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研究散光矫正型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并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ReSTOR IOL)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术的患者39例50眼和联合ReSTOR IOL植入术的患者32例41眼,分别作为ART组和ReSTOR组。对比2个组患眼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CDVA)、显然验光、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CS)、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二维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 100%、OV 20%、OV 9%)、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ART组和ReSTOR组的UDVA分别为(0.07±0.09)LogMAR和(0.09±0.12)LogMAR,CDVA分别为(-0.01±0.07)LogMAR和(-0.01±0.07)LogMAR,UIVA分别为(0.23±0.11)LogMAR和(0.22±0.13)LogMAR,UNVA分别为(0.11±0.15)LogMAR和(0.06±0.11)LogMAR。ReSTOR组的UNVA略优于A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5, P=0.040)。ART组和ReSTOR组的平均焦点深度分别为(4.12±0.79)D和(4.24±0.95)D。ART组术后残余散光为(0.32±0.31)D,较术前角膜散光的(1.27±0.40)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09, P<0.001)。ART组在明视6、12和18 c/d,明视眩光12和18 c/d,以及暗视3、6和12 c/d空间频率时的CS值略低于ReST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不具有临床意义。ART组的SR和OV 20%值分别为0.14±0.05和0.55±0.24,略低于ReSTOR组的0.17±0.06和0.6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12, P=0.048; t=-2.557, P=0.043)。ART组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和彗差分别为0.88(0.59,1.13)μm和0.21(0.13,0.30)μm,高于ReSTOR组的0.58(0.47,0.74)μm和0.10(0.08,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73, P=0.038; Z=-2.101, P=0.036)。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可以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和主客观视觉质量,但暗光下或中低空间频率的解析能力略弱于ReSTOR IOL植入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种无病史资料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3种无病史资料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手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时IOL度数计算中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汉口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既往有角膜屈光手术病史的白内障手术患者23例(31眼)。登录美国屈光与白内障手术协会网站(ASCRS),通过其提供的无病史资料法的角膜屈光术后IOL度数计算公式(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Barrett True-K公式)进行IOL度数计算,得出3种计算公式的预测IOL度数,综合选择合适的IOL度数。术后1个月行客观验光后进行主觉验光获得术后实际屈光状态,根据术后验光结果计算3种公式的屈光预测误差(RPE),其绝对值为屈光绝对误差(RAE)。采用单样本 t经验比较RPE与0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方法间RPE、RAE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中RPE<±0.25 D、<±0.5 D、<±0.75 D、<±1.00 D内的眼所占百分比的差异。 结果::3种计算公式的RPE与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05, P=0.002; t=-2.788, P=0.009; t=-2.528, P=0.017)。3种计算公式的RPE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53, P=0.023);两两比较发现,Barrett True-K公式分别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7、0.030)。3种计算公式的RAE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54, P=0.013);两两比较发现,Barrett True-K公式分别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5、0.017),Shammas公式与Haigis-L公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3种计算公式术后RPE<±0.25 D、<±0.50 D、<±1.00 D以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82, P=0.026; χ2=9.042, P=0.022; χ2=8.017, P=0.013),其中,Barrett True-K公式的各RPE级别比例明显高于Shammas公式和Haigis-L公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相比,Barrett True-K公式在无病史资料角膜屈光术后IOL度数计算中准确性更高。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手术IOL度数计算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建议参考多种公式进行综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功能性视觉障碍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视觉障碍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徐州复兴眼科医院确诊为功能性视觉障碍的儿童患者2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度数和视力、视野、色觉以及调节灵活度检查等资料,分析引起功能性视觉障碍的社会心理诱因、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数据采用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24例功能性视觉障碍患者中男4例,女20例,年龄(9.8±2.0)岁。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9例(37%),2~6个月10例(42%),大于6个月的5例(21%)。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见不同程度下降,右眼0.39±0.22,左眼0.40±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65, P=0.949)。20例(83%)以视力模糊为主诉。视野有异常的患者21例(87%),其中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缺损8例(33%),向心性缩小8例(33%),中心和周边视野均累及5例(21%);仅3例(13%)未见明显视野异常。调节灵活度异常24例(100%)。引起功能性视觉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学业压力大所占比例最高有8例(33%),其次是在人际(同学)关系矛盾方面5例(21%),家庭婚姻因素4例(17%),存在想戴眼镜心理3例(13%),另有其他原因4例(16%)。治疗上给予屈光矫正、心理安抚和暗示治疗,最终预后良好,58%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91%患者于1年内恢复。 