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缺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继发肛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3例肛周Paget病患者在肿瘤切净后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缺损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臀部恢复情况以及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13例肛周缺损面积4.8 cm × 5.6 cm ~ 12.2 cm × 16.4 cm,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全部一期愈合。1例行临时性回肠造口术,3个月后行回肠造口回纳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1例合并直肠癌,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分流粪便,肛门排便功能丧失。随访1 ~ 6年,13例患者臀部形态对称,12例肛门保留者排便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12例肛周Paget患者术后肿瘤无复发,3例患者出现肛门轻度狭窄,无肛门黏膜外翻,无伤口裂开;1例合并肛管腺癌的肛周Paget病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转移,半年后死亡。结论: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推进幅度大,可修复肛周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胎儿镜下激光离断脐带的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镜下激光离断脐带在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妊娠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共3例采用胎儿镜激光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脐带缠绕的MCMA双胎病例,并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收集MCMA双胎通过激光阻断脐血流进行减胎的文献,汇总分析其临床情况、手术指征及方式、病情发展及母婴预后。结果:本院3例MCMA双胎于孕17~24周进行胎儿镜下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脐带缠绕,其中2例足月分娩且无母婴并发症发生,1例因胎儿畸形引产。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无中文文献,共29例进行胎儿镜激光处理脐带的MCMA双胎病例,加上本文报道的3例,共32例。手术指征分别为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7例(21.9%),胎儿发育异常15例(46.9%),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7例(21.9%),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3.1%),双胎输血综合征合并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1例(3.1%),双胎之一胎死宫内1例(3.1%)。手术孕周14 +1~27 +3周,无手术相关的母体并发症发生。除外未松解脐带的2例和1例胎儿畸形引产外,余29例均活产。活产儿分娩孕周为24 +3~40周,出生体重800~3 800 g。随访时间1月龄~9岁,新生儿死亡4例(原因不详),产前即发现多发畸形1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肛门闭锁、副耳),余24例未发现生长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损伤等情况。 结论:对于伴有脐带缠绕等需要减胎的MCMA双胎,采用激光脐带电凝、切断并松解缠绕的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无盆腔外转移、或仅有寡转移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同时使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的56例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及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两类。所有手术应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具体包括经腹补片覆盖Treitz韧带至骶骨岬的后腹膜缺损和骨盆入口,补片四周分别与侧腹膜和前盆留存脏器的腹膜缘缝合、或固定于耻骨弓及耻骨联合;或经骶尾入路,补片重建盆底肌-骶骨平面缺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放化疗史、复发或原发、盆腔外转移等)和手术情况(脏器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织重建等);围手术期空盆脏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痊愈时间;术后恢复(肠功能恢复时间、空盆腔综合征痊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Clavien-Dindo分级进行评价。结果: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82)岁,男25例、女16例;其中23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8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32例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24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440(240~1 0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0(2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1~9)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14(5~105)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37例,≥Ⅲ级并发症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6)岁,男8例、女7例;4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1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13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600(360~96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600(4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2~7)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68(7~120)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12例,≥Ⅲ级的3例患者中,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或病例死亡,5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5~12)个月,随访期内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54例均存活,未见手术部位肿瘤复发。