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5、40.49,均 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7、39.84,均 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1岁时感染状况和乙肝疫苗应答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慢性HBV感染女性及其所生儿童1岁时HBV感染状况、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完成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儿童,通过医院HIS系统及LIS系统收集产妇孕期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及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等信息,入组儿童1岁时儿童采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HBV DNA。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母亲及儿童1 30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 5 IU/ml)600例,低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 5 IU/ml)共702例。高病毒载量组中587例孕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组),13例未使用抗病毒药(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儿童无慢性HBV感染发生,高病毒载量组5例(0.83%)发生HBV感染,3例(0.51%)发生在用药组,2例(15.38%)发生在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 χ2=5.87, P=0.015),用药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 χ2=29.195, P=0.001)。1 297例未发生HBV感染儿童HBsAb水平<10 mIU/ml、10~<100 mIU/ml和≥100 mIU/ml的百分率分别为1.15%、15.65%和83.1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母亲孕期总胆红素水平和是否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与1岁HBsAb水平相关( χ2=29.003, P <0.05)。 结论:高HBV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出生后应加强随访乙肝疫苗应答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产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再激活及其细胞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机体的生理学变化面临HBV再激活的风险,近年来对于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现就慢性HBV感染女性妊娠期及产后的HBV再激活定义、流行病学资料、影响因素和细胞免疫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系统概述育龄期慢性HBV感染女性妊娠期及产后HBV再激活方面的新进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1-2023年中国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21-2023年中国孕产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现症感染情况。方法:数据来自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HBV现症感染被定义为血清HBsAg检测阳性。使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年份的孕产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覆盖率、孕早期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覆盖率和孕产妇HBV现症感染率,双侧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21-2023年,我国孕产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覆盖率(包括孕期和产时)和孕早期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覆盖率分别从99.68%(10?463?059/10?496?883)和82.96%(8?707?765/10?496?883)上升至99.94%(8?678?777/8?684?387, P0.001)和88.87%(7?717?857/8?684?387, P值均<0.001)。孕产妇HBV现症感染率从2021年的4.98%(521?479/10?463?059)下降至2023年的4.56%(396?148/8?678?777, P0.001)。2023年,我国各省份孕产妇HBV现症感染率范围为1.53%~10.39%。 结论:2021-2023年中国孕产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覆盖率显著提升,孕产妇HBV现症感染率显著下降,但仍存在地区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加强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对孕妇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妇产科建档并于2021年1—12月分娩的HBV感染孕妇。HBV DNA≥2.0×10 5 IU/ml并在孕24~28周选择服用TDF治疗者纳入治疗组,HBV DNA<2.0×10 5 IU/ml、孕期未使用抗HBV药物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孕妇的病历资料,包括孕24~28周(基线)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磷、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以及孕36~37周、分娩时和产后42 d的肾功能、eGFR、血磷和肾小管损伤相关不良事件。比较2组孕妇在孕36~37周、分娩时和产后42 d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变化及治疗前后Scr和血磷的变化;记录治疗组肾小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纳入分析的孕妇共189例,治疗组106例,对照组83例,2组孕妇的年龄、初产妇比例、基线丙氨酸转氨酶、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HBeAg阳性者占比和HBV D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孕36~37周、分娩时及产后42 d的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从基线至产后42 d,Scr、血尿素氮、eGFR和血磷的变化趋势2组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孕妇无一例发生低磷血症、Scr升高、肾性低尿酸血症、β 2微球蛋白尿、非糖尿病性糖尿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肾小管损伤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TDF在妊娠中晚期用于加强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对肾脏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施多元化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干预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实施多元化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妇产科2017年1—12月分娩符合入组标准的产妇411例为对照组,给予母乳喂养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1—10月分娩的产妇411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管理,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母乳喂养率以及住院期间满意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乳汁开始分泌时间<24、24~48、49~72、>72 