结论::儿童功能性视觉障碍以视力问题为最常见主诉,视野检查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色觉和调节功能多有异常,以学业压力大和人际(同学)关系矛盾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治疗以心理安抚和暗示为主,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眼对镜片度数变换敏感度阈值的探索及使用小进阶镜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测量人眼对镜片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研究小进阶镜片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每人随机选1眼作为受试眼。将所有受试眼按屈光度分为3组:低度远视组34眼,低度近视组32眼,中度近视组34眼。使用0.05 D进阶试镜箱对受试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主觉验光。红绿平衡时在受试眼上叠加0.05 D镜片,通过观察红绿视标清晰度的变化进行敏感度阈值检测,若不可达红绿平衡,说明敏感度阈值小于0.05 D。分别在0.25 D和0.05 D进阶处方上,对100只受试眼分别进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视功能检测、双眼平衡对比。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95%眼对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在0.05 D及以下,屈光度与敏感度阈值无相关性( P>0.05)。0.05 D进阶处方相比0.25 D进阶处方,矫正视力( Z=-7.40, P<0.001)和4种空间频率(3、6、12、18 c/d)下对比敏感度更好(均 P<0.001);0.05 D进阶处方和0.25 D进阶处方对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和调节性集合/调节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0.05 D进阶处方比0.25 D进阶处方,使人更容易获得双眼平衡( r=0.44, P<0.001)。 结论::在不影响视功能的情况下,小进阶的镜片更精准,提供更高清的视觉体验和双眼等同的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共同性伴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1,男,5岁4个月,因"右眼突发内斜伴双眼复视2个月"于2021年3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均1.0;1%阿托品凝胶散瞳验光:右眼+3.25 DS,左眼+3.25 DS/-0.50 DC×175°;双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无代偿头位。角膜映光法:右眼注视=左眼注视,裸眼+30°;眼球运动正常。神经内科会诊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远视全矫戴镜后内斜视减轻但未完全矫正。诊断:双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2022年3月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前检查示:角膜映光法:裸眼+30°、戴镜+20°;同视机检查(10°画片):Ⅰ级斜视度裸眼+33°、戴镜+27°(自觉=他觉);Ⅱ级融合范围-2°~+4°;Ⅲ级立体视有。棱镜度检查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马氏杆三棱镜和Base-out(BO)恢复点3种方法 [1,2],使用等腰树脂三棱镜,当斜视度大于50 △时在患者双眼前分别放置三棱镜,此时棱镜度根据三棱镜分放双眼与实际棱镜度的换算表计算 [3]。远、近斜视度均依据BO恢复点,手术设计参照Wright增量公式 [4],即手术目标量为裸眼看近和戴镜看远斜视度的平均值,见表1。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无阻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检查见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矫治近视及老视等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国成年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不断提高相关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仍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精确的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耐受性模拟是保证手术有效性、实现患者最优视觉质量、同时达到患者术后舒适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仍缺乏规范的验光流程、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的标准化,以及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要点。为规范从事屈光临床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术前检查流程和检查方法,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屈光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在复习和研究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临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结合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充分讨论并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就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主觉验光、客观验光、主客观结合验光、主视眼判断、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单眼视耐受性试戴模拟等临床问题提出专家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从事屈光诊疗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试戴模拟的精确度及合理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验光诊疗工作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天津医科大学学生豹纹状眼底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并分析天津医科大学不同屈光状态大学生豹纹状眼底(TF)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年9~12月单纯随机抽取天津医科大学学生346名纳入研究。行裂隙灯显微镜、非散瞳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眼生物参数测量和非散瞳眼底照相检查。对比观察黄斑区是否有TF的受检者基本特征、眼生物学参数差异。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者分为无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SE≤-0.50 D)。近视组再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
26 mm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F的危险因素。对独立危险因素与TF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346名受检者中,近视组324名(93.6%,324/ 346),其中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73(21.1%,73/346)、167(48.3%,167/346)、84(24.3%,84/346)名;无近视组22名(6.4%,22/346)。黄斑区有TF者294名(85.0%,294/ 346),其中无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40.91%,9/22)、58(79.45%,58/73)、145(86.83%,145/167)、82(97.62%,82/84)名;无TF者52名(15.0%,52/346)。黄斑区有、无TF者性别构成比( χ2=4.47)、SE( t=6.29)、AL( t=-8.29)、前房深度( Z=-2.62)、晶状体厚度( Z=-2.23)、平均角膜曲率半径( Z=-3.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E、AL是影响TF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随近视程度、AL增加,TF发生风险增加( P趋势<0.001)。 