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暴露前预防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2 年WHO发布了将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DF/FTC)作为HIV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用于降低特定人群中HIV感染风险,各类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的数据均证实了TDF/FTC在预防HIV感染方面的有效性。2019年,丙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AF/FTC)在美国获得批准,成为第二个可用于PrEP口服药物。然而,对于不能口服药物或服用依从性较差的人群,第二代PrEP药物即长效抗病毒药物为其提供较多选择。本文综述第一代PrEP口服药物和近年研发的第二代PrEP药物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推广PrEP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对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对血脂的影响。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收集采用TAF(试验组)和TDF(对照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血脂异常的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值为危险度( 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11项RCT,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4项(HBV亚组),治疗艾滋病的研究7项(HIV亚组),质量评价结果均为低偏倚风险。11项RCT共涉及患者11 888例,试验组6 273例,对照组5 6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3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LDL-C和T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2.9%(157/5 347)比0.8%(37/4 727), RR=3.39,95 %CI:2.35~4.89, P<0.001;TC:0.7%(36/4 880)比0.1%(6/4 397), RR=4.25,95 %CI:1.91~9.45, P<0.001;TG:0.5%(16/3 157)比0.3%(8/3 102), RR=1.83,95 %CI:0.81~4.15, P=0.140]。对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LDL-C升高值(14.00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4.00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结论:TAF可明显升高LDL-C和TC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氨酸转氨酶正常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TDF组16例,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 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 P=0.374],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此外,TAF治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情况低于TDF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TDF和TAF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发展到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从普通干扰素发展到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效应越来越强,不良反应越来越低。但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并不能实现乙型肝炎的完全治愈,为了更好地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标,对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联合或序贯治疗可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若HBV DNA仍阳性,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 t = 0.390, P = 0.698)、HBsAg( t = 1.492, P = 0.142)和HBeAg( t = 0.555, P = 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TMF组有19例(19/30,63.33%)HBV DNA阴转,TAF组14例(14/26,53.85%)HBV DNA阴转( χ2 = 0.518, P = 0.472)。在完成48周随访的患者中,TMF组、TAF组分别有15例(15/18,83.33%)、7例(7/12,58.33%)患者HBV DNA检测为阴性( χ2 = 2.301, P = 0.210)。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MF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口服一线NAs经治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有效,但与TAF相比,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IV孕妇应用HAART疗法对新生儿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HIV感染孕妇应用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新生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产检并分娩的HIV感染孕妇74例。根据HAART方案主要含有药物的不同分为齐多夫定(AZT)组( n=56)和替诺福韦(TDF)组( n=18)。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血常规、肝功能、淋巴细胞亚群、一般体征、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AZT组的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和5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TDF组( P<0.05或<0.01)。两组新生儿随访至12周查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随访至18个月查HIV抗体均为阴性,母婴阻断率均为100.00%。AZT组新生儿出生时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TDF组( P<0.05)。AZT组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低于TDF组( P<0.05或<0.01),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TDF组( P<0.01)。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ALT及AS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ZT组新生儿轻度贫血的发生率高于TDF组( 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重度窒息和重度贫血。 结论:孕期应用以AZT和TDF为主的HAART方案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率,但以AZT为主的HAART方案新生儿的轻度贫血发生率较高,主要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主,对于新生儿的造血系统骨髓抑制的作用更强,对新生儿免疫细胞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7月20日),收集妊娠中晚期服用TDF预防HBV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以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标准化均数差( SMD)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二分类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比值比( OR)或危险度( RR)及其95 %CI表示。 