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应证的影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肋骨入路行椎体强化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2019年1—12月100例患者的胸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0~70岁。利用CT影像模拟经肋骨入路沿通道中心轴插入直径4 mm穿刺针,观察穿刺针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可到达椎体内的位置。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武威市人民医院骨科临床应用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治疗的胸椎疾病患者26例共35个胸椎节段,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1~88岁,包括胸椎压缩骨折18例、血管瘤5例、转移性肿瘤3例。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影像解剖学观察:横断面上仅T 5~10节段模拟穿刺针100%能够到达椎体中矢线中央,但矢状面上模拟穿刺针均不能到达椎体下部。(2)临床应用:26例患者单侧穿刺9个节段、双侧穿刺26个节段,骨水泥注射剂量3.0~8.0 mL,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8.0 ± 1.6)、(2.4 ± 0.8)和(1.2 ± 0.7)分,ODI分别为85.1%±10.2%、13.4%±5.9%和12.4%±5.8%,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2.4%±12.4%、82.2%±13.7%和80.7% ± 12.0%,椎体后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8.8% ± 15.5%、86.3% ± 13.2%和84.6% ± 10.7%;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DI均下降,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增加,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椎旁静脉、邻近软组织内或椎间隙内骨水泥渗漏共5例7个节段,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和神经损伤。 结论: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用于T 5~10椎体中、上部压缩骨折或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尤其适合局部麻醉手术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阿尔卑斯指数的脑出血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评价;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相关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非增强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脑干表面高信号肺腺癌软脑膜转移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颈动脉分叉处几何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肺动脉肉瘤CT和 MRI的影像特征分析;实变肿瘤体积比鉴别诊断早期肺腺癌亚型的价值;Revolution CT在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瘤-肺界面鉴别中的价值;肺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的临床和CT表现及文献复习;基于人工智能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冠状动脉斑块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参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数字化乳腺钼靶特征、LMR水平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MRI定量增强参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组织HER-2、ANG-2表达的关系;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CT特征对鉴别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胃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的价值;影像组学联合机器学习预测胃癌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的可行性研究;睾丸性索-间质瘤MRI表现;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对高原妊高征胎盘微循环及微结构的研究;妊娠期合并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和卵巢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 MRI诊断;超声联合MRI对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CT在肾实质型尿路上皮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T2*mapping对新兵奔袭集训前后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量化研究;高分辨率MRI对腰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诊断价值;多模态MRI在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聚多卡醇泡沫联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儿童下肢静脉畸形;高原环境下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HASTE-DL与BLADE-TSE序列在肝脏T2WI扫描中的对照研究;腕关节尺偏旋后45°掌下斜位应用于舟状骨腰部骨折、移位的诊断效能分析;低能级靶重建结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静脉成像中的应用;学龄前儿童胸部CT检查过程中陪护位置的选择;胶质瘤术前 MRI纹理分析对术后预后的指导价值;铁对定量CT骨密度测量影响的体外研究;计算机辅助诊断对前列腺癌多参数MRI诊断的影响:多读片者多病例研究;肝泡状棘球蚴病活性的影像学评估进展;SAPHO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胡桃夹综合征影像诊断研究进展;非小细胞肺癌转录组学进展;人工智能在肿瘤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角色互换教学融合PDCA循环在放射科教学阅片中的应用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山东省ICU护士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维护的实践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山东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维护的实践现状,为进一步落实降低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内外CVAD维护相关证据编制《CVAD维护实践问卷》,于 2022 年 10 月对山东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内的ICU护士CVAD维护实践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1 492 名护士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1 461 份,有效回收率 97.92%.