结论:天津医科大学学生TF总检出率为85.0%。无近视、轻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者眼底均检出TF;近视程度越高,AL越长,TF可能性越高,程度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PT辅助的TransPRK的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 D)患者60例107眼;采用小数法记录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主觉验光仪检查患者屈光度;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12个月,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7±1.02)d。手术前后UCVA和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0.812、267.313,均 P<0.001),其中术后7 d、6个月和12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安全性指数达1.10±0.12,有效性指数达1.05±0.17。术前预期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2±1.36)D,术后12个月实际矫正等效球镜度为(-8.04±1.51)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3)。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度在±0.5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79%(85/107),在±1.0 D预测范围内的术眼占总眼数的比例达92%(98/107)。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眼压轻度升高者分别为3眼和7眼,给予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均恢复正常。术后haze 1级以上者1眼,发生率<1%,在用药后逐渐消失。 结论:SPT辅助的TransPR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是矫正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Toric IOL的疗效和旋转稳定性测定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客观评价2种常用Toric IOL的术后疗效和旋转稳定性,并对术后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患者共80例80眼,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植入散光矫正型IOL,其中Tecnis组39例39眼,植入Tecnis ? ZCT IOL;AcrySof组41例41眼,植入AcrySof ? IQ Toric IOL。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测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主觉验光的残余散光,扩瞳后采用OPD-Scan Ⅲ测量Toric IOL轴位,计算IOL轴位偏差度(LAD)。利用散光双倍角图对术前角膜散光、预期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 结果:2个组UCDVA、BCDVA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分组=2.503, P=0.113; H分组=0.399, P=0.52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时间=147.535, P<0.001; H时间=146.808, P<0.001),其中术后UCDVA、BCD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散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分组=5.489, P=0.019; H时间=171.070, P<0.001),其中术后1个月AcrySof组残余散光度明显大于Tecn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2个组术后残余散光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个组术后不同时间点IOL LAD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分组=3.013, P=0.083; H时间=1.689, P=0.430)。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且95%置信椭圆均明显缩小。2个组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预测误差的均值、质心值虽有差异,但95%置信椭圆无明显差异;Tecnis组和AcrySof组术后残余散光预测误差≤1.0 D的患眼百分比分别为82%(32/39)和90%(37/41),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31, P=0.288)。 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Tecnis ? ZCT IOL和AcrySof ? IQ Toric IOL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降低患者的术后残余散光,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同时2种Toric IOL各自的在线计算器在术后残余散光预测方面表现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矫正常规飞秒LASIK术后偏中心切削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19岁,因"左眼飞秒LASIK术后视力恢复欠佳6个月"于2019年6月10日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曾在我院行双眼飞秒LASIK手术。术前检查:左眼主觉验光:-6.25-0.75×155;散瞳验光:-6.25-0.75×171;角膜曲率:44.50 D/45.75 D@91°;角膜厚度:600 μm,其余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泪膜破裂时间、眼压、眼位、眼底检查)均无异常。手术设备:IntraLase FS型激光角膜手术仪(Intralase FS2,美国AMO公司)、Star S4 IR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VISX S4IR,美国AMO公司),手术参数:能量密度为160 mJ/cm 2,传输率为26.5%,拟矫度数为-6.65-0.65×165,角膜瓣直径8.5 mm,切削直径8 mm,光学区直径6.5 mm,过渡区1.5 mm,总切削深度104 μm。术后1d、1周、1个月3次复查均显示左眼裸眼视力(UCVA)及矫正视力欠佳,角膜地形图显示有偏中心切削,患者自觉左眼视物模糊、眩光、夜视力下降,已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要求再次手术。患者2019年6月10日检查结果如下:UCVA:右眼1.0+,左眼0.4-;屈光度:右眼0.00 D,左眼0.00 D;右眼其余检查无异常。左眼主觉验光:+1.00-0.75×35,矫正视力0.6,左眼角膜厚度:496 μm;角膜地形图提示左眼光学区偏中心切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1.18,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0.44(见图1A),左眼OrbscanII提示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值正常,排除圆锥角膜,左眼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见图2。多次复查波前像差后选择重复性最好、屈光状态与主觉验光相吻合的检查结果作为手术设计方案,由于波前设计方案中显示光学区直径为6.0 mm,过渡区3.0 mm,总切削范围达9.0 mm,大于初次手术的角膜瓣直径8.5 mm,故我们将光学区直径修正为5.5 mm。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角膜中央透明,角膜瓣边缘可见,根蒂位于上方。诊断:左眼飞秒LASIK术后偏心切削。治疗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增效手术。术中采用掀开原角膜瓣法,掀瓣后将事先储存的设计方案调出(波前屈光度数+0.56-0.87×23,切削区直径5.5 mm,过渡区3.0 mm,最大切削深度20 μm),虹膜定位,行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切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