h人数占比分别为29.4%(121/411)、36.0%(148/411)、24.6%(101/411)、1.0%(41/411),对照组分别为13.6%(56/411)、21.7%(89/411)、33.3%(137/411)、31.4%(129/4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66~57.43,均 P<0.01);观察组产后住院3、6 d母乳喂养率、平均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0.4%(198/219)、95.3%(183/192)、92.7%(381/411),对照组分别为79.0%(180/228)、84.2%(154/183)、81.3%(334/4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1.13、12.70、23.61,均 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总满意率为99.5%(409/411),对照组为91.2%(375/4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1.93, P<0.01)。 结论:实施多元化管理可提高HBV感染产妇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率,并促进产妇及家属满意率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不同喂养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分娩当日停药后不同喂养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北京佑安医院纳入574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HBV DNA>2×10 5 IU/ml孕妇,孕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或丙酚替诺福韦,分娩当日停药,新生儿按常规接受被动-主动免疫预防。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共3组,产后6~8周随访,检测产妇肝功能和HBV DNA;婴儿出生后完成免疫接种于7~12月龄随访,检测HBV血清学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法、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74例产妇中,257例母乳喂养、241例人工喂养和76例混合喂养,3组不同喂养方式孕妇服用抗病毒药物前平均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90±0.67)、(7.82±0.70)及(7.83±0.70)log 10 IU/ml, F=0.912, P>0.05];分娩前混合喂养组略低于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3.87±1.08)与(4.21±1.17)、(4.30 ±1.28)log 10 IU/ml, q值分别为3.052和3.831, P值均<0.05],而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人工喂养组HBV DNA水平略低于母乳喂养组[(7.42±0.93)与(7.69 ±0.90)log 10 IU/ml, q=4.583, P<0.05]。580例(6例双胎)婴儿中,243例人工喂养婴儿中仅1例(0.4%)发生母婴传播,259例母乳喂养和78例混合喂养婴儿均未发生母婴传播( P=0.553)。 结论:高病毒载量HBV感染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尽管产后病毒载量又恢复至治疗前的高水平状态,但母乳喂养不增加婴儿感染风险,建议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病毒药物在产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妊娠期病毒感染威胁母婴健康,妊娠期感染的常见病毒主要有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妊娠期病毒感染会导致一系列母体和胎儿不良结局,从无影响到更严重的情况,如孕产妇及胎儿死亡、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等. 因此,妊娠期病毒感染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妊娠期常见抗病毒药物及其应用,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暴露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PVST)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PVST进展的因素.[方法]以2020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在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且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其所生活产儿为研究对象,由助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儿童接种完3针乙型肝炎疫苗(HepB)后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率为100.00%(800/800),PVST成功随访率为85.88%(687/800),初次免疫无应答率为0.29%(2/687),但重新免疫后均成功.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为0.未进行PVST的儿童占14.13%(113/800),主要原因有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影响推迟检测;家长觉得幼儿年龄过小,拒绝静脉采血;幼儿跟随父母迁回原籍导致失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危儿(OR=30.009,P=0.001)、家庭居住北京(OR=2.218,P=0.002)和母亲<35岁(OR=1.687,P=0.020)的HBV暴露儿童PVST比例更高.[结论]PVST对于评估新生儿接种HepB后的HBV免疫应答状态是必要的.COVID-19疫情下,HBV暴露儿童PVST受影响.加强非高危儿、居住北京外、母亲≥35岁HBV暴露儿童管理,可能会提高通州区PVST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HBV感染孕产妇宫内感染发生情况及与病毒载量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类型、HBV-DNA病毒载量孕产妇宫内感染发生情况,分析不同HBV-DNA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0月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100例及其新生儿,统计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情况,检测产妇HBV-DNA病毒载量水平,对比不同乙肝感染类型、HBV-DNA病毒载量孕产妇宫内感染发生率,不同HBV-DNA病毒载量孕产妇白介素-6(IL-6)、干扰素y(IFN-γ)水平差异,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HBV-DNA病毒载量与IL-6、IFN-γ的相关性.结果:100 例孕产妇中 HBsAg+HBeAg+HBcAb 感染 36 例(36.0%)、HBsAg+HBeAb+HBcAb 感染 64 例(64.0%);宫内感染发生率为25.0%,宫内感染发生率HBsAg+HBeAg+HBcAb孕产妇(22.2%)高于HBsAg+HBeAb+HBcAb孕产妇(3.1%)(P<0.05);HBV-DNA病毒载量阴性6例,103~105病毒载量62例、>105病毒载量32例,103~105病毒载量孕妇宫内感染发生率(4.8%)低于>105病毒载量孕妇(21.9%),IL-6水平(8.11±0.89 pg/ml)低于>105病毒载量孕产妇(11.26±1.56 pg/ml)且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IFN-γ水平(68.47±7.10 pg/L)高于>105病毒载量孕产妇(51.22±5.65 pg/L)且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感染HBV孕产妇宫内感染发生风险升高,主要感染类型是HBsAg+HBeAb+HBcAb,但HBsAg+HBeAg+HBcAb型、HBV-DNA病毒载量高孕产妇宫内感染风险提高,HBV-DNA病毒载量增加宫内感染风险可能与调控Th1/Th2免疫失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