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女性患者妊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A是以侵袭性关节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世界约1%的人口,中青年女性是RA的好发人群。与普通人相比,RA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受损,受孕时间延长,受孕率降低,且存在妊娠后疾病活动的风险。控制RA女性患者妊娠期的疾病活动及保障胎儿健康发育成为了临床医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RA女性患者和妊娠的诸多问题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年龄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动力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ER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分析两组患者性别、病程、症状、食管动力、胃镜下表现和食管裂孔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25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老年组61例、中青年组189例。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在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24/37比78/111;(4.9±4.2)年比(4.5±3.8)年;均 P>0.05];典型症状(反酸、烧心)及非典型症状(胸痛、咳嗽、咽部异物感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35/26比146/43; P<0.01),老年组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而中青年组以典型症状为主。老年组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65±28)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中青年组[(74±28)mmHg] 、无效食管动力(IEM)比率和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78.7%(48/61)比65.1%(123/189);16.3(6.0,36.3)分比6.4(2.5,18.0)分,均 P<0.05]。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及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4例患者完成胃镜检查,老年组反流性食管炎C级和D级以及C级和D级合并食管裂孔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04%(8/49)比0.65%(1/155);14.29%(7/49)比0(0/155),均 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UES静息压与年龄呈负相关性( r=-0.145, P<0.05);LES长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 r= 0.129, P<0.05)。 结论:老年GERD患者与中青年相比,非典型症状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增龄,UES的静息压降低,无效食管比率增加,食管酸暴露程度增加,老年人群抗反流能力明显降低,可能需要长期抑酸药物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HA-VTE)临床特征及其与院内转归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降低HA-VTE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 570例HA-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科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评估情况、预防情况及院内转归等。结果:研究期间HA-VTE发生率为0.50%(1 570/317 047)。HA-VTE年发生率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0.19%(85/44 737)逐渐升至2019年的0.82%(564/68 780)。老年患者HA-VTE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0.96% (970/100 768)比0.28%(600/216 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54.96, P<0.01)。男性与女性患者HA-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780/151 617)比0.48%(790/165 430), χ2 = 2.19, P>0.05]。HA-VTE患者主要分布于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普外科等,神经内科占比最高为27.83%(437/1 570);HA-VTE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卒中中心、骨科、康复科、神经内科,其中重症医学科发生率最高为7.69%(7/91)。HA-VTE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同期未发生HA-VTE患者[14(9,20)d比7(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39.75, P<0.01)。住院期间死亡94例,其中因HA-VTE直接导致死亡7例(0.45%,7/1 570)。仅有0.13%(2/1 570)的患者行VTE相关危险评估。 结论:HA-VTE发生率逐年升高,以高龄、重症患者为主,HA-VTE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风险,应强化筛查评估,发现高危人群,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HA-VTE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性别对肾功能增龄变化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性别对健康人群肾小球滤过率(GFR)增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共纳入健康研究对象36 911例,其中男性占43.61%(16 096例)、女性占56.39%(20 815例),依年龄分为6个亚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使用基于肌酐的全年龄阶段(FAS Scr)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计算eGFR年下降率,男女性别间eGFR下降率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评估, χ2检验比较男女性别不同eGFR水平占比的差异。 结果:无论男女,随增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空腹血糖均逐渐上升,而舒张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但上述指标男性的均值普遍高于同龄女性。40岁前男女性eGFR水平相对平稳,但女性eGFR均值明显高于男性[(121.98±16.77)ml·min -1·1.73 m -2比(111.01±13.36)ml·min -1·1.73 m -2, t=-53.793, P=0.000];40岁后男女性的eGFR均随增龄而下降,且70岁前女性eGFR的下降率显著高于男性。男性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尿酸均值普遍高于同龄女性,男女性尿素氮水平随增龄呈现上升趋势,女性Scr水平在40岁后也开始升高,而男性Scr水平未见随增龄上升的变化。 结论:增龄过程中多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中青年女性的eGFR水平高于同龄男性,但女性的eGFR随增龄下降速度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 045例中段尿培养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合并疾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共纳入1 045例泌尿系感染患者1 045份标本,其中革兰阳性菌为743例,革兰阴性菌为205例,真菌为97例。老年人群(65岁及以上)625例,占59.81%,老年人群尿培养真菌占比[11.68%(73/625)]为中青年人群(< 65岁)真菌占比[5.17%(24/420)]的2倍。在尿培养阳性结果中,合并糖尿病人群占比最高,为20.96%(219/1 045),其他依次为合并泌尿系统结石[16.08%(168/1 045)]、合并高血压[6.41%(67/1 04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7%(31/1 045)]。结论:尿培养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老年人及合并糖尿病人群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存在复杂性,可根据近期尿培养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29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浙江衢化医院200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9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烧伤部位、烧伤总面积、院前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天数、入院时是否有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是否行手术治疗、有无瘢痕后遗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手术治疗和瘢痕后遗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危险因素。结果:229例患者中男206例、女23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139例),大部分患者的所在企业类型为非氟化工企业,仅91例患者的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以中质量分数为主),常见的烧伤部位为手指中末节,烧伤总面积均≤1%体表总面积,院前时间为19(9,29)h,住院天数为2(1,7)d,创面愈合天数为12(8,18)d,入院时有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的比例分别为0.9%(2/229)、1.3%(3/229),3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3例患者有瘢痕后遗症。