被调查护士所在科室使用的CVAD类型以中心静脉导管为主[92.3%(1 349/1 461)],在每次操作时评估情况最好的项目为导管是否通畅[81.1%(1 185/1 461)],最差的为患者主观感觉[40.7%(594/1 461)].在评估导管通畅性时,59.8%(873/1 461)的护士将回血抽至导管内.在输液接头的使用中,三通接头[76.0%(1 110/1 461)]与肝素帽[65.3%(910/1 461)]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输液接头,在对无针接头进行消毒时绝大多数护士可遵循正确的消毒范围,但消毒时间有待延长,最常用的消毒物品为碘伏棉球/棉签[44.3%(647/1 461)].输液接头的更换时机有待规范.绝大多数护士对导管冲管时会选择生理盐水,在封管时选择生理盐水与肝素盐水的护士人数各占 50%左右.绝大多数护士可使用规范的注射器,遵循规范的冲封管技术.在进行CVAD维护时,84.7%(1 237/1 461)的护士选择专用护理包套件.最常用的皮肤消毒剂为碘伏[63.7%(931/1 461)].绝大多数护士可遵循规范的皮肤消毒范围,但消毒待干意识有待加强.覆盖穿刺点的敷料以透明敷料[99.7%(1 457/1 461)]与纱布敷料[94.7%(1 383/1 461)]最多,纱布敷料的更换频次有待规范.在CVAD维护过程中护士的手卫生与无菌意识较好,但手卫生及佩戴无菌手套的时机有待规范.结论 ICU护士的CVAD维护操作基本符合最新证据推荐,但在评估、维护相关物品使用以及手卫生与无菌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护理管理者尽可能提升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并形成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防控管理体系,从而逐步降低CLABSI在ICU内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后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视频简介】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肾脏内上方,左侧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腺体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上腺从解剖上可分为内侧支、外侧支和体部,靠近腹壁的为外侧支,靠近腹部血管的为内侧支,内外侧支交汇处为体部[1-2]。肾上腺原发性肿瘤依据是否存在内分泌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依据组织学分类可分为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癌、良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髓样脂肪瘤、性索-间质肿瘤及血管肉瘤等[3]。近年来,随着肾上腺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肾上腺肿瘤手术的方式也趋于多样性,包括开放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经腹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经后腹腔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以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泌尿外科医师对肾上腺局部解剖层面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肾上腺肿瘤治疗的金标准[4-5]。理论上,大多数的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都需要手术切除,非功能性肿瘤根据肿瘤大小、进展及有无临床症状决定是否进一步干预[6]。本视频介绍了一例典型的原发性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手术治疗过程,探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治疗的技巧和注意要点,具体手术治疗体会如下:(1)多数学者认为直径<6 cm的肾上腺肿瘤可采用后腹腔入路进行手术,本例患者肿瘤最大径3 cm,故采用经后腹腔途径手术。除肿瘤大小以外,肿瘤的性质、位置、有无粘连以及术者的经验,也是制定手术入路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术前仔细阅片,确定肿瘤位置及手术切除范围,肿瘤较小或位于肾上腺一侧支时,可仅切除肿瘤,对正常肾上腺组织进行保留;(3)本例手术采用张旭[7]推广的"三层面法",利用肾上腺周围三个潜在解剖间隙进行分离,充分暴露肾上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4)本例患者肿瘤位于内侧支,按照术前计划,在分离过程不游离肾上腺中央静脉,这样即可减少损伤下腔静脉的风险,又可节约手术时间,钝性和锐性游离相结合,充分游离肿瘤后,以Hem-o-lok在正常肾上腺侧夹闭后,切除肿瘤;(5)本例患者比较瘦(BMI=20.2 kg/m2),对于肥胖患者(BMI≥24 kg/m2),在手术过程中,可通过穿刺孔将腹膜外脂肪,以及肾周脂肪分别取出,扩大腹膜后间隙,再对肾上腺进行精细解剖,能够降低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引导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单纯ASD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宜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术中先应用TEE测量ASD最大直径和房间隔长度,观察ASD形态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的关系,确定合适的Amplatzer ASD封堵器号数,再经TEE引导下监测封堵,即刻观察手术效果.术后24 h和出院前经胸超声复查确定疗效.结果 83例患者ASD最大直径4~26 mm,平均(16.76±1.21)mm;ASD最大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r=0.936,P<0.01).TEE引导房间隔穿刺、输送鞘管放置及封堵器输送释放,83例患者中除4例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外,余79例均成功完成经胸微创封堵术,手术成功率95.18%.出院前经胸超声复查仅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TEE能准确评估ASD形态及大小并选择合适封堵器,引导房间隔穿刺、封堵器输送及成功释放,即刻评价封堵器位置和残余分流,该手术方法创伤小、无辐射,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胶管穿刺实验对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下五个因素对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置管的影响:①穿刺针与SCV之间的夹角;②穿刺针刺入SCV的不同部位:包括靠近血管前壁、接近中央及靠近后壁;③穿刺针刺入SCV的不同深度;④穿刺部位指向SCV水平支及指向SCV与头臂静脉的相交拐角处;⑤SCV与头臂静脉之间的弯度变化.方法 以6 mm、8 mm、10 mm及12 mm四种内径规格乳胶管注水后两端结扎,借助线的牵引和凳子脚的固定,使之形成类似人体上SCV与头臂静脉之间所成的角度和形状,根据上述五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穿刺和放置导丝.结果 ①穿刺针与乳胶管之间的夹角(锐角)超过一定角度,即使穿刺成功,导丝也不能置入;该夹角越小,导丝放置阻力越小(P<0.001);②当穿刺针接近乳胶管下壁比接近上壁更容易置入导丝(P<0.001);③当穿刺方向指向乳胶管内侧拐角处时,容易造成导丝放置失败;④当穿刺方向指向乳胶管水平支时,乳胶管水平支与内侧降支之间的弯度大小对导丝能否成功置入无影响.结论 临床上,在能穿刺到SCV的前提下,应采用穿刺针与SCV尽量小的夹角进行穿刺.