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收治的1例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性、7岁,以身材矮小(<-2 s)、肥胖、乳腺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测血促甲状腺激素(TSH)>100 mIU/L、 游离甲状腺素(FT 4)5.15 pmmol/L、雌二醇与催乳素水平增高,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卵巢巨大囊肿、垂体增生,骨龄明显落后,贫血、血脂水平增高,心包积液,诊断为Van Wyk-Grumbach综合征。行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剂量从25 μg/d逐渐增至75 μg/d。治疗后出现阴道出血3 d,治疗3个月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卵巢囊肿明显缩小,心包积液吸收,继续治疗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左甲状腺素剂量减至50 μg/d,治疗1年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未再出现阴道出血,卵巢、垂体大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不同形式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并接受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资料。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部分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对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随访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再造乳房外形质地及供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46例,年龄29~63岁,平均42.7岁,其中18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2例采用单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包括单穿支皮瓣41例和双穿支皮瓣51例)、71例采用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65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皮瓣面积为27.0 cm×10.0 cm~34.0 cm×14.0 cm。所有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病例术后早期未见明显并发症。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28例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包括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例,单侧单穿支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9例),其中9例拒绝硬结切除手术,13例接受硬结切除和局部组织转移修复手术,另外6例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采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具体包括传统背阔肌肌皮瓣4例,保留胸背神经和大部分背阔肌的改良背阔肌肌皮瓣2例,皮瓣面积为18.0 cm×6.0 cm~24.0 cm×8.0 cm。术后早期有1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表现为轻度的灌大于流,术后2 d自行恢复正常。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住院时间5~10 d。术后随访(8.5±0.7)个月(6~20个月),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背部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肢功能活动未见明显受限。结论:应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后放疗损伤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供区损伤和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宁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乳宁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纳入比较乳宁颗粒单用(单用组)或联合其他疗法(联合组)与其他疗法(对照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截至2020年6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管理,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提取,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2 4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率方面,单用组优于对照组( RR=1.17,95% CI:1.00~1.36, P=0.04),联用组优于对照组( RR=1.35,95% CI:1.10~1.67, P=0.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单用组低于对照组( RR=0.18,95% CI:0.09~0.34, P<0.01),联用组低于对照组( RR=0.33,95% CI:0.20~0.56, 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乳宁颗粒单用或者联合其他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病变是一组少见的乳腺疾病,包括囊性高分泌性增生、不典型囊性高分泌性增生和囊性高分泌性癌。除上述乳腺囊性高分泌性谱系病变以外,乳腺还有很多疾病的形态学变化与囊性高分泌性病变类似和/或重叠,包括分泌型腺病、囊肿、妊娠样增生、高泌催乳素血症性乳腺病、分泌性癌及极向反转的高细胞癌等。如果病理医师缺乏对乳腺的囊性高分泌性病变特征的认识,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本文主要讨论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IT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某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并针对性开展健康干预措施,研究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8年期间某IT公司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体检健康状况,分析其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并针对体检发现率最高的疾病类型进行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除2014、2015年度体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男性员工在2014~2018年度体检率依次为86.52%、87.09%、96.26%、84.96%及92.94%。女性则为84.55%、81.52%、93.66%、53.70%及86.81%,男性、女性员工分别在各年度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年度中男女性别体检率比较,除2017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主要健康问题为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为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在两性健康问题在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超重检出率显著下降,脂肪肝比例显著增加;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巴氏Ⅱ级检出率显著下降,乳腺小叶增生显著增加。男性主要健康问题的高危因素为腹型肥胖、超重、静坐时间较长、锻炼时间较短、饮酒,女性则为多次流产、家族史、负性情绪状态、不良避孕方式及初潮年龄较早。 结论:该IT公司职业人群健康体检参与度较高,男性主要健康问题是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是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对于行为生活方式中的高危因素,则应积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家族史等非生活方式因素,则应积极做好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癖消胶囊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1岁女性患者因乳腺增生口服乳癖消胶囊1.6 g(5粒)、3次/d。约30 d后,患者出现恶心、尿黄和皮肤、巩膜黄染。继续服药约20 d,症状加重,自行停用乳癖消胶囊。停药10 d后,症状无改善。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23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78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74 U/L,碱性磷酸酶(ALP)156 U/L,总胆红素(TBil)78.7 μmol/L,总胆汁酸(TBA)45.4 μmol/L。经实验室与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考虑与乳癖消胶囊有关。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双环醇等治疗。患者恶心、尿黄、黄疸症状逐渐消退。治疗35 d后复查:ALT 39 U/L,AST 43 U/L,γ-GT 57 U/L,ALP 85 U/L,TBil 17.3 μmol/L,TBA 14.