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sB7-H3、TFF1、LCN-2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B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三叶因子1(TFF1)、脂质运载蛋白2(LCN-2)的水平对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黄河三门峡医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196例BC初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BC组;同期84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行76例体格检查健康者分别作为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同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并分析其与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法分析影响BC患者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对B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良性病变组、BC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BC组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肿瘤直径>2 cm、TNM分期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为阴性的BC患者血清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清 sB7-H3、TFF1、LCN-2 水平与肿瘤直径(r=0.463、0.442、0.481,P<0.001)、TNM分期(r=0.474、0.394、0.562,P<0.001)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67、0.488、0.409,P<0.001),与 ER表达呈负相关(r=-0.575、-0.534、-0.538,P<0.001);血 清 sB7-H3、TFF1、LCN-2 单独诊断 BC 的 AUC分别为0.817、0.814、0.830,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独诊断(AUC=0.911,95%C/=0.871~0.942).结论:BC患者血清中sB7-H3、TFF1、LCN-2水平明显升高,三者联合诊断BC的临床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NSE、H2S、UCH-L1水平变化及对预测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硫化氢(H2S)、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水平变化及其对疾病复发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2018 年 8 月—2021 年 8月收治的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的 104 例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另选同期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健康体检的 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NSE、H2S、UCH-L1 水平,并对比两组儿童及观察组不同病情患儿的血清NSE、H2S、UCH-L1 水平差异;观察组患儿随访 2 年以观察复发情况,对比有无复发患儿血清NSE、H2S、UCH-L1 水平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NSE、H2S、UCH-L1 水平对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NSE、UCH-L1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2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腹泻 3~5 次/d、惊厥发作 1 次、单次惊厥持续时间<5 min、惊厥局灶性发作的患儿,腹泻≥6 次/d、惊厥发作≥2 次、单次惊厥持续时间≥5 min、惊厥全面性发作患儿的血清NSE,UCH-L1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血清H2S水平明显更低(P<0.05);复发组患儿的血清NSE、UCH-L1 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H2S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NSE、H2S、UCH-L1 水平及联合检测均对复发有预测效能(P<0.05),其中单项检测时血清NSE对复发的预测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 0.787,敏感为 77.78%,特异度为 81.05%;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 0.804,敏感性为 88.89%,特异度为 75.79%.结论 急性腹泻伴良性惊厥患儿的血清NSE、UCH-L1 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2S水平降低,且与病情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预测惊厥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龄乳腺佩吉特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佩吉特病(mammary paget's disease,MP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乳腺疾病,最初由James Paget在1874年提出为"潜在浸润性乳腺癌之前的乳头湿疹性变化"[1],又称乳腺湿疹样癌.MPD可出现红色、鳞状、发痒的乳头,并延伸至乳晕和乳房周围的皮肤[2].通常看起来无害,故经常与其他良性皮肤病(如乳头湿疹)混淆,临床医师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MPD患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LR和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根治术患者78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拟行肝癌根治术治疗。选择同期治疗的肝脏良性疾病手术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水平,计算NLR、PLR值;利用公式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算SII;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并对观察组患者NLR、PLR和SII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治疗后进行18个月随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两组患者NLR、PLR、SII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7.48±1.21)、PLR(25.31±4.23)、SII(452.98±43.69),均高于对照组NLR(2.35±0.96)、PLR(10.49±2.44)、SII(253.23±25.31)( t=6.391、5.328、8.562, P<0.05);观察组NLR、PLR、SII水平与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AFP、肝功能分级有关(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18个月,存活患者55例,死亡23例。存活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4.39±1.46)、PLR(15.93±4.39)、SII(275.69±21.53),低于死亡组NLR(13.59±2.49)、PLR(53.29±6.41)、SII(574.67±46.39)( t=7.398、4.395、6.781,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NLR、PLR、SII水平与患者治疗预后呈负相关( r=-0.693、-0.771、-0.709, P<0.05)。 结论:NLR、PLR、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监测其表达水平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甲胎蛋白阴性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及增强MRI诊断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科行穿刺活检AFP阴性的肝占位患者资料共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25~67(51±3)岁,血AFP在正常范围内,比较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和MRI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诊断价值并记录穿刺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59例病例,其中恶性病变占54.2%(32/59),良性病变占45.8%(27/59),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而增强MRI分别为96.9%和81.5%。