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质量控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作为一种诞生十余年的新兴直肠癌手术入路,其发展过程中的坎坷经历提示着我们提升其手术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taTME的质量评估,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增加远切缘距离、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并提升全直肠系膜标本的切除质量。由于目前高质量临床研究开展仍然较少,且已发表的研究仍不能除外混杂偏倚以及发表偏倚所带来的局限性,故对于当前结论仍需审慎看待。现阶段,仅推荐taTME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患者和中心进行开展。因此,本文对于taTME手术质量的评估及在此基础上的患者与医疗中心的筛选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和我中心实践经验,我们通常选择具有困难骨盆特征、低位直肠癌和(或)行新辅助放化疗需直视下确定远切缘的患者开展taTME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0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1例,女283例;年龄为63(27~94)岁。804例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3)随访情况。(4)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5)亚组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独立样本 t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804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中上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35(118~256)min,术中出血量为30(5~350)mL。所有患者完成结肠-直肠端端吻合。804例患者中,287例吻合口行加固缝合,517例吻合口行常规吻合。(2)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804例患者中,4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98%(40/804)。(3)随访情况。80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6~49)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不加固缝合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8,95%可信区间为1.21~6.37, P<0.05)。(5)亚组分析。804例患者中,202例接受新辅助治疗,602例未接受新辅助治疗。602未接受新辅助治疗患者中,253例加固缝合和349例常规吻合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分别为6例和2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6, P<0.05)。 结论:吻合口不加固缝合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对于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球范围内,50岁以下的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晚发性结直肠癌相比,EOCRC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且多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然而,EOCR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变过程,是环境、遗传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生命体多层次的调控机制。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利用多层次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分析已经成为解析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对EOCRC在多组学层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一代微创外科及其在结直肠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腹腔镜手术日益普及的基础上,近10余年,一批新的微创外科技术相继问世并不断发展,包括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以及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等。这些技术改变了传统腹腔镜外科临床实践、特别是结直肠外科的面貌,堪称外科学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昭示着新一代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然而这些技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小或免除腹部切口的同时也导致操作难度增大、手术操作方向逆转等情况,其用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的临床实践结果初步证明这些技术能够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的近、远期治疗效果,但也还需要经受更大规模和严格的循证医学的检验。伴随着更加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出现,新一代微创外科将成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更加先进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粪便宏基因组学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遏制该趋势的有效措施。目前普遍应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手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粪便检测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微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新型无创检测手段。本文综述了粪便宏基因组学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多种微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饮茶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饮茶与恶性肿瘤发病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100 639名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数据的研究对象,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分析100 218名。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按是否每日饮茶、每日饮茶杯数、每日饮茶克数分别进行分析。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计算3个饮茶变量与随访期间新发的全部恶性肿瘤及多种类型恶性肿瘤(胃癌、肝和肝内胆管癌、结肠直肠癌、气管/支气管和肺癌以及女性乳腺癌)的关联。为控制饮酒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多变量MR法或限制在不饮酒人群中进行分析。利用逆方差加权、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使用54、42、28个SNP位点构建非加权遗传风险评分作为上述3个饮茶变量的工具变量。研究对象随访(11.4±3.0)年,期间确定新发的恶性肿瘤6 886名。模型中调整年龄、年龄 2、性别、地区、芯片类型及12个遗传主成分后,MR分析的结果显示,饮茶与全部恶性肿瘤以及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的发病无统计学关联。相比于非每日饮茶者,每日饮茶者的全部恶性肿瘤及部分亚型(胃癌、肝和肝内胆管癌、结肠直肠癌、气管/支气管和肺癌以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比( HR)值(95% CI)分别为0.99(0.78~1.26)、1.17(0.58~2.36)、0.86(0.40~1.84)、0.85(0.42~1.73)、1.39(0.85~2.26)以及0.63(0.28~1.38)。控制饮酒的影响以及多种敏感性分析显示类似的结果。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本研究证据不支持饮茶与恶性肿瘤发病之间的因果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血清CYFRA 21-1水平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术前血清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 21-1)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预测应用。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RC患者456例。收集研究对象术前CYFRA 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数据及病理资料,根据X-tile确定CYFRA 21-1的cut-off值,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在不同CYFRA 21-1水平组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CYFRA 21-1、CEA、CA19-9的CRC患者5年OS、DFS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YFRA21-1用于CRC预后的预测效能,绘制nomogram列线图预测1、3、5年生存率。结果显示血清CYFRA 21-1、CEA和CA19-9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9 ng/ml、29.2 ng/ml和72.8 U/ml。不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在CYFRA 21-1高、低值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18、<0.001、<0.001、<0.001、0.002、0.001、0.003。CYFRA 21-1(≥4.9 ng/ml)既是CRC患者5年OS( HR:4.008,95% CI:2.309~6.958, P<0.001)也是DFS( HR:3.75,95% CI:2.227~6.314,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CYFRA 21-1预测5年OS和DFS的AUC分别为0.725和0.720,联合CEA、CA19-9后的AUC为0.804和0.827。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OS和DFS的列线图,C指数分别是0.799和0.803。综上,术前血清CYFRA 21-1水平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YFRA 21-1结合CEA、CA19-9和TNM分期等建立的预后模型,可能为预防CRC的复发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预后与并发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MR检查肿瘤退缩分级(mrTRG)为1、2级];(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2)既往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局部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时肛门控气、控粪功能与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量表评估,症状性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12.3)岁。肿瘤位于前壁16例,侧壁和后壁各12例。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3±1.2)cm,新辅助治疗后为(5.1±0.9)cm。根据mrTRG退缩分级,mrTRG1级31例,2级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TEM局部切除手术。术后1个月内共19例(47.5%)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14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2例,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EORTC QLQ-CR29生活质量评分显示,TEM术后1年除味觉( Z=-1.968, P=0.049)、焦虑( Z=-3.624, P<0.001)、皮肤疼痛( Z=-2.420, P=0.023)劣于新辅助治疗前,其余评估结果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退缩17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10例。随访(49.1±29.6)个月,术后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后肝转移1例),无死亡病例,5年DFS为84.3%。 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TEM局部切除,可作为精确判断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重要手段,对cCR或近cCR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同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新辅助放化疗后TEM局部切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4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患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 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 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 r=0.625, 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 P=0.034]。 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