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缅边境蚊媒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发现乙脑的潜在疫源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蚊虫丰富多样,本研究于2018年在腾冲市采集了蚊虫,采用RT-PCR的方法对这些蚊虫进行研究,共检出15株乙型脑炎病毒(JEV)、2株伊蚊黄病毒(AeFV)、2株云南库蚊黄病毒、1株Culex theileri黄病毒、1株Yamadai黄病毒(YDFV)和1株按蚊相关黄病毒(AAFV),其中成功扩增到1株JEV和1株AeFV的全序。基于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新检出的腾冲JEV均属于GI-b型,与2010年腾冲检出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与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比较在E蛋白上存在6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且三带喙库蚊的JEV带毒率为2.4 (1.4~3.9)/1 000。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腾冲是潜在的乙脑疫源地,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有必要在当地广泛持续的开展虫媒病毒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2019年河北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河北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6家哨点医院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采集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对所有血清标本检测8种常见病毒IgM抗体,对检测阴性病例的脑脊液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相应病原。结果:2018—2019年共检测病毒性脑炎病例798例,病原阳性的病例213例,检出率为26.69%。主要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病毒性脑炎全年均有发病,5—9月发病数占全年的56.34%(450/798)。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无明显的季节性,乙脑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多发生于夏秋季,风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发生在2—7月。病毒性脑炎病原检出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其中6~1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乙脑病毒引起的脑炎20岁以上患者占51.61%。结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河北省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应加强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蚊虫标本新发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等)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的采集点共采集到2属3种蚊虫24 240只,蠓虫17 110只。其中在淡色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并且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盖塔病毒、浓核病毒。盖塔病毒(NMDK1813-1)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甘肃分离株(GS10-2)在同一进化分支,且有6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发现的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均是在内蒙古蚊虫标本中新近发现的病毒,这为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内蒙古的虫媒病毒及其病毒病的预防及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脑实验室确诊病例与临床疑似病例的差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4年1月,Frontiers of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杂志发表文章介绍我国乙脑报告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之间差别的文章。四川省2012—2022年间共上报1 558例乙脑病例,其中81%(1 262/1 558)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为乙脑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或者乙脑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在296例乙脑病毒IgM抗体阴性患者脑脊液标本检测到62例患者标本中为肠道病毒和EB病毒等6种病毒基因阳性,占全部非乙脑病毒感染病例的21%(62/296)。62例病毒基因检测阳性病例中17例为肠道病毒感染,17例为EB病毒感染阳性,14例为HSV感染(HSV1和2)阳性,6例为VZV感染阳性,2例为MuV感染阳性,1例为HHV-6感染阳性,还有5例为混合感染阳性(2例EV/EBV,1例HSV-1/HSV-2,1例EBV/HSV-1,1例EV/HHV-6)。其余234例病例为不明原因病毒性脑炎病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还是62例其他病毒感染的病例,其主要发病人群均为15岁以下年龄组。乙脑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从每年5月开始维持至当年9月,8月为高峰时段。乙脑是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每一例乙脑病例的信息均需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最终汇总到最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乙脑报告病例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实验室确诊乙脑病例,因此提高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标本的病原体特异性检测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1/G3/G5型乙型脑炎病毒国家标准株实验室鉴定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确定G1、G3和G5三个基因型别的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实验室鉴定评价指标,评价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方法: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基于乙脑病毒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以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数据为基础,鉴定G1型(NX1889株)、G3型(P3株)和G5型(XZ0934株)三个基因型别乙脑病毒株的特征。