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患者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分析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对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中心对30例行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的单侧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3~48(39.6±4.6)岁,用胸部CT进行胸廓类型和对称性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胸廓最大横径、左右侧最大纵径、左右侧最大横纵径比值、左右侧前胸角、后胸角、外胸角。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痊愈,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取出等并发症。22例患者选择解剖型假体,其中中高突假体12例,低突假体10例;8例患者选择圆形低凸假体。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BREAST-Q问卷量表和3名非手术医师对术后随访照片进行美学评估,其中优22例、良4例、及格3例、差1例;优良率86.7%。及格3例中1例为局部切口瘢痕增生,2例为轻度包膜挛缩;差1例为假体移位。结论:术前对胸廓类型和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能够对所选假体进行调整,排查胸廓畸形避免对手术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系统受累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多系统受累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患者女,35岁。因发现左乳肿物10 d入院。镜下见乳腺组织内梭形细胞增生、交错排列,细胞核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胞质丰富、嗜碱或透亮,背景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及散在残存的脂肪细胞及乳腺导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异常增生的梭形细胞CD68、CD163、ALK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63、Langerin、S-100蛋白、CD34、β-catenin、结蛋白、Calponin、STAT6阴性。ALK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离探针检测显示ALK基因有断裂。二代测序于DNA及RNA水平均检测到ALK::KIF5B基因融合。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新近收录于第5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罕见病例,是伴有ALK::KIF5B基因融合的独特亚型,常常伴有多系统受累,ALK抑制剂靶向治疗有效、但远期生存情况不明确。经验不足的医师容易因认识不足而误诊,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分子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基因的泛癌分析及其在瘢痕溃疡癌变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在瘢痕溃疡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USP7在肿瘤和/或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RNA表达谱数据,并将RNA测序数据进行log 2转化。通过多维度癌症基因集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 USP7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突变位点。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差异表达”模块获得TCGA数据库中肿瘤、癌旁正常组织USP7 mRNA表达情况。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数据库分析皮肤黑色素瘤(SKCM)、宫颈鳞状细胞癌(CESC)、肺鳞状细胞癌(LUSC)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Sangerbox数据库分析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肿瘤突变负担(TMB)的相关性。通过GEPIA2数据库中“相关性分析”模块,评估USP7在泛癌中的表达与5种DNA错配修复基因( MLH1、 MSH2、 MSH6、 PMS2和 EPCAM)表达水平和3种必需DNA甲基转移酶(DNMT)——DNMT1、DNMT3A、DNMT3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通过TIMER 2.0数据库中“免疫-基因”模块分析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利用GEPIA2数据库的“相似基因检测”模块获得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将前述蛋白集与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的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进行交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上述2个蛋白集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病理科有相应临床病理特征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溃疡、瘢痕癌的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USP7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 结果:在泛癌中, USP7的主要基因变异类型为突变和扩增,变异频率(>6%)居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膀胱尿路上皮癌、SKCM和子宫内膜癌。 USP7基因在泛癌中的主要突变为错义突变。在突变频率最高的SKCM中,主要突变类型是USP7_ICP0_bdg结构域的错义突变。USP7 mRNA在乳腺浸润癌、胆管癌、结肠癌、食管癌、HNSC、肾嫌色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肺腺癌、LUSC、前列腺癌和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在多形成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 P<0.05);此外,USP7 mRNA在SKCM转移组织中的表达远高于其原发肿瘤组织( P<0.05)。生存曲线显示,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高表达USP7患者与低表达USP7患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风险比分别为1.00、0.99、1.00、1.30)。USP7在结肠癌、结直肠癌、胸腺癌、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均与TMB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19、-0.19和-0.11, P<0.05);USP7在神经胶质瘤、CESC、肺腺癌、混合肾癌、LUSC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4、0.15、0.08和0.14, P<0.05),在结肠癌、结直肠癌、乳腺浸润癌、前列腺癌、HNSC、甲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均与MSI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7、-0.13、-0.19、-0.16、-0.18和-0.53, P<0.05)。USP7在CESC中的表达与MSH2和MSH6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44, P<0.05),在HNSC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14、0.49、0.54和0.41, P<0.05),在LUSC中的表达与EPCAM、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6、0.40和0.34, P<0.05),在SKCM中的表达与EPCAM、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33、0.42、0.55和0.34,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与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4和0.22,0.45、0.52和0.22,0.36、0.36和0.22,0.38、0.46和0.21, P<0.05)。USP7在CESC、HNSC、LUSC和SKCM中的表达仅与CD4 +T细胞浸润呈显著正相关(Partial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22、0.13、0.16, P<0.05)。与USP7表达模式相似且排名前100的蛋白集中,排名前5的蛋白依次是C16orf72、BCLAF1、UBN、GSPT1、ERI2(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4、0.73、0.73和0.72, P值均<0.05)。与USP7有直接物理结合作用且排名前50的蛋白集与前述蛋白集的交集仅有1个蛋白,即为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因子12。KEGG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细胞周期、剪接体、细胞衰老和p53信号通路等。GO富集分析显示,USP7相关基因涉及转录调控、蛋白质泛素化、DNA修复和细胞质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等。临床样本分析显示,USP7在增生性瘢痕(0.35±0.05)、瘢痕溃疡(0.43±0.04)和瘢痕癌(0.61±0.03)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0.18±0.04), P<0.05。 结论:USP7可能为临床瘢痕溃疡癌变恶化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