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缺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继发肛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3例肛周Paget病患者在肿瘤切净后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缺损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臀部恢复情况以及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13例肛周缺损面积4.8 cm × 5.6 cm ~ 12.2 cm × 16.4 cm,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全部一期愈合。1例行临时性回肠造口术,3个月后行回肠造口回纳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1例合并直肠癌,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分流粪便,肛门排便功能丧失。随访1 ~ 6年,13例患者臀部形态对称,12例肛门保留者排便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12例肛周Paget患者术后肿瘤无复发,3例患者出现肛门轻度狭窄,无肛门黏膜外翻,无伤口裂开;1例合并肛管腺癌的肛周Paget病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转移,半年后死亡。结论: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推进幅度大,可修复肛周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荷包缝合腹腔镜NOSES在乙状结肠癌及上段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荷包缝合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乙状结肠癌及上段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例行基于荷包缝合腹腔镜NOSES乙状结肠癌及上段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为(56±10)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所有患者顺利行基于荷包缝合腹腔镜NOSES乙状结肠癌及上段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放手术。1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62±32)min,术中出血量为(22±12)mL。(2)术后情况。14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6±0.7)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1±0.6)d,术后首次饮水时间为(2.4±0.6)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8±1.0)d,术后住院时间为(6.0±0.9)d。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出血等围手术期并发症。(3)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7±1.9)个月。14例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基于荷包缝合腹腔镜NOSES用于治疗乙状结肠癌及上段直肠癌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对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非转移性结肠癌不同肿瘤位置(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差异,探讨肿瘤位置和错配修复状态(MMR)对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结肠癌前瞻性登记数据库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切除、且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转移性结肠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将起源于中肠,位于回盲部、升结肠和横结肠近2/3的肿瘤定义为右半结肠癌;而将起源于后肠,位于横结肠远1/3、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肿瘤定义为左半结肠癌。使用χ 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患者的生存分析并比较组间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使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以调整混杂后再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纳入856例结肠癌患者,其中肿瘤TNM分期Ⅰ期129例(15.1%),Ⅱ期391例(45.7%),Ⅲ期336例(39.3%);错配修复缺陷(dMMR)139例(16.2%)。左半结肠癌442例(51.6%,左半结肠癌组),右半结肠癌414例(48.4%,右半结肠癌组)。相比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男性比例高[62.0%(274/442)比54.1%(224/414),χ 2=5.462, P=0.019],中位体质指数也高[24.2(21.9,26.6)kg/m 2比23.2(21.3,25.5)kg/m 2, U=78 789.0, P<0.001],高、中分化腺癌比例[93.2%(412/442)比83.1%(344/414),χ 2=22.266, P<0.001]更高;dMMR状态[9.0%(40/442)比23.9%(99/414),χ 2=34.721, P<0.001]和合并脉管侵犯[24.0%(106/442)比30.2%(125/414),χ 2=4.186, P=0.041]比例更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33,59)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左半结肠癌组患者与右半结肠癌组患者的DFS( P=0.668)和OS( 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dMMR是结肠癌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19,95%CI:0.204~0.862, P=0.018);T3~4(HR=2.178,95%CI:1.089~4.359, P=0.028)、N+(HR=2.126,95%CI:1.443~3.133, P<0.001)和神经侵犯(HR=1.835,95%CI:1.115~3.020, P=0.017)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置不是影响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因素(均 P>0.05)。亚组分析发现,在右半结肠癌组患者中,dMMR患者的DFS优于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HR=0.338,95%CI:0.146~0.786, P=0.012),但是两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40,95%CI:0.103~1.119, P=0.076)。对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后,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DFS( P=0.343)和OS( P=0.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MMR患者的DFS( P=0.047)和OS( P=0.040)均优于pMMR患者。 结论:不同肿瘤位置的非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但患者的生存与肿瘤位置无关,而与MMR有关,dMMR状态与更好的生存有关,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更为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治性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术后再发输尿管末端肿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根治性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术后再发输尿管肿瘤患者,予肾输尿管切除+乙状结肠还纳术治疗的报道少见。我院收治1例膀胱癌行直肠代膀胱术后再发输尿管肿瘤患者,行左肾输尿管切除+乙状结肠还纳+右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随访1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 mm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 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 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 OR=3.396,95% CI:1.014~11.374, 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 OR=5.508,95% CI:2.216~13.692, 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手工吻合行消化道重建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对2017年5—1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28例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后,将乙状结肠与直肠行"端端吻合",手工全层连续缝合,先缝合直肠左侧壁,沿直肠后壁连续缝合5~6针;然后同样方法从沿直肠前壁连续缝合5~6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2.5±57.5)min,消化道重建手工吻合时间为15(9~25)min。术后共5例(17.9%)发生并发症,2例吻合口漏患者经引流、营养支持治疗后逐渐自然愈合;1例腹腔感染患者经抗感染、引流后恢复;1例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患者,经换药引流后痊愈。无腹腔出血、乳糜漏、输尿管损伤、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中位随访15(12~1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者,有3例患者诉存在肛门异物感;行小肠造口还纳手术后,8例患者诉排粪次数多,控粪能力差,余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结论:完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行手工吻合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结肠、乙状结肠癌及直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降结肠、乙状结肠癌及直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总结第253组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手术的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直乙交界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 016例患者,男性1 848例,女性1 168例,年龄≥60岁者1 675例,年龄<60岁者1 341例。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以其他中心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有效性。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数据,将第253组淋巴结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卡钳值为0.05。采用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1)肿瘤最大径≥5 cm( OR=4.496,95% CI:1.344~15.035, P=0.015)、T分期(T4期比T1期, OR=11.284,95% CI:7.122~15.646, P<0.01)、N分期(N2期比N0期, OR=60.554,95% CI:7.813~469.055, P=0.043)、肿瘤分化程度(中分化比高分化, OR=1.044,95% CI:1.009~1.203, P=0.044;低分化比高分化, OR=1.013,95% CI:1.002~1.081, P=0.013)、肿瘤位置(乙状结肠比降结肠, OR=9.307,95% CI:2.236~38.740, P=0.002)、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比腺癌, OR=79.923,95% CI:15.113~422.654, P<0.01;印戒细胞癌比腺癌, OR=27.309,95% CI:4.191~177.944, P<0.01)、脉管瘤栓阳性( OR=3.490,95% CI:1.033~11.793, P=0.044)是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2)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912(95% CI:0.869~0.955),外部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921(95% CI:0.903~0.93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阴性组未达到中位生存期,阳性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阴性组1、3、5年总体生存期分别为83.9%、61.3%、51.6%,阳性组分别为63.2%、36.8%、15.8%。T4期( HR=3.067,95% CI:2.357~3.990, P<0.01)、N2期( HR=1.221,95% CI:0.979~1.523, P=0.043)、第253组淋巴结阳性( HR=2.902,95% CI:1.987~4.237, P<0.01)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肿瘤最大径≥5 cm、T4期、N2期、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不良病理学类型、低分化和脉管癌栓是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第253组淋巴结阳性提示预后较差,对于有上述因素的肠癌患者应严格清扫第253组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在腹腔镜手术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 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