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的能量代谢特点与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的能量代谢特点,并分析能量代谢指标与患者继发细菌感染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住院的183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1例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53例,其中肝衰竭患者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被定义为重症肝病组;使用Quark RMR间接能量代谢检测仪(购自意大利COSMED公司)检测患者的能量代谢情况,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继发细菌感染事件。连续变量数据采用Shapiro-Wilk检验和正态Q-Q图分析数据的正态分布情况,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采用Levene检验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且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t检验比较两组样本的均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样本的均值,然后采用Tukey's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方差不齐或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H检验)比较3组样本的差异,然后采用Dunnett检验( Z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分类变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变量纳入标准为 P < 0.05。 结果:3组患者的呼吸熵(RQ)和非蛋白呼吸熵(npR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的RQ和npRQ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肝衰竭组均显著升高( P值均< 0.05)。3组患者的脂肪氧化率和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其中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脂肪氧化率较低,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则较高( P < 0.05)。3组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实测值和预测值、蛋白质氧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重症肝病患者中,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率为48.39%(45/93),与非感染组相比较,感染组的RQ值和npRQ值均显著下降( P < 0.05),而FAT%则显著升高(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γ-谷氨酰转移酶、胆固醇和npRQ为重症肝病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胆固醇和npRQ下降提示继发细菌感染风险增加。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亚组分析也同样提示,与非感染组相比较,继发细菌感染组的RQ值和npRQ值均显著下降( P < 0.05),而脂肪氧化率则显著升高( P < 0.05)。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病患者普遍存在能量代谢异常,其中低RQ、npRQ、碳水化合物氧化率和高脂肪氧化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npRQ下降与重症肝病患者的继发细菌感染风险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鼠肩袖撕裂重建过程中色氨酸代谢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骨重塑能力正常和骨重塑能力缺陷大鼠肩袖撕裂(RCT)修复术后色氨酸代谢的差异,探讨色氨酸代谢是否与骨长入有关。方法:共选取5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研究,随机选择18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手术(OVX),设为OVX组;余32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设为假手术组。术后3个月,OVX组和假手术组各自随机选择4只大鼠,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鉴定肱骨头的骨量流失情况。OVX组剩余大鼠进行RCT造模,并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设为OVX+RCT组( n=14);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分别选取14只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和RCT假手术,分别设为RCT组( n=14)和SO组( n=14)。修复手术后2周检测大鼠抓力,并取出冈上肌腱骨复合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评估新骨生成和骨长入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检测色氨酸代谢。 结果:抓力测试结果表明,SO组大鼠抓力最大,RCT组次之,OVX+RCT组抓力最小,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SO组腱骨复合体的骨硬化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VX+RCT组和RCT组,IHC染色显示RCT组的骨织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和OVX+RCT组,以上项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PLC检测结果表明,SO组、RCT组、OVX+RCT组肩袖腱骨复合体色氨酸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表明,犬尿酸代谢途径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2的表达量在SO组、RCT组、OVX+RCT组呈递增趋势:OVX+RCT组显著高于SO组,OVX+RCT组的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RCT组和SO组,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单胺氧化酶A亚型和B亚型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OVX+RCT组吲哚代谢途径的多巴脱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而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表达量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以上项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大鼠正常肩袖和RCT后修复的肌腱复合体中色氨酸代谢以犬尿酸代谢为主,5-羟色胺代谢次之;在RCT骨重塑中,5-羟色胺代谢途径改变最大,吲哚途径次之。犬尿酸代谢途径的烟酸、黄尿酸含量和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5-羟色氨酸、5-羟色胺、羟基吲哚乙酸、褪黑素及吲哚代谢途径的色氨醇、吲哚乳酸均与骨长入有关。因此,色氨酸代谢与骨长入有关,为RCT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Dnase1L3、CAR联合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1样蛋白3(Dnase1L3)、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联合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病组)和185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Dnase1L3、CAR、MHR水平以及肝功能,Pearson分析Dnase1L3、CAR、MHR与肝功能的相关性。追踪患者住院30 d存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nase1L3、CAR、MHR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30 d死亡的价值。结果:肝病组血清Dnase1L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CAR、MHR高于对照组(均 P<0.05),肝病组血清Dnase1L3、CAR、MHR与AST、ALT、TBiL均呈正相关(均 P<0.05)。