结论: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安全可行,可能会提高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STM1表达在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μ1(GSTM1)表达在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8周龄,体质量26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亚低温组(H组)和GSTM1抑制剂+亚低温组(I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2 h时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灌注,期间维持大鼠脑温及肛温36~37 ℃;S组仅分离结扎血管,不进行阻闭;H组在拔出线栓即刻用75%酒精擦拭全身,维持脑温及肛温32~33 ℃ 3 h,其余同I/R组;IH组分别于造模前24和1 h时腹腔注射GSTM1抑制剂8.6 mg/kg,其余同H组。于再灌注24 h时对大鼠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处死大鼠后取脑,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脑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GSTM1、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精氨酸1(Arg-1)的表达;qRT-PCR法检测GSTM1、iNOS和Arg-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6、IL-10、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mNS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NOS、Arg-1及其mRNA表达上调,GSTM1及其mRNA表达下调,IL-6、TNF-α及IL-10和TGF-β含量升高( P<0.05);与I/R组和IH组比较,H组mNS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NOS及其mRNA表达下调,Arg-1及其mRNA和GSTM1表达上调,TNF-α和IL-6含量下降,TGF-β和IL-10含量升高( P<0.05)。 结论:GSTM1表达上调参与了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抑制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M2型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梅干腹综合征的病理特征及预后: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梅干腹综合征(prune belly syndrome,PBS)的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2月至2023年1月经病理解剖诊断为PBS的5例胎儿的临床资料。总结PBS胎儿的病理特征,并随访其母亲再次妊娠的情况。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5例胎儿(4例男性,1例女性)均诊断为巨膀胱或膀胱增大,膀胱中位最大径4.4 cm(1.6~8.9 cm)。其中2例合并肾脏发育不良,1例肾脏及输尿管缺如,1例合并双侧输尿管扩张、下尿道闭锁可能,1例合并脑室增宽、腹裂并内脏外翻及脊柱侧弯。引产胎龄为15周 +6(12周 +5~19周 +4)。(2)5例均表现为腹壁膨隆、腹壁薄弱,伴膀胱过度扩张。其中2例合并腹壁局部缺损,1例伴膈肌发育不良,2例肾脏发育不良伴肾盂、输尿管扩张,2例尿道和肛门闭锁,1例皮肤水肿、腹腔大量积液,1例左肾及左输尿管缺如。镜下可见膀胱壁、腹壁及输尿管管壁内肌层厚薄不一,排列紊乱,部分区域肌层不完整,局部肌层缺如;肾小球、肾小管不同程度地减少,间质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肌层薄弱、部分区域肌层断裂。(3)遗传学分析发现5例中的1例为 DHCR7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907G>A/c.461C>T),该变异为致病性。其余4例未见异常。(4)至2023年8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产妇随访了68个月(7~80个月)。3例引产后分别间隔16、24和19个月后再次成功妊娠,1例产妇分娩后尚处于恢复期,未再次妊娠。3例再次妊娠的子代均为足月出生,出生情况良好,随访至3岁,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胎儿PBS是一组罕见的以腹壁及膀胱平滑肌层发育不良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多见于男性。一般不影响母亲再次妊娠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味化痔胶囊对痔模型大鼠炎症因子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五味化痔胶囊对痔模型大鼠肛周肿胀、溃疡、出血等症状,直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炎症因子,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究其治疗痔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五味化痔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选用角叉菜胶、脂多糖、山莨菪碱、酚磺乙胺混合液,注射于大鼠肛肠局部复制大鼠痔模型.造模后,中药各组予五味化痔胶囊干预 7d,观察肛周肿胀、溃疡、出血等症状表现,HE染色观察直肠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组织匀浆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1β(IL-1β)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qRT-PCR技术观察直肠组织中PI3K、AKT、NF-κB的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直肠组织环氧化酶 2(COX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肛周肿胀、溃疡、出血等症状评分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直肠组织黏膜缺损、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血清 IL-1β、IL-6 和 TNF-α水平上升(P<0.05),直肠组织中PI3K、AKT、NF-κB的mRNA表达及COX2、iNOS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五味化痔胶囊高、中剂量组症状评分下降(P<0.05),直肠组织黏膜缺损、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有所缓解;美沙拉嗪组和五味化痔胶囊高、中、低剂量组IL-1β、IL-6 和TNF-α水平下降(P<0.05),PI3K、NF-κB mRNA表达和COX2、iNOS蛋白表达下降(P<0.05),五味化痔胶囊高剂量组AKT 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五味化痔胶囊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调节炎症因子的水平治疗痔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杨梅苷对细菌性骨髓炎大鼠骨缺损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究杨梅苷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通路对细菌性骨髓炎(OM)大鼠骨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OM组、杨梅苷组[50 mg/(kg·d)杨梅苷]、PX-478组[25 mg/(kg·d)VEGFA/SDF-1/CXCR4信号通路抑制剂PX-478]、杨梅苷+PX-478组[50 mg/(kg·d)杨梅苷和25 mg/(kg·d)PX-478],每组18只.