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APS-Ⅰ)临床特征及AIRE基因变异.方法 回顾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5—10月收治的2例APS-Ⅰ病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已报道中国儿童APS-Ⅰ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总结.结果 2例男性APS-Ⅰ病儿,病例1,12岁,3岁慢性念珠菌感染,12岁重度贫血;病例2,15岁,7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8岁慢性念珠菌感染,15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重度贫血.高通量测序提示AIRE基因变异,病例1为c.44G>A(p.R15H)和c.1036C>T(p.Q346*)杂合突变,病例2为c.38T>C(p.L13P)和c.1400+2T>C杂合突变,其中c.1036C>T(p.Q346*)和c.1400+2T>C为HGMD及ClinVar数据库未报道过的变异位点,经美国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医学学会(ACMG)指南评估分别为疑似致病及致病变异.2例病儿给予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分别检索PubMed、万方和CNKI数据库,共检索到22例确诊为APS-Ⅰ中国病儿,包括本研究2例,共24例,其中15例基因诊断,有14种基因变异,无热点变异,9例临床诊断.结论 新的变异位点扩大了AIRE基因变异谱,APS-Ⅰ临床表现多样,且出现时间跨度大,相关抗体及AIRE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多学科诊疗提供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PT-联合DCE-MRI术前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病理分级及IDH基因突变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联合DCE-MRI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病理分级和IDH基因型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诊治且经病理证实的78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手术前均进行APT成像和DCE-MRI检查.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低级别组(Ⅱ~Ⅲ级)36例,高级别组(Ⅳ级)42例;依据患者IDH基因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IDH野生型组31例,IDH突变型组47例.比较高、低病理分级组及不同IDH分型组之间病灶的APT图像信号等级(分为1~5级)和DCE-MRI参数(Ktrans、Ve、rCBV、Vp、Kep和rCBF)值的差异,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IDH突变型和野生型组之间年龄、性别、主诉、神经系统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之间年龄、性别、主诉、神经系统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高级别组中IDH野生型占比更高(P<0.05).78例病灶的APT信号分级:1级有19例,2级3例,3级14例,4级6例,5级36例.高级别组APT图像上肿瘤的信号等级高于低级别组,IDH野生型组患者APT图像等级高于突变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参数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之间,以及IDH突变型与IDH野生型之间,Ktrans、Ve和rCBV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信号等级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及IDH状态的AUC分别为0.782和0.714,Ktrans、Ve和rCBV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982、0.793和0.898,鉴别IDH状态的AUC分别为0.963、0.803和0.873.结论:APT成像联合DCE-MRI定量参数能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和IDH基因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口腔黏膜脱落细胞用于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基因突变快速检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使用荧光探针法床边快速检测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标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型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间就诊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门诊和住院高血压患者,患者均在实验室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选取Hcy≥10μmol/L的高血压患者共482例,患者均采集口腔黏膜细胞及全血标本,分别用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荧光探针法及全血标本对比试剂检测上述标本MTHFR C677T基因型,若两者检测结果不一致则使用"金标准"Sanger测序法检测全血标本对MTHFR C677T基因型进行最终判定.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并观察记录采集标本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评价荧光探针法检测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MTHFR C677T基因型的准确率和安全性.结果 482例高血压患者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标本和全血标本成功完成采集,且采样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荧光探针法和对比试剂检测MTHFR C677T基因总突变发生率为73.23%(353/482),两种方法检测MTHFR C677T基因纯合野生型(CC型)符合率为100.00%(95%CI:97.11~100.00),杂合突变型(CT型)符合率为99.14%(95%CI:96.91~99.76),纯合突变型(TT型)符合率为99.17%(95%CI:95.47~99.85),MTHFR C677T基因型总符合率为99.38%(95%CI:98.19~99.79),检测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9902.结论 采集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使用荧光探针法检测MTHFR C677T基因突变操作简便、创伤小,且快速、安全、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乳头瘤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一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时,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DNA检测的单一型别HPV阳性者3 450例,其中3 364例符合标准入选本研究,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HPV基因型病毒载量,并同时进行了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诊断,按组织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Ⅱ/CINⅢ组、宫颈癌组。结果:(1)HPV16、18型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病毒载量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 P<0.05)。(2)HPV31、33、51、52、53、58型感染时,慢性宫颈炎/CINⅠ与CINⅡ/CINⅢ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病毒载量与宫颈病理级别呈正相关( P<0.05)。(3)其他型别HPV感染时,不同宫颈病理级别间病毒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理级别程度具有型别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由腺苷脱氨酶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2014年首次被报道。