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考虑,以免过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时双侧原发性乳腺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同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imultane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肿瘤,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是多发恶性肿瘤的一种类型[1]。SBPBC总体发病率较低,约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0.7%~3.0%,文献报道较少[2],而同时双侧原发性乳腺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则更为罕见。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apocrin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ADCIS)的病理特点为肿瘤性大汗腺型细胞充满导管,细胞质内富含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及核仁可呈现低、中、高级别多形性,肿瘤细胞排列成筛状、实性或微乳头状[3],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和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iuid protein 15,GCDFP-15)阳性,ER、PR阴性,肌上皮标志物阳性[4]。笔者结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同时双侧原发性乳腺ADCIS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大汗腺汗囊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汗腺汗囊瘤(apocrine hidrocystoma)又名大汗腺囊瘤、顶泌汗腺囊瘤,系外泌汗腺真皮内导管因分泌物过多受压扩张所致.大汗腺汗囊瘤好发于成年人,好发于面部,常见于眼部,也可以发生于鼻、颊、下颌角、头皮、躯干及四肢,偶见于耳部或包皮,位于眼睑部位的顶泌汗腺囊瘤又称为M oll腺囊肿[1].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阴性男性乳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告1例三阴性男性乳腺癌.患者男,65岁.右侧乳晕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右侧乳晕旁一3.0 cm×3.0 cm红色结节,质韧,表而可见糜烂及痂皮,边界清,活动度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浸润性腺癌,肿瘤细胞胞质嗜酸,间质可见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K7(+)、GATA-3(+)、雄激素受体(A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GCDFP)-15(+++)及增殖核抗原(Ki)-67(约10%+),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均0分,符合乳腺或大汗腺来源.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ISH)检测示HER-2基因无扩增.诊断:三阴性男性乳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术式治疗腋臭的临床病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临床病理角度比较小切口术式和腔镜术式对腋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双侧腋臭患者30例,按术式分为小切口组和腔镜组,用2种不同术式切取组织送病理行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观察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GCDFP)-15和CD31染色结果,对比2组的大汗腺清除率和真皮下血管网损伤严重率.结果 腔镜组的大汗腺清除率和真皮下血管网损伤严重率分别高于和低于小切口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腋下大汗腺精准切除术能更有效地清除大汗腺、保护真皮下血管网,对患者损伤小且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际皮肤病理学会主席A.B.Ackerman教授访问北京时的学术报告(摘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所有皮肤囊肿都是皮肤附属器上皮结构形成的,而不是表皮的囊肿.其中主要是毛囊、皮脂腺、小汗腺及大汗腺的导管,均位于真皮内.而且根据其结构与何种上皮组织学结构最为相似而命名的.皮肤囊肿的96厂为毛囊性囊肿.大、小汗腺的囊肿比较少见,而且容易诊断,例如大汗腺囊肿中囊壁上皮可见顶浆分泌,有助于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单纯性大汗腺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乳腺病变中异型大汗腺增生的形态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复习本院收治的1例伴单纯性大汗腺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形态,并进行相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镜下可见大汗腺化生呈囊肿、乳头状增生、不典型增生、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大汗腺癌的形态改变,肿瘤细胞弥漫表达AR和GCDFP-15.结论 大汗腺化生广泛存在于乳腺的良性病变中,恶性病变中相对罕见,恒定表达AR和GCDFP-15可以证实大汗腺化生;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应提高对异型大汗腺增生的组织形态认识,避免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混合瘤1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我院2008年至2020年6月12例皮肤混合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为22~77岁.12例均发生于面部(上唇部最多见),其中11例表现为单发无自觉症状的淡红色或肤色坚韧肿物,1例因外界因素出现破溃.组织病理示9例向大汗腺分化,3例向小汗腺分化.12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皮肤混合瘤仅1例,诊断为皮肤纤维瘤和表皮样囊肿的各3例,诊断为钙化上皮瘤、附属器肿瘤和皮角各1例,皮疹待查2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随访2个月~6年,均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生殖器汗管瘤39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总结39例生殖器汗管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而提高对本病及其亚型的认识.方法:对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2010年1月-2019年9月间39例皮损位于外生殖器部位,组织病理诊断为汗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女38例(97.4%),男1例(2.6%),平均发病年龄33.8岁.临床诊断正确率仅61.5%,最易误诊为大汗腺痒疹.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上部实性上皮细胞团块及条索,可见管腔样结构,管壁为双层上皮细胞,多数管腔内见嗜伊红物质;15例(38.5%)患者可见粟丘疹样结构,囊内为疏松角质物,肿瘤团块周边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全部患者细胞团块及导管管腔细胞角蛋白(CK)5/6阳性,S-100蛋白阴性,导管管腔癌胚抗原(CEA)阳性;5例(12.8%)CK7散在阳性;并发粟丘疹样结构的患者(15例)中,15例(100%)囊壁CK5/6阳性,14例(93.3%)囊壁CEA阳性,CK7及S-100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结论:生殖器汗管瘤好发于女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大汗腺痒疹,组织病理表现中管腔和实性上皮细胞条索连接成的蝌蚪样结构为其特征性表现,部分患者真皮中上部可见粟丘疹样角质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乳头腺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6例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平均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糜烂、结痂及结节形成.镜下见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呈实性、筛状或乳头状排列,或呈腺病表现,部分区域可见假浸润现象,伴大汗腺化生、坏死及角质囊肿等改变.免疫表型:6例肿瘤细胞ER呈不均匀阳性,CK(AE1/AE3)、CK5/6、CK7均呈阳性,SMA、p63、Calponin均呈肌上皮阳性,HER-2、p53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结论 乳头腺瘤是发生于乳头的罕见良性肿瘤,易误诊为乳头Paget病及浸润性乳腺癌,依靠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