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R1B基因变异致乳糜微粒滞留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SAR1B基因变异致乳糜微粒滞留病(CMRD)的基因型与临床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总结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2例CMRD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以“乳糜微粒滞留病”“乳糜微粒潴留病”“乳糜微粒保留病”“安德森病”“安德森综合征”“chylomicron retention disease”“Anderson syndrome”“Anderson disease”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1月进行检索。总结SAR1B基因变异致CMRD的主要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结果:2例患儿分别为1例11岁男童与1例4月龄女童。2例患儿均有脂质吸收不良、生长不良、胆固醇下降、转氨酶与肌酸激酶升高、维生素E缺乏,基因检查发现分别为SAR1B基因纯合变异(c.224A>G)和复合杂合变异(c.224A>G和c.554G>T)。例1随访1个月余,仍偶有下肢肌痛;例2随访1年余,生长已追赶至正常水平,2例患儿均无其他明显不适。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2篇,包括本研究2例共有51例患者。51例CMRD患者中存在21种SAR1B基因变异,包含10种错义变异,4种无义变异,3种移码变异,框内缺失、剪接位点变异、大片段缺失与大片段缺失插入各1种。51例CMRD患者中,脂质吸收不良49例(腹泻或脂肪泻43例、呕吐17例、腹胀12例)、脂溶性维生素缺乏45例(维生素E缺乏43例、维生素A缺乏10例、维生素D缺乏9例、维生素K缺乏5例),生长不良35例,肝脏受累32例(转氨酶升高32例、脂肪肝5例、肝肿大3例),内镜下可见白色小肠黏膜29例,肌酸激酶升高17例,神经病变14例,眼部病变5例,棘形红细胞增多2例,心脏射血分数降低1例,无症状1例。结论:CMRD常表现为婴儿早期脂质吸收不良和生长不良。实验室检测特点为低胆固醇血症,伴或不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肝酶和(或)肌酸激酶升高。SAR1B基因型以纯合型为主,错义变异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期起病的高脂蛋白血症Ⅰ型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脂蛋白血症Ⅰ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乳糜微粒积累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为特征,血液外观呈粉红色或乳白色。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高脂蛋白血症Ⅰ型患儿,基因检测发现LPL基因两处复合杂合变异,经限制脂肪摄入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诊疗指南,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并总结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线粒体功能障碍消除了肠细胞中的膳食脂质处理过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消化的膳食脂肪被肠细胞吸收,并在内质网中组装成前乳糜微粒,随后被运输到高尔基体中成熟,之后再分泌到循环系统中.线粒体在膳食脂质处理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报道,肠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会抑制乳糜微粒的产生和膳食脂质向外周器官的运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影响阿尔兹海默病的脂蛋白及代谢物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的脂蛋白及代谢物影响因素.方法 从ADNI数据库中选取2012年诊断结果为正常(cognitive normal,CN)和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研究对象共314例,收集其脂蛋白及代谢物数据.采用随机森林、lasso回归、XGboost算法三种方法对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及筛选.利用三种方法筛选出的变量,结合研究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影响AD发病的重要因素.结果 三种方法共筛选出12个脂蛋白及代谢物变量,结合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共15个变量被纳入随机森林模型.模型的准确率为 84.13%、灵敏度为 93.75%、特异度为 53.33%、Kappa 值为 0.518 3、AUC(95%CI)为 0.735(0.600~0.871).根据随机森林模型中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两指标分别筛选出的排名前五的变量中均包含以下四个变量:大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磷脂与总脂质之比(L_VLDL_PL_PCT)、年龄(AGE)、乳糜微粒和极大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XXL_VLDL_TG)和大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与总脂质之比(L_VLDL_C_PCT).四个变量的Mean Decrease Accuracy 值分别为 6.68、6.65、6.10、5.49;其 Mean Decrease Gini 值分别为 7.35、11.71、8.77、10.08.结论 L_VLDL_PL_PCT、AGE、XXL_VLDL_TG和L_VLDL_C_PCT四个变量与AD发病密切相关,该研究为AD的诊断及预防提供了新的见解.深入研究脂蛋白水平与AD发病的关联性,可预防及延缓A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冰冻血浆乳糜程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中、重度乳糜血浆乳糜程度的效果.方法 收集本站报废的冰冻血浆46份,采用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中的乳糜微粒,分析处理前后2组血浆的吸光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指数和血浆总蛋白(TP)并评价其处理效果.结果 中度乳糜血浆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乳糜血浆经冰点冷却倒置离心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外观明显改善,综合达标符合率为75%;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浆乳糜程度,提高血浆质控达标符合率,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乳糜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乳糜微粒作为肠源性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余物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减少乳糜微粒及其残余物有望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乳糜微粒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及其分子机制、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可靠的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乳糜胸介入诊疗的研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乳糜胸(chylothorax)是由于胸导管及其分支损伤或阻塞后局部压力升高导致乳糜液积存于胸膜腔.创伤性病因可分为颈、胸、腹部手术的医源性损伤和外伤、分娩、剧烈呕吐等突发腹压升高的非医源性损伤;非创伤性病因包括先天性胸导管畸形或发育不全、纵隔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等,其中医源性损伤在临床上最为常见[1].临床发现外科病史伴乳白色胸腔积液,甘油三酯浓度>110 mg/dl或脂蛋白电泳发现乳糜微粒,可确诊为乳糜胸[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乳糜血影响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现在约有1亿人患有高脂血症,随着高脂血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及脂肪乳注射液的广泛使用,临床检验工作中可常见各种含不同程度乳糜微粒的乳糜血标本.大量的乳白色浑浊乳糜微粒会影响生化反应的吸光度和产物颜色的变化,对采用比色和比浊方法检测的生化结果产生明显干扰,从而严重影响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因此,研究消除乳糜血标本对生化检验项目干扰的方法,对于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减少临床医生的误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心病的抗炎治疗:历经艰辛终见彩虹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炎症假说”提出已逾20年[1].随着研究的扩展深入,该假说的架构日趋完整[2-3]:多种危险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富含载脂蛋白B (apolipoprotein B,Apo B)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及乳糜微粒残粒)进入并滞留于内皮下,经修饰后激活内皮,诱导大量炎症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进入局部,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并形成级联放大的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随着炎症的持续,引发斑块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裂隙或者侵蚀,诱发血栓形成致心肌损伤和坏死.因此,炎症参与冠心病事件链的全程.尽管炎症的致病角色已明确,且诸多动物研究已然提示抗炎治疗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抗炎是否能够治疗冠心病仍然未知,“炎症假说”亟待治疗学的临床实践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