236例患者30 d内死亡32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高Dnase1L3、高CAR、高MHR是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均 P<0.05)。Dnase1L3、CAR、MHR和MELD评分联合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19、0.678、0.763、0.742。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Dnase1L3水平及CAR、MHR增高,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住院30 d内死亡相关,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钠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2抑制剂相关术中非高血糖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8岁,因"前列腺癌"择期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服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片(850 mg,qd)、达格列净片(10 mg,qd)、沙库巴曲缬沙坦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瑞舒伐他汀片。患者术前3 d入院,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糖12.1 mmol/L(3.9~6.1 mmol/L),D3羟丁酸0.12 mmol/L(0.03~0.30 mmol/L),白细胞计数8.2×10 9/L[(3.5~9.5)×10 9/L)]。尿常规显示尿糖>56 mmol/L,尿酮体阴性。入院第2天为调控血糖加用4 U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口服降糖药末次使用时间为术前1 d(约术前28 h),自手术日开始改为静脉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前1 d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进行肠道准备。术日上午患者于病房静脉输注12 U胰岛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术日12:10患者进入手术间,12:30完成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此时行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H值为7.35,实际碳酸氢根22.1 mmol/L,标准碳酸氢根22.4 mmol/L实际碱剩余-3.5 mmol/L,乳酸0.9 mmol/L,血红蛋白136 g/L,血糖4.2 mmol/L,二氧化碳分压40 mmHg(1 mmHg=0.133 kPa)。手术结束前1 h血气分析显示pH值为7.17,实际碳酸氢根21.2 mmol/L,标准碳酸氢根18.8 mmol/L实际碱剩余-7.3 mmol/L,乳酸0.9 mmol/L,血红蛋白140 g/L,血糖7.5 mmol/L,二氧化碳分压58 mmHg,予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增加补液治疗。手术时间约4.5 h,气管拔管前复查动脉血气显示pH值为7.21,实际碳酸氢根20 mmol/L,标准碳酸氢根18.8 mmol/L,实际碱剩余-7.9 mmol/L,乳酸1.0 mmol/L,血红蛋白133 g/L,血糖8.1 mmol/L,二氧化碳分压50 mmHg,静脉输注碳酸氢钠30 ml;气管拔管后复查动脉血气显示pH值为7.21,实际碳酸氢根22 mmol/L,标准碳酸氢根20 mmol/L,实际碱剩余-5.0 mmol/L,乳酸1.1 mmol/L,血红蛋白136 g/L,血糖7.7 mmol/L,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患者术毕气管拔管后安返病房,围术期常规静脉补充胰岛素。术后第1天血生化显示D3羟丁酸3.72 mmol/L,血糖6.8 mmol/L,术后第3天患者主诉"呼吸困难、腰腹疼痛",胸、腹平片未见异常,动脉血气显示pH值为7.157,实际碳酸氢根13 mmol/L,标准碳酸氢根13.2 mmol/L,实际碱剩余-15.6 mmol/L,乳酸1.7 mmol/L,二氧化碳分压38.2 mmHg,阴离子间隙13.8 mmol/L;尿常规显示尿糖>56 mmol/L,尿酮体7.4 mmol/L,诊断为非高血糖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DKA),增加静脉胰岛素输注量并根据血钾监测结果适当补钾,术后第4天患者呼吸困难及腰腹疼痛症状缓解。患者住院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患者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遵嘱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肺结核的个体化治疗分析与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1例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持续高热,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药师参与制订个体化抗结核+抗感染方案:异烟肼0.3 gqd+利福平0.45 g qd+乙胺丁醇0.75 g qd+左氧氟沙星0.6 gqd,抗结核治疗一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治疗两周后,患者胸腔积液较前明显减少,但复查总胆红素升高(61 μmol·L-1),考虑患者出现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药师评估病情与肝功能情况,决定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加用腺苷蛋氨酸保肝治疗,一周后复查胆红素较前未再升高;两周后肝功能显著好转,顺利出院.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制订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抗结核药物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以寻求获益与风险的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处理接受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麻醉苏醒和镇痛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接受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麻醉苏醒和镇痛效果.方法 2020 年5 月~2023 年6 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64 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组行地佐辛诱导麻醉.两组均接受内镜下聚桂醇注射硬化治疗.观察并记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估麻醉苏醒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评价镇痛效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肽Y(NPY)、P 物质(SP)、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水平,常规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在麻醉诱导后和进镜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显著高于或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461.3±14.1)mg,显著少于对照组[(482.9±15.8)mg,P<0.05],苏醒时间为(5.1±1.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7±1.4)min,P<0.05],两组躁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h和3h时,观察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6h时,观察组血清NPY、SP、DA和NE水平分别为(155.7±21.9)pg/mL、(2.6±0.6)g/mL、(71.6±11.2)mmol/L和(2.5±0.6)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9.3±22.8)pg/mL、(3.8±0.8)g/mL、(84.3±12.7)mmol/L和(3.9±0.5)pg/mL,P<0.05];观察组血清SOD和T-AOC水平分别为(73.1±6.1)U/mL和(15.2±1.4)U/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2±5.7)U/mL和(12.0±1.1)U/m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3.7±0.