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女性乳头肥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乳房形态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重视,而乳头在乳房的整体美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天性乳头肥大或妊娠、哺乳、衰老等后天因素导致的乳头变化,如体积增大、双侧不对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乳房美感,给女性带来心理负担。国内外报道的乳头缩小术式繁杂,各有优劣,从20世纪初的纵向切除、环形切除、楔形切除、横断切除发展到现在,衍生出了多类皮瓣术式。应针对不同的肥大类型及患者情况,选择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局部治疗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MMBC)患者的检出率不断增高,其局部治疗也引起了更多关注。相关研究着眼于手术方法的选择、放射治疗的应用,以及局部消融治疗是否可行。鉴于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保留乳房手术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目前国内大多学者推荐对MMBC实施全乳房切除术。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提高、切缘的准确判断、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和放疗精准度的提高,近期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条件的MMBC患者,保留乳房手术在保证切缘阴性和美容效果的同时,并未增加局部复发率。MMBC患者在乳房切除术后是否必须接受辅助放疗存在争议,部分证据表明MMBC可能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应成为放疗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有证据显示,无论手术类型如何,MMBC的局部复发率都较高。总体而言,MMBC的局部治疗方式与单灶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基本相同,但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即刻修复一例乳房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术后巨大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交界恶性或潜在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常好发于躯干,乳房皮肤较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对1例乳房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行广泛局部切除术,同期采用帯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对软组织缺损进行即刻修复,取得较好效果。通过详细回顾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复习,作者对乳房隆突样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加以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辅助手术治疗外阴乳房外Paget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探索准确判断乳房外Paget病手术边界的方法,对2例经病理确诊的外阴原位乳房外Paget病,术前使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肿瘤边界,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扩大切除术。术后切缘行4点病理监测未见肿瘤残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男性胸壁副乳头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副乳头是副乳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可含有或不含乳晕和乳腺组织。男性副乳头的发生相对少见,它不仅影响外观,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发生癌变。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门诊收治1例成年男性胸壁副乳头,手术行病变皮肤及其下组织根治性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病变组织内见毛囊皮脂腺单位,未见乳腺实质组织。术后13个月随访,术区皮肤平整,伴部分色素沉着,未见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房再造假体置入平面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越来越多患者接受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乳房再造对于提升患者自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基于假体置入的乳房再造术是乳房再造的主要选择。关于假体置入平面的选择,曾先后出现过皮下平面、肌下平面和胸肌前平面置入。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的胸肌下平面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是普遍采用的手术术式,但对胸大肌的剥离提升引起的术后疼痛、肩功能障碍以及动态畸形等并发症受到很多医生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整形外科医生重新考虑胸肌前(皮下)平面乳房再造,并且观察到其短期良好的术后表现。该文就乳房再造假体置入平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术4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作为即刻乳房再造胸部受区血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应用胸背血管远、近心端同时作为受区血管的乳房再造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胸腹部血管造影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腹壁下血管主干及其穿支。先行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然后分离腹部皮瓣双侧穿支和主干血管,再离断双侧腹壁下动脉主干、暴露血管蒂,分别与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行端端吻合。然后经切口将塑形好的皮瓣植入乳腺切除后的腔隙内,行再造乳房塑形摆位,患者屈膝曲髋位调整再造乳房形态,关闭腹部供区,重建脐孔,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乳房切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结果:共纳入4例女性患者,年龄(46.0±6.5)岁(37~52岁)。4例患者供区血管均为双侧腹壁下血管蒂,3例受区血管为胸背血管远、近心端,1例为胸背血管前锯肌支的远、近心端。术后7~10 d拔除全部引流管,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4例患者对再造乳房效果均很满意。结论: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的同时应用既可保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又减少了对肋骨、肋间肌的损伤,达到了更好的乳房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单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术中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或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受区血管均选择胸廓内血管。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为3类:独立型,包括1支型和2支型;Y形结构;H形结构。独立型静脉采用直接吻合。Y形结构和H形结构伴行静脉吻合方式共分5种:(1)直接吻合;(2)去除Y形结构的共干节段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3)结扎交通支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4)保留交通支,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5)结扎较细伴行静脉,吻合较粗的伴行静脉。方式1、2适用于Y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方式3~5适用于H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术中需将过长的腹壁下动脉节段去除。统计术中血管吻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形、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73例女性患者,年龄26~60岁,平均41.2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92例,延期乳房再造81例。109例采用游离DIEP皮瓣,64例采用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皮瓣长(26.9±1.9) cm,皮岛宽(11.3±0.7) cm,血管蒂长度(10.5±0.4) cm。腹壁下动脉只有1条伴行静脉的解剖类型16例,伴行静脉直接吻合;伴行静脉呈Y形结构者14例,5例采用方式1直接吻合,3例先槽形切除部分第3肋软骨后再用方式1直接吻合,6例采用方式2完成吻合;伴行静脉呈H形结构者143例,96例采用方式3完成吻合,19例采用方式4完成吻合,28例采用方式5完成吻合。97例患者在血管吻合前对腹壁下动脉过长节段进行了修剪,去除长度为(2.7±0.7) mm。术中发生血管吻合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2例患者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方式1),术中出现静脉卡压,调整为方式2进行吻合后,卡压情况解除;其余4例所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包括方式2有1例,方式3有1例,方式4有2例,均通过及时调整血管蒂摆放位置解除了血管卡压情况。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例,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其余17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18.7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对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未见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根据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制定较为完善的血管吻合策略,灵活调整血管吻合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游离下腹部皮瓣用于乳房再造血运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形自然腔隙"术式在乳腺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联合应用"隐形自然腔隙"术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手术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72例乳腺癌患者,借助患者的隐形解剖自然腔隙建立假体腔并置入假体(命名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进行一期假体乳房重建,分析手术技术特点及重建手术效果。结果:70例患者采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 sparing mastectomy,NSM),2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乳头下腺体癌浸润将其切除。3例患者出现乳头表皮坏死,所有患者未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包膜挛缩等并发症。根据评价量表,乳房术后外观总分平均值为9.39分。各单项平均分为:乳房体积(9.57分)、乳房轮廓(9.43分)、植入物的位置(9.84分)、瘢痕(9.38分)、下极投影(9.27分)及乳房下皱襞外形(9.21分)。BREAST-Q量表评价结果在社会心理学表现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7分。在对乳房的满意度分量表中,中位分数为71分。结论:"隐形自然腔隙"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高、组织创伤小、美学效果满意的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式,适于开展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黏液性囊腺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8岁。发现左侧乳房拇指大包块1个月余入院。行单侧乳房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切面灰白灰红,见多个微囊。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囊壁被覆富含细胞内黏液的柱状细胞,部分囊壁肌上皮丢失;另见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成分。两种浸润性成分免疫表型不一致。病理诊断乳腺黏液性囊腺癌(MCA)合并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原发乳腺MCA为少见恶性肿瘤,可同时伴有其他类型浸润性癌成分,各成分需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