针对229例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患者手术治疗(比值比分别为7.86、51.3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83~33.76、11.89~221.78, P<0.01)和瘢痕后遗症(比值比分别为3.62、27.40,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7.43、13.25~56.68, P<0.01)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时间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和瘢痕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3.00、24.55,95%置信区间分别为9.89~187.03、11.78~51.16, P<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影响因素( β值分别为6.16、12.83,95%置信区间分别为3.38~8.93、10.72~14.93, 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β值分别为2.81、12.1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0~5.13、10.00~14.31, P<0.05或 P<0.01)。针对91例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低和高)、院前时间均是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9.10、11.25、10.69、0.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15~72.25、1.39~90.93、1.32~86.59、0.01~0.19, P<0.05或 P<0.01),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患者瘢痕后遗症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0.32、0.21、36.80,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1~0.92、0.06~0.73、11.03~122.79,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51、0.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2~108.26、0.01~0.25, P<0.05或 P<0.01),院前时间是影响患者瘢痕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7.71,95%置信区间为9.97~142.69, P<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低和高)、院前时间均是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影响因素( β值分别为7.12、-5.63、-9.74、13.50,95%置信区间分别为2.43~11.81、-10.59~-0.68、-14.78~-4.70、10.14~16.86, P<0.05或 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均是影响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β值分别为-5.84、0.0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59~-1.08、0.05~0.12, P<0.05或 P<0.01)。 结论:手部氢氟酸烧伤发病人群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院前时间是影响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肥市新报告HIV-1感染者传播性耐药特征及分子传播网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安徽省合肥市2020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的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及分子传播网络情况。方法:收集合肥市2020年1—12月新报告HIV-1感染者,扩增 pol基因区(2 253~3 314 nt),判定基因型耐药情况,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并分析进入网络病例的相关特征。 结果:成功扩增 pol基因区序列376条,主要的毒株为CRF07_BC(157,41.8%)和CRF01_AE(136,36.2%)。新报告感染者TDR为2.7%(10/376),10例携带监测性耐药突变(surveillance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DRM),并且毒株CRF55_01B所占比例较大(4/10)。分别以0.5%作为基因距离阈值构建了分子传播网络,CRF01_AE的大型网络以已婚中年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为主,而CRF07_BC则以教育水平较高的未婚MSM为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的影响因素发现CD4细胞计数在200~500个/μL者( aOR=3.219,95% CI:1.226~8.452)与CD4细胞计数>500个/μL者( aOR=5.375,95% CI:1.664~17.364)更易进入网络。 结论:合肥地区2020年新报告HIV-1感染人群以中青年MSM为主,TDR较低,但要加强CRF55_01B的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者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HIV检测,HIV初筛阳性的血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试验,并对确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463 077例,发现HIV感染者92例,HIV阳性率为1.99/万,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与商丘市接近,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在92例HIV感染者中,合并TP感染的最多,有13例,占14.13%(13/92)。感染途径以男女性传播和男男性传播多见,分别占50.00%(46/92)、34.78%(32/92)。结论: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特征人群HIV阳性率有差异,以文化程度低、首次献血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献血后HIV实验室筛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流行和治疗控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30~59岁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基于2012—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数据进行分析,纳入30~59岁中青年共229 593名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城乡地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卒中史、高血压及冠心病家族史、饮酒史,体格测量指标包括心率等资料。高血压定义为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或调查对象自述有高血压病史,或调查前2周内服用过降压药物。血压正常高值定义为收缩压/舒张压120~139/80~89 mmHg。血压控制定义为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计算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率,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结果:我国中青年人群正常高值检出率为43.8%(95% CI:42.3%~45.4%),高血压患病率为22.1%(95% CI:20.8%~23.3%)。各个年龄段男性血压正常高值的检出率与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 P<0.05)。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43.8%,治疗率为33.2%,控制率为16.7%,治疗控制率为40.2%。心率高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控制率低( P均<0.05)。 结论:我国30~59岁中青年人群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率以及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有待提高。未来应继续加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改善高血压控制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18例中青年减重患者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营养门诊中青年减重人群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现状,并分析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长沙市中心医院营养门诊减重者31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采用In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肢体骨骼肌肌量。根据肌量是否正常及体脂率判断是否肥胖,拟分为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单纯性肥胖组、单纯肌量减少组和正常组。比较组间身体成分和代谢异常发生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1)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15/318),其中男5例,女10例;另单纯性肥胖269例,正常34例,无单纯肌量减少者。(2)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的肥胖家族史、有运动史、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比例较高(均 P<0.05),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较少( P<0.05);正常组有运动史者比例更高( P<0.05)。与单纯性肥胖组比较,正常组的肥胖家族史和NAFLD的比例更低(均 P<0.05),而有运动史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更高(均 P<0.05)。(3)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身体成分各指标均较高(均 P<0.05),正常组的身高、身体水分、骨骼肌肌量、四肢肌肉肌量、基础代谢较高(均 P<0.05),而体脂肪、体脂率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与单纯性肥胖比较,正常组体重、体脂肪、体脂率、BMI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4)三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运动史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OR=0.164, P=0.026)。 结论:中青年超重肥胖人群中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这类人群往往运动不足、睡眠时间较长,但未发现其有更高的代谢异常发生率;运动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