采用双侧胫骨近端骨缺损来构建细菌性OM大鼠模型.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大鼠创口愈合程度,测量大鼠肛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7以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水平;检测病灶周围组织细菌负荷情况;HE染色检测大鼠病灶周围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3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A/SDF-1/CXC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OM组达到甲级创口愈合程度的大鼠比例,BALP、BGP水平,CD31阳性区域面积,VEGFA、SDF-1、CXCR4蛋白水平下降(P<0.005或P<0.05);肛温,细菌负荷,血清IL-6、IL-1β、IL-17、CTX-Ⅰ水平升高(P<0.05).与OM组相比,杨梅苷组BALP、BGP水平,CD31阳性区域面积,VEGFA、SDF-1、CXCR4蛋白水平升高;肛温,细菌负荷,血清IL-6、IL-1β、IL-17水平,CTX-Ⅰ水平降低(P<0.05);而PX-478组结果趋势相反.PX-478逆转了杨梅苷对细菌性OM大鼠骨缺损的改善作用.结论 杨梅苷可能通过激活VEGFA/SDF-1/CXCR4信号通路改善OM大鼠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应用生物补片的效果观察——单中心5年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生物补片在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生物补片做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即开腹联合腹腔镜辅助下的切口疝修补术)的14例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术中采用生物补片为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Biodesign Surgisis切口疝补片(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补片大小9 cm×15 cm~20 cm×25 cm,术中根据所需大小进行必要的修剪,确保补片覆盖缺损边缘超过5 cm.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67.7±11.6)岁,体质指数(25.5±1.7)kg/m2.腹部手术史:行胃肠肿瘤手术7例,阑尾手术2例,上腹部白线疝修补术1例,子宫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术1例,脾切除术加门脉断流术1例,右肾、右侧输尿管全切除加膀胱壁部分切除术1例.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0例.本次切口疝发生病程为1~180(中位数8)个月.2例难复性疝,1例嵌顿性疝,其余11例为可复性疝;切口疝发生位置:右侧腹壁4例、左侧腹壁1例、脐上正中切口2例、脐下正中切口4例、脐周正中3例.中切口疝3例,大切口疝5例,巨大切口疝6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90(202.5±72.9)min,术中测量疝环缺损的长径为(10.9±4.3)cm,短径为(9.3±3.9)cm.清洁手术11例,潜在污染手术2例,污染手术1例.术中出血量(15.0±4.8)ml.术后24 h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为5.1±0.9,术后第3天为4.2±0.7,术后第7天为3.7±0.9;术后早期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5±0.9)d,早期进流质饮食时间(3.8±1.2)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住院时间(21.5±12.0)d;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术后发热(≥38.5℃)4例,腹腔感染4例,术后伤口并发症8例;术后肠梗阻4例,术后补片下积液5例,肺部感染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0级3例,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全组共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1.0(33.2±12.3)月;1例患者因脑梗死于术后38个月死亡;术后出现腹壁不适或慢性疼痛4例,术后疝复发5例,复发时间为(11.0±8.3)月.结论 生物补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杂交技术切口疝修补术中,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风险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术前定位男性肛瘘内口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端扫式腔内凸阵探头经会阴超声在男性肛瘘患者肛瘘内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男性肛瘘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以频率为3~10 MHz的端扫式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扫查肛周括约肌及周围组织,观察肛瘘内口的位置和大小;以频率为5~12 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扫查肛瘘外口和瘘管,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端扫式经会阴超声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肛周内外括约肌,内口表现为肛管纵行肌的高回声中断缺损,且中断缺损与低回声瘘管相延续.手术证实36例肛瘘患者共38个内口,术前超声共检出33个内口,漏诊3例单纯性肛瘘的3个内口、1例复杂性肛瘘2个内口中的1个,并将1例单纯性肛瘘内口误诊为正常走行的腺管;经会阴部端扫式超声诊断肛瘘内口的符合率为86.84%(33/38).高频线阵探头超声诊断肛瘘外口和瘘管的符合率为97.22%(35/36).结论 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术前定位男性肛瘘内口无创、便捷,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