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植入与带蒂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乳腺癌术后背阔肌皮瓣(latissimus dorsi flap,LDF)联合假体植入与带蒂腹直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TRAM)乳房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月到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自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乳房重建手术方式分为LDF+假体组( n=75)和TRAM组( n=35);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开始辅助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学评价、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死亡率等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手术的疗效。 结果:LDF+假体重建组与TRAM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7.3%与94.3%( χ2=0.63, P=0.426);美学评价优良比分别为84.6%与93.8%( χ2=2.56, P=0.4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DF+假体重建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长为262min,低于TRAM组的284min( t=-2.04, P=0.044);LDF+假体重建组患者失血量平均值为92 mL,低于TRAM组的136 mL( t=-3.31, 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LDF+假体重建组的发生率低于TRAM组(10.7% vs. 25.7%, χ2=4.14, P=0.042),术后开始辅助治疗时间也早于TRAM组(10.5 d vs. 21.2 d, t=-6.63,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乳腺癌术后即刻LDF+假体乳房重建术与TRAM乳房重建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乳房美学效果,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均较少,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腋窝入路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在修复Poland综合征胸壁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通过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应用于修复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招募Poland综合征患者,采用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转移进行胸壁重建或乳房再造(联合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对背阔肌肌瓣成活情况、胸背部形态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并统计以下数据:背阔肌肌瓣面积、假体体积、对侧乳房手术情况、背阔肌切取时间、前胸壁腔隙分离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用Breast-Q量表重建模块评估女性患者心理社会幸福感、乳房满意度及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采用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Breast-Q量表和DASH量表得分差异。 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2.5±3.9)岁,体质量指数为(20.5±6.1) kg/m 2,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对侧腋窝入路假体隆乳术,2例行对侧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术后随访时间(50.4±23.1)个月,重建的乳房或胸壁形态良好,背阔肌肌瓣血供良好,均完全成活,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胸背部形态异常。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清肿1例,切口裂开1例,皮瓣下移1例,无皮瓣坏死、血肿、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背阔肌肌瓣面积为(437.2±110.0) cm 2,再造乳房使用假体体积为(240.4±46.0) ml。内镜下切取背阔肌时间为(69.0±13.9) min,内镜下分离前胸壁腔隙时间为(32.8±6.0) min,手术总时间为(169.4±16.1) min,术后引流时间为(7.6±1.4) d。术后第1天患者疼痛视觉评分为(2.7±0.5)分,1周后评分下降至(0.8±0.4)分。手术前乳房满意度评分为(27.8±20.8)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49.6±17.0)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为(63.1±11.6)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68.1±16.7)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 t=-9.000, P=0.008)及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 t=-6.543, P<0.001)均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3.7±3.3)分和(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60, P=0.276)。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为(81.3±16.0)分。 结论: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的背阔肌转移术为Poland综合征患者的胸壁重建和乳房再造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美学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科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基石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和大数据医疗等理念的提出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乳腺癌的治疗正向着个体化、精准化、规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技术愈发成熟,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广;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得到认可;乳房重建和肿瘤整形技术使乳腺癌治疗已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发展为乳房外形乃至功能的恢复;乳腺癌的微创治疗方法如腔镜手术、射频消融等备受青睐。国内各医疗中心开展临床研究,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提供中国数据。本文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即刻修复一例乳房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术后巨大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交界恶性或潜在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常好发于躯干,乳房皮肤较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对1例乳房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行广泛局部切除术,同期采用帯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对软组织缺损进行即刻修复,取得较好效果。通过详细回顾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复习,作者对乳房隆突样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加以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型肉毒毒素提高脂肪隆乳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脂肪隆乳术中,A型肉毒毒素(BTX-A)能否提高脂肪移植的保留率,增加脂肪隆乳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将接受双侧乳房自体脂肪填充女性患者14例,年龄19~41(28±7)岁,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例,均为双侧乳房。试验组双侧乳房接受自体脂肪和BTX-A联合移植,对照组患者双侧乳房只接受自体脂肪移植,脂肪中加入与试验组BTX-A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三维重建技术计算双侧乳房脂肪移植物保留体积,评估保留率;第三方医师和患者对脂肪移植效果、恢复时间、并发症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双侧乳房脂肪充盈效果明显,无脂肪栓塞、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长时间瘀斑等并发症。14例中1例(对照组)右侧乳房脂肪移植后出现液化坏死,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3例患者(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包块。三维重建数据及医师和患者评估显示,试验组脂肪移植保留率(51.10±20.56)%明显高于对照组(33.06±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出现包块及其他并发症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BTX-A联合自体脂肪隆乳明显改善脂肪移植保留率,不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术后自体脂肪移植乳房重建安全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体脂肪移植(autologous fat grafting, AFG)是目前临床上新兴的乳腺癌术后整形技术,该技术的肿瘤学安全性问题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部分基础实验发现脂肪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等,促进周围癌细胞的增殖;然而大宗的临床试验并未发现该术式会增加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目前不乏对该技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但因试验中存在诸多局限性,故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对该技术的安全性进行探索。本文检索了近十年的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数据,对该术式的肿瘤学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乳腺癌术后重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张器置入失败后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皮瓣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皮瓣,皮瓣长(25.5±0.6) cm、宽(12.6±0.4) cm、厚(5.9±0.7) 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 cm。皮瓣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 (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DIEP皮瓣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在乳房重建应用中的技术难点与要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乳房缺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中,以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DIEP)为代表的重建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组织血供充足,重建乳房轮廓、质地自然,供区并发症低;也是其他重建失败后的重要替代方案。但DIEP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其技术要点和难点不仅贯穿于手术全程,也存在于手术前后。在深刻理解DIEP的主要概念的基础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阐述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强调术后皮瓣监测及其应对预案,有助于更好地推广该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手术并发症,造福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术4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作为即刻乳房再造胸部受区血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应用胸背血管远、近心端同时作为受区血管的乳房再造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胸腹部血管造影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腹壁下血管主干及其穿支。先行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然后分离腹部皮瓣双侧穿支和主干血管,再离断双侧腹壁下动脉主干、暴露血管蒂,分别与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行端端吻合。然后经切口将塑形好的皮瓣植入乳腺切除后的腔隙内,行再造乳房塑形摆位,患者屈膝曲髋位调整再造乳房形态,关闭腹部供区,重建脐孔,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乳房切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结果:共纳入4例女性患者,年龄(46.0±6.5)岁(37~52岁)。4例患者供区血管均为双侧腹壁下血管蒂,3例受区血管为胸背血管远、近心端,1例为胸背血管前锯肌支的远、近心端。术后7~10 d拔除全部引流管,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4例患者对再造乳房效果均很满意。结论: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的同时应用既可保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又减少了对肋骨、肋间肌的损伤,达到了更好的乳房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