逆向定位穿刺点法和间歇进针法都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U患者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风险预测模型,为制定及时有效且针对性强的CLABSI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支持.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徐州地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ICU患者CLABSI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共1 27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ICU患者纳入研究,总置管天数为43 993天,导管使用率为46.69%,发生CLABSI的患者为89例,CLABSI感染发生率为6.97%,千日感染率为2.02/千导管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基础疾病类型、导管类型、股静脉穿刺、置管天数为ICU患者发生CLABS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判别敏感度82.05%,特异度69.25%,模型ROC的AUC为0.804(95% CI:0.764~0.844).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对ICU患者CLABSI的发生风险预测拟合度较好,能够针对CLABSI进行事前监测,为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支持,保障患者安全,节约医疗成本,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移植后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一例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AMR1例受者的病例资料.受者因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接受血型相合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维持在8~10μg/L.术后1个月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丙氨酸转氨酶为1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7 U/L,胆红素总量为17.3 U/L.结果 术后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指标急剧上升(胆红素总量为481.8 U/L);术后14周行第1次移植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佳;术后18周再次行移植肝穿刺活检显示,少数肝细胞坏死和中央静脉分支管壁明显淋巴细胞贴附,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分支邻近部分毛细胆管内明显胆汁和胆栓淤积,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显示抗HLAⅡ类抗体强阳性,确诊为急性AMR;予以血浆置换和调整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治疗,治疗后移植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结论 血型相容肝移植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移植受者,也应警惕术后发生急性AMR,应及时行移植肝穿刺活检和PRA检测以明确诊断.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肝移植术后急性AMR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方法2015年7月22日至11月5日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对8例继发孔 ASD 患儿实施TEE 引导下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介入治疗。男5例,女3例;年龄5个月~10岁,最小5个月(30孕周早产儿,矫正胎龄3个月)。全部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明确诊断 ASD,其中单发中央型 ASD 5例,TTE 测量缺损直径5~8 mm;多发 ASD 3例(双孔型1例,筛孔型2例),TTE 测量分流范围10~12 mm。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 Fustar 新型可调弯输送鞘,通过调整置入深度及头端的弯度穿过 ASD,继之进行 ASD 封堵器的递送和释放。术中全程 TEE 引导。术后 TEE 及 TTE 评估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及对瓣膜的影响。结果8例患儿均封堵成功。全部患儿术后行 TEE 及 TTE 检测,封堵器位置稳定,塑型良好,无残余分流。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无心包积液、血栓形成、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新型可调弯输送鞘在 TEE 引导下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进行 ASD 封堵,适应证宽,操作路径短,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用于低年龄者并较大 ASD 且难以通过股静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普外科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围术期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普外科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和临床管理的方案.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选择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析围术期不良事件(出血、血栓复发)发生情况并对不良事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49例入组患者分为四组,术前无抗凝14例、华法令抗凝无桥接组27例、华法令抗凝桥接组87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例.其中进行围术期抗凝者,下肢血栓多为中央型或混合型、同时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血栓栓塞症(PE)、合并恶性肿瘤、易栓症检测异常、VTE多为3个月之内、VTE多为中高风险、术前进行化疗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P<0.05).围术期桥接抗凝者血栓复发率(2.3%)明显低于无桥接组(9.7%)(P<0.05).与血栓复发的相关因素为既往已有VTE复发(P<0.001).围术期桥接抗凝者出血率(16.1%)与无桥接组(4.8%)无明显差异(P>0.05).与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1),将年龄≥65岁的患者再进行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手术分级、桥接抗凝有统计学差异(P<0.05).80岁以上低分子肝素0.6 mL/24 h或0.4 mL/12 h桥接抗凝患者无血栓复发及大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药组既无血栓复发也无出血病例.结论:对于普外科疾病合并VTE患者,中高复发风险、低出血风险患者选择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既往有过反复VTE发作或停抗凝药后复发患者围术期血栓再复发的风险较大.高龄、手术规模较大、需要进行桥接抗凝者,则要警惕出血的风险.高龄患者小剂量抗凝加穿医用弹力袜、抬高患肢、早期离床活动,更为安全有效.新型口服抗凝药将可能成为有效、安全的首选抗凝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