结果:乙脑病毒电镜下为球形颗粒,直径约为60 nm;感染BHK-21、Vero细胞后,细胞病变效应以细胞圆缩脱落为主,感染C6/36细胞后,表现为细胞融合和脱落;病毒滴度为10 5~10 7 PFU/ml,噬斑大小存在型别差异;G1、G3和G5型乙脑病毒三周龄小鼠腹腔攻毒的半数致死量为50.51 PFU、6.98 PFU、8.13 PFU,五周龄小鼠颅内攻毒的半数致死量为3 PFU、0.3 PFU、1.35 PFU;G1、G3和G5型乙脑病毒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 967 bp、10 976 bp和10 983 bp。 结论:通过乙脑病毒电镜、细胞、动物和基因组等实验室指标的确定,鉴定与评价了三个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为其他病毒国家标准株的鉴定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特点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特点,为乙脑病毒的研究中细胞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BHK-21、Vero、C6/36、PK-15、DF-1、N2a、SH-sy5y和MDCK细胞系,通过空斑测定法和RT-qPCR法评价基因1型(G1, NX1889株)、基因3型(G3, P3株)和基因5型(G5, XZ0934株)乙脑病毒在上述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结果:3种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在BHK-21、Vero、C6/36、DF-1、N2a和PK-15细胞系中存在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在同一种细胞系中引起CPE的特点并未观察到明显不同。病毒感染SH-sy5y和MDCK细胞系后没有明显的CPE出现,但是在SH-sy5y细胞系中存在病毒的增殖,而MDCK细胞系为非敏感细胞系。G1、G3和G5型乙脑病毒在BHK-21、Vero和SH-sy5y细胞系中的增殖曲线没有明显差异;在C6/36和PK-15细胞系中,G1型乙脑病毒的滴度高于其他两型乙脑病毒;在DF-1细胞系中,G5型高于其他两者,在N2a细胞系中,G5型低于其他两者。结论:3种不同基因型别的乙脑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存在差异,可为针对乙脑病毒不同方向的研究提供选择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寨卡病毒包膜蛋白D393E突变对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造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嵌合株JEV/ZIKV包膜蛋白D393E突变的病毒感染性克隆并进行突变株的拯救,探讨D393E突变对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分子克隆和重叠延伸PCR技术构造含D393E突变的嵌合病毒质粒,并用线性化处理后的质粒片段进行转录,取得病毒RNA,电转染入细胞,获得突变株。用突变病毒、源病毒分别感染细胞和小鼠,对比两种病毒的复制效率、蚀斑特点以及脑内神经毒力差异。结果:酶切结果证实:突变株JEV/ZIKV (D393E)感染性克隆成功地构建。病毒蚀斑实验:JEV/ZIKV (D393E)的蚀斑直径为0.7±0.2 mm,JEV/ZIKV蚀斑直径为1.3±0.2 mm。病毒小鼠脑内毒力检测:JEV/ZIKV (D393E)的LD 50为31.51PFU,JEV/ZIKV的LD 50为2.21PFU。 结论:ZIKV D393E突变使嵌合病毒对小鼠的脑内神经毒力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乙脑:乙脑预防控制的新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于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15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之后我国儿童型乙脑发病人数大幅度降低。但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成人型乙脑的暴发流行,对当地形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此外,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出现大量成人型乙脑,成人型乙脑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国内外成人型乙脑的流行现状,并对成人型乙脑预防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脑病毒为骨架的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ChimZIKV)并评价其是否可成为寨卡候选疫苗株。方法: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寨卡病毒prM/E基因替换乙脑病毒疫苗株相应区域,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制备RNA,电转染导入BHK-21细胞拯救获得ChimZIKV,通过噬斑试验、免疫荧光、基因测序鉴定病毒;检测其生长特性;通过动物实验分别检测其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病毒血症、中和抗体产生能力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ChimZIKV感染性克隆成功构建,病毒测序及免疫荧光证实嵌合病毒拯救成功;噬斑试验显示该嵌合病毒呈小噬斑;生长曲线显示其增殖速度慢于乙脑疫苗株;细胞增殖活性试验显示该嵌合病毒感染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乙脑病毒疫苗株感染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嵌合病毒对小鼠和乳鼠都表现出极低的神经毒力;病毒血症结果显示该嵌合病毒在小鼠体内没有检测到明显的病毒血症;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显示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的阳转率达100%,第3周中和抗体效价最高(GMT=85);免疫保护试验显示对ChimZIKV(MR766)的脑内攻击保护率为30%。结论:嵌合病毒ChimZIKV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有进一步发展为寨卡病毒候选疫苗株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省祥云县蚊虫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蚊虫中蚊媒病毒携带情况。方法:2017年8月在祥云县水涨地、清华洞捕蚊,对蚊虫分类鉴定、计数,接种至BHK-21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扩增序列,鉴定分析病毒种类和分子特征。结果:共捕获蚊虫20 276只,其中86.87%为三带喙库蚊,7.89%为按蚊,1.29%为致倦库蚊,3.95%为其他未分类蚊种。病毒分离后获得阳性分离物17株,均为乙脑病毒I型,其中16株来自三带喙库蚊,1株来自按蚊。结论:三带喙库蚊为祥云县的主要优势蚊种和带毒蚊种;首次在祥云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且均为基因I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