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以儿童期起病的脑卒中、免疫缺陷和骨髓衰竭为突出表现,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综述腺苷脱氨酶2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发病机制、诊断和管理进展,让更多的儿科医生了解并能早期识别这一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罕见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嵌合型13q倒位重复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1例产前诊断的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的形成机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分别于孕23周和孕32周抽取胎儿羊水和脐带血样,联合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胎儿的核型最终被确定为47,XY,+inv dup(13)(q14.3q34)/46,XY。孕妇于40周生育一男婴,除鼻梁处有一红斑(血管瘤)外,暂未发现其他异常。结论:嵌合型13q倒位重复病例应充分考虑其新着丝粒的位置和嵌合比例,为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七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cutaneous lichen amyloidosis,CLA)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对7个无血缘关系的MEN2A-CLA家系共51名成员进行家系调查、生化和 RET基因等检测及相关组织病理学分析。 结果:基因检测发现28例MEN2A患者存在 RET基因变异(C634G/F/R/S/W或C611Y),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平均诊断年龄为(41.1 ± 18.3)岁,其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CLA的发病率分别为89.3%、28.6%、7.1%和28.6%。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C611Y与C634G/F/R/S/W的嗜铬细胞瘤和CLA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5)。8例伴CLA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肩胛区皮肤反复瘙痒,病损皮肤干燥增厚、棕色色素沉着伴鳞屑、片状丘疹和苔藓样改变;其CLA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4 ± 4.6)岁,与其CLA和MEN2A的平均诊断年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结论:MEN2A-CLA可能是MEN2A的早期临床表现,且大多存在 RET-C634变异。提高对MEN2A-CLA的认识,结合家系和 RET变异筛查,有利于MEN2A相关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规范诊治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 ACE基因多态性。根据显性模型分为DD+DI型组、II型组,比较各组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临床资料、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水平差异。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LVH组和非LVH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H的影响因素,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LVH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RAAS各指标与LVH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 结果:144例患儿中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1%、50.7%和38.2%。D、I等位基因频率为分别36.5%(105/288)、63.5%(183/288)。DD+DI型组(89例)儿童年龄大于II型组(55例)( Z=-2.308, P=0.021),两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D+DI型组LVH的发生率高于II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0, P=0.022)。RAAS水平中肾素活性与左心室质量指数( r=0.276, P=0.002)和相对室壁厚度( r=0.247, P=0.006)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DI型( OR=5.678,95% CI:1.623~19.872)和体重指数(BMI)( OR=1.124,95% CI:1.024~1.233)均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LVH的发生密切相关,DD+DI基因型及BMI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耐药表型特点及相关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分离的3 201株肺炎克雷伯菌并根据已有药敏结果筛选116株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纳入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梅里埃VITEK-compact 2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K-B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复核。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乙二胺四乙酸协同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检测XDRKP碳青霉烯酶表型,并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比对。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blaOXA);氨基糖苷耐药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C、rmtD、rmtG、rmtH、armA、npmA、rmtB、rmtE、rmtF),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喹诺酮耐药基因:DNA解旋酶保护蛋白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外排泵蛋白基因(oqxAB、qepA),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替加环素耐药Tet蛋白基因[外排泵蛋白基因:tet(A)和tet(L)],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M)],替加环素修饰酶基因[tet(X)]。对照分析各XDRKP耐药表型与相应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XDRKP 116株。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100%(116/116),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99.14%(115/11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95.69%(111/116)、94.83%(110/116)、88.79%(103/116),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44/116)与替加环素耐药(3/116)检出率较低。mCIM联合eCIM试验结果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一致率95.65%(110/115)。各耐药基因阳性率:blaKPC 90.52%(105/116),blaNDM 10.34%(12/116),rmtB 81.90%(95/116),armA 2.59%(3/116),oxqAB 65.52%(76/116),qnrB 6.03%(7/116)、qnrS 12.93%(15/116)、aac(6′)-Ib-cr 7.76%(9/116),tet(A)21.55%(25/116)。其余各耐药基因未检出。匹配分析发现,共有65株XDRKP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不匹配,即抗菌药物耐药表型不能用携带相应耐药基因来解释。结论:XDRKP中各类耐药基因的广泛分布和某些基因[如aac(6′)-Ib-cr、oqxAB]的多重耐药作用是广泛耐药产生的潜在原因。不同菌株针对同一类抗菌药物可能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此外,部分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不匹配,提示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存在其他耐药机制也与XDR的产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