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2±0.7)mmol/L,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在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EBV患者时,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前给予地佐辛诱导麻醉可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值得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探讨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EtOAc extract of Draconis Sanguis,DSE)改善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内药效及作用机制.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折麦布阳性药(5 mg·kg-1)组和DSE低(100 mg·kg-1)、高(200 mg·kg-1)剂量组,灌胃给药,持续 16 周,在给药期间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饲.给药 16 周后测量小鼠体质量、肝脏及附睾脂肪质量,检测血脂水平、主动脉流出道斑块面积等指标的差异,评估DSE的体内药效.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利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发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检测DSE对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高剂量的DSE均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的附睾脂肪质量和附睾脂肪指数,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主动脉流出道斑块面积.体外实验证实,ox-LDL显著增加HUVEC中脂质过氧化标志物 4-羟基壬烯醛(4-HNE)的水平,确认DSE通过抑制ox-LDL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改善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当归丹参药对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及试验验证探讨当归丹参药对(ASM)治疗急性肝损伤(ALI)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ASM治疗ALI的核心作用靶点,构建核心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构建大鼠ALI模型检测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蛋白的表达模式并验证分子对接结果.结果显示,从ASM中获得了67个活性成分,其中75个靶点与ALI相互作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显示,TP53、CASP3、JUN、STAT3、AKT1、VEGFA、TNF、IL-6、MMP9和PTGS2可能是ASM治疗ALI的关键作用靶点.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靶点主要富集于乙肝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TP53和CASP3)与 β-谷甾醇、黄芩苷和隐丹参酮有良好的结合位点.体内试验结果表明,ASM能够有效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降低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GSH)水平,上调肝脏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BAX、CASP3和T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本研究表明,ASM改善ALI的机制可能是通过β-谷甾醇、黄芩苷和隐丹参酮等主要化学成分作用于TP53和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调控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来实现.本研究为临床上ASM治疗ALI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与无水乙醇注射硬化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比较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HC患者107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囊腔内注射聚桂醇或无水乙醇治疗,于治疗后6个月复查超声.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PDIA3)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皮质醇(Cor)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囊肿复发率为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P<0.05);在术后 1w,观察组血清 GP73、PDIA3 和 CHI3L1 水平分别为(23.1±3.8)pg/L、(69.2±5.6)ng/mL 和(44.9±4.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7.3±4.3)pg/L、(94.8±5.4)ng/mL 和(67.7±4.6)ng/L,P<0.05];观察组血清MPO、Cor和SAA水平分别为(121.5±18.3)U/L、(259.7±24.1)ng/L和(14.5±2.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1±20.1)U/L、(298.6±26.3)ng/L 和(20.2±3.1)mg/L,P<0.05];在术后 1 d 和 3 d,观察组 VAS 评分分别为(3.1± 0.6)分和(2.2±0.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0.5)分和(3.2±0.4)分,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腹痛和醉酒貌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3.7%(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向囊腔内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HC患者可能比注射无水乙醇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能与激起机体应激反应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肉苁蓉(Cistanches)是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肉质茎,又名金笋、地精、大芸.肉苁蓉的提取物主要包括肉苁蓉总苷、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挥发性成分、木脂素类、多糖、生物碱等.肉苁蓉的传统中药作用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女子不孕、滋补强身等;现代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凋亡、调控自噬、增强体力和抗疲劳、改善学习认知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肉苁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发生常伴随着脑水肿、血脑屏障的破坏、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肉苁蓉提取物肉苁蓉总苷可抑制神经细胞炎症及凋亡,减少脑梗死面积,对CIRI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通过减少自由基堆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提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肉苁蓉可以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运动行为异常,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肉苁蓉能够抑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兴奋性氨基酸的水平,减轻神经毒性作用,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目前肉苁蓉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其药理作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肉苁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