穿刺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腹、盆腔出血、感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和增强MRI对诊断AFP阴性肝占位病变均安全,但超声更准确,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增强影像学诊断存在不确定性时,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更有利于明确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磁共振超声靶向联合系统活检的289例PI-RADS评分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2(66,77)岁。中位体质量指数(BMI)24.4(22.3,27.1)kg/m 2。中位前列腺体积(PV)37.39(29.39,48.86)m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2.24(10.91,62.69)ng/ml。中位PSAD 0.53(0.30,1.52)ng/ml 2。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的PSA、PSAD、PV、磁共振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良性病变组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特点。 结果:本研究289例,良性病变组11例(3.8%),前列腺癌组278例(96.2%)。良性病变组中位年龄69(66,79)岁,中位BMI 22.0(21.0,25.5)kg/m 2;直肠指检异常5例;吸烟7例、饮酒4例;中位PV 62.90(38.48,71.96)ml,中位PSA 5.55(2.99,20.52)ng/ml,中位PSAD 0.16(0.07,0.24)ng/ml 2,中位ADC值714.47(701.91,801.26)×10 -6mm 2/s。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的PV[62.90(38.48,71.96)ml与37.21(29.22,47.82)ml, P<0.01],PSA[5.55(2.99,20.52)ng/ml与23.53(11.14,65.98)ng/ml, P<0.01],PSAD [0.16(0.07,0.24)ng/ml 2与0.58(0.31,1.57)ng/ml 2, P <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的病理结果为5例慢性前列腺炎,2例急性前列腺炎(1例伴有局灶腺腔积脓),2例肉芽肿性炎,2例结核肉芽肿性炎。良性病变组11例中,7例PSA<10 ng/ml;7例伴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8例磁共振检查提示病灶面积超过所在轴位前列腺总面积的50%,弥漫性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其中6例为对称分布。 结论: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患者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炎症、急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和结核肉芽肿性炎,其中前列腺炎症为最常见类型;大部分良性病例PSA<10 ng/ml,伴有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磁共振检查特点为病灶弥漫性、对称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盲瓣帽状息肉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帽状息肉病为罕见的良性肠道疾病,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引起腹泻、直肠出血、里急后重甚至全身营养不良,多见于青年女性。现报告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的回盲瓣帽状息肉,为鉴别下消化道慢性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及会诊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部Kimura病的10例患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眼部Kimura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0岁;单眼病变6例,双眼病变4例;病变累及眼眶软组织为主3例,累及泪腺为主5例,累及眼睑为主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眶周或眼睑皮下扪及质韧肿物,可伴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突出移位,运动受限;3例曾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史;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4个月;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均升高。3例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均单眼发病(右眼1例,左眼2例),年龄25~60岁,病变累及眼睑和眼眶1例、眉弓及内眦部皮肤各1例,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眶肿物或皮下结节,病程5个月至2年。10例(11只眼)眼部Kimura病患者行肿物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泪腺区或眼眶纤维肌肉脂肪组织内或眼睑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及腺体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嗜酸性微脓肿形成,部分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3例(3只眼)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行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小至中等大小血管增生,血管内衬胞质丰富红染的突入管腔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均表达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E26转录特异性相关基因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但无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论: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好发,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皮肿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Kimura病是一种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而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显著肿胀为特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9-6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ual刀预切开在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Dual刀预切开在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诊行ERCP治疗的40例患者,对插管困难的患者行Dual刀预切开,再行插管,评估该种方法对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胆管结石21例,胰腺或胆管肿瘤15例,良性乳头或胆管狭窄4例。39例Dual刀切开后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7.5%(39/40);l例未成功病例为胰腺肿瘤广泛侵犯胆管。术后发生血淀粉酶升高共11例,其中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出血、穿孔、ERCP术后胰腺炎、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Dual刀预切开在增加插管成功率的同时,降低了切开过程中的出血、穿孔及ERCP术后胰腺炎风险,提高了困难ERCP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良性气腹合并气胸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