结果:共12项研究纳入分析,2项为RCT,10项为队列研究,共包括HBV感染母亲1 326例及其婴儿1 281例,妊娠中晚期服用TDF者729例(TDF组),未干预或应用安慰剂者597例(对照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项RCT中1项为"低偏倚风险",1项为"高偏倚风险";10项队列研究中9项为高质量,1项为中等质量。有效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母亲基线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SMD=0.15,95 %CI:0.04~0.26, P=0.008),产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SMD= -5.41,95 %CI: -7.26~ -3.56, P<0.001),产前HBV DNA未检出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0.3%(41/202)比2.0%(4/203), OR=27.55,95 %CI:7.32~103.85, P<0.001];TDF组母亲所生婴儿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8%(5/618)比9.1%(47/516), RR=0.13,95 %CI:0.07~0.27, P<0.001]。安全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与对照组母亲所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死亡率、出生体重、身高和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DF组与对照组母亲产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1项研究结果显示TDF组母亲中1~2级无症状性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者占比高于对照组[7.2%(7/97)比0(0/100), P=0.006],其他妊娠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妊娠中晚期服用TDF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对胎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推荐用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HBV-DC)是肝硬化中晚期阶段,HBV-DC病例5年生存率不容乐观,此类病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认为:对HBV-DC病例,应长期抗病毒治疗,并推荐了3种首选药物,即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目前针对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有限,尤其是有关3种推荐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以及对HCC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更少见。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推荐的3种抗病毒药物治疗HBV-DC病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学失败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用单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HIV-1感染者体内基因型耐药动态变化,了解耐药相关突变发生特征。方法:对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及其基线冻存血浆样本进行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和共享测序。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 pol基因片段单基因组扩增和测序(SGS),分析准种变异和耐药动态变化特征。获得的基因序列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判断基因型耐药及耐药程度解析。 结果:NA2302-00病例存在传播性耐药突变(TDR,M184//G190A突变型),在治疗5个月后突变位点增多并导致治疗失败。3例未检测到TDR,但是CD4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μl,在治疗4~6个月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均对所服用的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药物存在高度耐受,2例对替诺福韦高度耐受。从4个病例的治疗基线和失败两个采样时间点血浆样本中共获得291条 pol基因SGS序列。2个无TDR的病例基线样本SGS序列存在劣势耐药相关突变(2.4%~2.9%),但这些突变在随访样本中未检测到。NA2302-00的27条SGS序列均检测到该TDR突变型。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表现出复杂的准种变异,进化为不同耐药突变型。2个病例的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突变型为1~2个,另2个病例分别有4和13个突变型,>20%优势毒株突变型各2个。4个病例在更换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二线药物后,维持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 结论:单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感染者体内毒株准种变异和耐药发生特征。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复杂的耐药相关突变模式,尤其需要加强艾滋病期感染者治疗第一年的随访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转换治疗HIV-1高病毒学抑制患者48周临床试验:DRIVE-SHIFT最新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doravirine/lamivud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DOR/3TC/TDF)治疗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项开放性标签、活性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中,经过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增强型艾维雷韦或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后的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按照2:1比例随机分组,一组为改用每日1次DOR/3TC/TDF方案试验组,另一组为继续基线方案24周的对照组。主要终点是第48周DOR/3TC/TDF试验组与第24周基线方案对照组间HIV-1 RNA <50拷贝/mL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次要终点是第24周时两组间获得病毒学应答的受试者比例差异(非劣效界值,-8%)。结果:670例受试者(DOR/3TC/TDF组447例,基线方案组223例)纳入了分析。24周时,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在DOR/3TC/TDF组占比为93.7%,基线方案组中为94.6%[差异-0.9(-4.7~3.0)]。48周时,DOR/3TC/TDF组中HIV-1 RNA<50拷贝/mL受试者占比仍为90.8%,非劣效于24周时基线方案组[差异-3.8(-7.9~0.3)]。在曾接受过利托那韦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试验组中,24周时其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幅显著高于基线方案对照组( P<0.01)。第2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9%和52.5%,导致治疗停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和0.4%。 结论:对于需改变治疗的患者,转换到每日1次的DOR/3TC/TDF方案是一种耐受性良好且可维持病毒学抑制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