。结论:监测实体肿瘤患儿的CRBSI发生及病原学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提供早期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